20-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建党百年大庆之年,全县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坚持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和县十六次党代会、县“两会”精神,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契机,以“三零”单位创建为抓手,以“平安校园”创建为载体,以安全隐患排查整改闭环管理为重点,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为突破口,聚焦解决难题,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学校安防建设,确保全县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开展,全面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联合召开的全省学校安全工作视频会议精神,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安全主体责任
1.各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到校园安全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认识到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意义。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各级安全工作部署,落实校园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省教育厅《-省中小学(幼儿园)岗位安全工作指导手册》要求,与所有人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认真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规定要求,把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确保各项工作措施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落实到每个人和各个环节。
二、优化环境建设,强化安全综合治理
2.持续加强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综合治理。各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专题研究和分析本校校园欺凌情况,结合日常学生德育、法治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学习教育部及省、市、县一系列有关治理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文件精神,制订本学校的实施方案、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安排法治副校长或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治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3.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积极开展涉黑涉恶涉乱问题线索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健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4.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会同县政法、县公安、综治、市场监管等部门,健全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健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探索将学校周边200米划设为学生安全区域。指导学校建立健全学校周边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细化应急处置预案,对于校园周边安全隐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联合整治行动,切实维护好学校周边良好环境。
5.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各学校要严格履行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严格落实“三防”建设,规范保卫力量配置,明确岗位职责、装备配置标准等要求,落实保安员身份核查和持证上岗制度,对年龄超过55周岁的保安及部分女保安,要在秋季开学前进行调整,健全门卫、巡查、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处置演练等管理制度,对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对重大隐患及时报告,做好巡查巡检登记和隐患整改记录。
三、突出监管重点,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6.继续推进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按照“全面排查、摸清底数、落实责任、健全机制、消除隐患”的总体要求,切实做好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全力排查和消除各类火灾隐患,实行分“模块”排查、落实责任人制度,排查要认真落实登记制度,做到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绝不允许走过场、图形式。认真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制度,配足配齐消防器材,定期更换消防设施配置,保持疏散设施处于正常状态,严控师生用电,加强师生消防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能力,有效预防和遏制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继续实施年度消防安全管理评估,督促和指导学校及时整改隐患,整体提升中小学幼儿园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7.强化校车安全监管。严格校车许可制度,协同公安部门加强校车运行动态监管,严厉查处校车违规行驶、违规停靠、司乘人员不按规定系扣安全带等行为。校车使用学校要严格执行《校车管理规定》,加强日常教育管理,确保校车运行安全。
8.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认真贯彻“严防扩散、严防爆发、确保一方净土、确保生命安全”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紧盯疫情变化,紧盯重要节点,坚持每日摸排制度,严格落实重点人员排查与监测、“一案九制”等各项防控措施,制定并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学校饮食饮水安全监管,继续推进“明厨亮灶”工程,会同县市场监管局指导学校食堂、供餐单位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加大对校园及周边地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防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9.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强化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加大校园危险化学品源头治理、过程管控措施的落实力度,推动实验室安全科学管理、规范管理和高效管理,实现对实验室安全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管理和控制。对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物品,要建立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处置等全流程安全监控制度;加强实验室化学品废弃处置管理,与危废处置单位建立回收机制。
10.做好防汛防台和极端天气的应对工作。在应对雨雪、台风等极端天气时,要做好事前准备、及时救援和当班值守的工作。信息报送要及时准确,程序要简练规范,工作方案、预案要全面实效,防止灾害及次生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危险水域安全防范,建立并发挥防溺水联动机制作用。召开防溺水专题家长会,学校有防溺水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教育活动、开展教师家访活动等,并做好防溺水安全档案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技术规程》,各校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安全应急演练预案,科学制定每次演练活动的计划及方案,有计划组织全校师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确保中小学安全疏散演练每月不少于1次,幼儿园每季度不少于1次,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2.深入推进学校安全和消防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结合“三零”单位创建工作,制度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对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实验室、配电室、校园围墙、体育设施、车棚、校园内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物、简易房等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隐患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暂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要制定方案,落实防护措施,明确责任人员,确保师生安全。落实“谁排查、谁签字、谁负责”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好隐患排查台账和隐患治理“三清单”,实行隐患治理闭环管理。学校难以整治到位的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属地党委政府、县教育科技局,县局将整理汇总,提请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研究落实。建立学校安全隐患报告制度(每月28日上报县局安全办),非常时期实行日报制度,确保校园和谐平安。
13.加强安全事故处置和风险化解。不断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常见突发事件的简易处置规程,细化处置程序和岗位职责,优化应对措施。鼓励中小学、幼儿园购买校方责任综合险,完善学生伤害事故预警预防及规范处置机制。
四、加强常规管理,全面消除安全隐患
14.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长效机制。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全面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各项要求,做好学生合法权益损害重大问题专项保护,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和预防性侵、性骚扰等专项制度,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等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和受伤害学生的关爱、帮扶机制;完善学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专职机构,指定一名校领导直接负责学生保护工作,并明确具体的工作机构及相关工作要求。
1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和阵地建设,各学校配备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强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中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开发心理潜能上,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侧重不同的教育内容。小学生侧重环境适应、认知生命、交往心理、合群乐学等教育内容;初中生侧重青春期心理、珍爱生命、自我认知、有效沟通等教育内容,中职和高中生侧重社会适应、开发潜能、升学就业、意志培养等教育内容。
各学校要认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情况,对有心理障碍隐患的学生要建档登记,积极做好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对有严重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班主任要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联系,及时督促家长带学生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避免因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到位而发生校园安全事件。要重视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家庭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情感困惑学生、言行异常学生,新生、毕业班学生、中高考考生,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学生的筛查和辅导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充满自信等健康心理。
16.加强学校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安全宣传,加强师生的安全教育;要充分利用吕梁市安全教育平台,重点开展防溺水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防火、防拥挤踩踏等主题教育活动,并按要求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加强学生法治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网络。通过宣传栏、警示录、参观警示教育基地、法治讲座等多种形式,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法制教育全过程,有机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教育学生严于律己,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不骂人,不打架,远离刀具、爆炸品等危险物品,避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17.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学校负责人及安全管理教师培训,组织安全管理员信息化培训,组织实验室管理员全员培训,实现持证上岗。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在一线发现、处置、报告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8.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各学校要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力度,采用日查周报月汇总的方式方法,对校舍、消防、饮食、用电、体育器材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隐患排查,并对排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建立台账,逐一梳理、分解责任、及时抓好整改落实,对存在明显隐患的设施要立即停用和维修;对校园门口存在占道经营的个体摊点、浮游商贩和运载学生的无营运资质车辆等要及时向当地校园周边综合治理部门举报。
19.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重点要对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存在纠纷和积怨的人员、精神异常人员、有暴力倾向或过激行为人员、仇视社会或扬言滋事报复人员等重点对象和人员,进行细致排查,属于校内人员的学校要切实做好工作,并逐一建档,落实专人加强管控,如涉及校外的应立即向公安等部门报告。班主任要进一步加强对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善于洞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信息,并随时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避免因矛盾升级而造成校园安全事件。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要进行积极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学生思想、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及时进行法律、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五、加快信息建设,提高安全管理能力
20.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监管网络化管理,实现与市教育局和县公安局的对接和数据交换。深化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利用吕梁市安全教育平台开展网络学习,继续完善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等安防系统建设,全县各学校校园监控全部与公安机关联网,全面采集人防、物防、技防安全数据,一键报警装置全覆盖,推进中小学、幼儿园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安全设备管理等,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安全防范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
六、健全处置机制,做好信息上报工作
21.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制定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并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演练,切实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要高度重视应急值班工作,严格执行有关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尽职尽责,遇有重大突发事件或重要紧急情况,要及时向教育科技局和当地党委、政府报告情况,做到10分钟内电话口头报告,1小时内简要书面报告,争取主动权,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应对,严防各类事故的扩大及次生伤害的发生。凡主观故意瞒报、迟报,造成不良后果的,将严肃追究学校领导的责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安全工作水平,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系统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无过就是功,时刻准备着”的校园安全工作理念,不断创新完善安全制度机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综合改革、破解关键问题,建立科学系统、切实有效的学校安全防控体系,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防控,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
2.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
3.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施策,坚持分类应对、突出重点,坚持依法治理、立足长效。
(三)工作目标
到20-年底,全市学校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安全工作队伍素质过硬,风险防范硬件建设完备,保险保障全面覆盖完全托底,全面构建“五防一险”(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制度防和保险保障)校园安全防范与保障新格局。各区市学校安全工作既均衡发展、又特色鲜明,全市学校安全管理规范有序,安全防范与管理水平保持全国先进、省内一流,全市教育系统安全稳定持续巩固,为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坚实的校园安全基础。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制度机制完善工程。加强依法治理工作,制定出台学校安全管理办法。与公安部门联合建立会商研判制度,重点研究校园周边安全、舆情动态、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隐患和应对举措。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和联防联动机制,形成校园安全工作合力。落实教育行政部门每季度至少一次专题研究校园安全工作制度。研究强化校园安全防范制度建设,完善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校园门卫安全管理和上下学校园门口教职员工值守制度。严格实行外来人员、车辆登记和安全检查制度,内部人员、车辆出入证制度,幼儿园和低年级学生上放学家长接送制度,防止无关人员、精神病人、来历不明人员进入校园,防止不法人员将危险品带入校园制造事端。实行学校全员安全工作责任制,明确每个教职员工的安全责任,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人人抓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保安全的良好氛围。强化校园安全巡查制度,严格落实每月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保障学生乘车安全。建立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加强对各类涉校园安全信息的搜集掌握、定期分析研判,及时发现倾向性、苗头性线索,迅速采取防范处置措施。建立健全学校舆情处置制度,增强重大案事件发生后的舆情应对能力。健全涉校园案事件应急指挥、联动处置、新闻宣传、舆论引导一体化机制,一旦发生重大案事件,按照依法办理、舆论引导和社会面管控“三同步”原则,在做好案事件调查处置的同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防止引发炒作和恐慌,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推进队伍建设强能工程。实施全员安全工作责任制,把安全知识技能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岗位培训内容。加大学校专兼职安全员的培训力度,纳入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学分,通过培训全部做到持证(电工证、消防职业资格证、特种设备操作员证等)上岗,使专兼职安全员队伍成为本校安全工作的“明白人”、校内资源沟通和家长教育沟通的“协调人”、校际间安全检查的“专业人”。到20-年底,学校专兼职安全员每人至少取得一种资格证,到20-年底,每人至少取得两种资格证。加强学校“专职保安”“护学岗”“护校队”三支安全工作队伍建设。强化校园专职保安队伍建设,各级各学校要依法依规配齐经过相关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专职保安员,定期对校园保安开展以作风养成、仪容仪表、队列训练、防暴处突演练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保安员的安保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公安民警、协辅警、学校安全干部、保安员、教职员工和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的常态化“护学岗”队伍建设,由区市统一标准要求,学校为参与护学岗的人员佩戴袖标、反光背心、护导旗;加强学校护校队伍建设,按照学校在校学生数千分之十、最低不少于十名的比例,组织学校体育教师、后勤人员、物业人员等教职员工成立“护校队”,配备必要的防护器材,与专职保安一起定期开展培训与演练,成为校园安全应急处置的重要储备力量。到20-年底前,所有学校三支队伍建设率达到100%。
(三)推进教育培训增效工程。加强校园安全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将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校园安全课程与资源建设,推动安全教育、法治教育进新生教育、进课程教育、进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工作体系,构建“多位一体”新型校园安全教育模式。开展学生生存教育课题研究,制定不同学段学生的生存知识与技能体系、评价标准,纳入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根据标准要求,逐步将全面开展中小学生生存教育“达标”建设作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的主要抓手,不断提高学生生存技能、生存能力和生存素养。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安全负责人对学生间伤害事故及本校其他伤害事件应急处置规范化培训,进一步增强依法依规应对类似事件的能力水平。强化安全教育制度落实,严格落实假期前教职工安全部署课、家长安全提醒课和学生安全教育课的“三堂安全课”制度和假期中教师家访制度,学校假期中每周、平时在特定时间节点通过家长群发送安全提示信息。推进应急安全体验活动,扩大参加体验学生规模,进一步提高体验效果。从20-年起,教育部门与市应急部门合作,每年安排不低于20万名中小学生参加情景式、互动式应急安全体验活动。积极推进各区市通过财政支持、市场运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建立不少于一处主要面向中小学生的应急体验基地。以全市广泛开展利用“海恩法则”大讨论活动为抓手,各区市、各学校全面分析学校重点安全隐患的各种可能性,提出切实有效整改措施,形成指导学校安全防范的研究成果。本着简捷、有效、可操作的要求,通过组织开展应急预案答辩、现场演练等形式,全面修订完善学校各种应急预案。联合应急管理、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广播电视、保险经纪、保险公司等部门和单位,加大校园安全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公益宣传,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安全的良好氛围。
(四)推进安防设备升级工程。与应急、消防等有关部门合作,通过购买服务、集中研发等形式,制定中小学校安全设施配备基本标准,对不同规模、区域、性质的各类学校的安全设施配备标准做出规定,提出逐年达标和更新的要求。加大“互联网+”校园安全风险防控系统建设力度,加快校园安全监控系统设备更新。到20-年底,学校视频监控全部为高清摄像头,视频资料保存时间一般部位达到一个月以上、重点要害部位达到三个月以上要求。全面落实20-年市办实事,推进音视频对讲式一键报警系统与校园门口监控系统建设,实现校园安防系统与公安、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的有效融合。到20-年底,学校可视化一键报警系统、校园门口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达标率100%,实现与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相关系统联网。到20-年底,全部局属学校视频监控纳入-教育e平台,积极推进有条件区市学校的视频监控逐步纳入e平台。
(五)推进心理安全防护工程。各区市、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园心理服务体系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好用好心理辅导室,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易发心理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增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要在尊重学生、谨慎保密的情况下,全面覆盖、多频次的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学生重点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化解心理压力,提高抗挫折能力,防范发生自杀、自伤、他伤等意外事故。加强教育与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合作,关注个别学校的校园欺凌问题,引导教师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要注意发现和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等苗头性问题,防止矛盾激化、事态扩大,对发现的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问题,及时进行处置并按照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推进校园饮食双保(保质保量)工程。以全面创建“标准化食堂”为切入点,强化“建设标准化食堂工程、落实《-市中小学校(托幼机构)食堂标准管理规范》《-市中小学生营养餐管理规范》《-市中小学校学生集中用餐成本控制管理规范》三个标准规范、采取多项举措加强校园饮食保障”的“1+3+N管理模式”,深化“餐饮6T管理法”,实行色标管理、带量食谱等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最大限度消除校园饮食安全隐患,使学生家长最关心的“数量保障”和“质量保证”落到实处;加快“-市中小学校食堂食材集中智慧采购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实现学校食堂智能采购和进货查验视频全程监控,建立市、区、校三级高效监管机制。
(七)推进网络建设安全工程。积极研究开展IPV6、5G等下一代互联网业务部署,调整优化网络架构,建立网络服务清单,提升网络服务能力。强化网络安全管理能力建设,增强网络的精准感知、安全预警、科学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组织机构、技术防护、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消除管理盲区,建立上下联动通报整改机制,重点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制度。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学校网络管理员学习培训全覆盖,组建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专家组,支持引领教育网络安全建设。
(八)推进校舍安全管理工程。各学校要全面加强校舍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重点落实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要充分发挥相关专业部门和购买第三方服务的作用,定期对校舍及相关设施和特种设备进行安全鉴定工作,按规定做好维修保养。要认真做好校舍安全档案管理工作,实行台账管理,确保档案材料完整齐备。各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管理、指导和督查工作职责,确保所辖学校校舍安全管理工作规范扎实,切实保障师生人身安全。
(九)推进防范体系完善工程。推动校园安全防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到20-年底,制定实施《-市学校安全分级防控标准体系》和《-市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标准体系》,推动安全防控分层实施,规范安全隐患排查程序,实现校园安全预防体系化、标准化、制度化、经常化。推进学校封闭化管理,学校要设置高度不低于2米的防攀爬、防冲撞围墙或其他实体屏障,各出入口要配备必要的物防、技防措施,实行封闭式管理,20-年底前,城市学校封闭化管理率达到100%;20-年底前,城镇学校封闭化管理率达到100%;20-年底前,全部学校封闭化管理率达到100%。各区市必须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方可批准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所,并在制度、硬件、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切实保障运转。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形成“合法采购、规范保管,科学处置(废液)”的闭环管理模式。20-年底前,各学校要建立实验室危化品储存专用室,配备标准足量的智能危化品储存柜及相关配套应急施救工具。危化品储存专用室需远离教学区并安装监控和入侵报警装置。强化安全督查,聘请专业第三方机构服务,对校舍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进行专业化评估,排查安全隐患,制定整改标准,组织验收考评。
(十)推进应急处置保障工程。各学校要针对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制定细化完善应急处置预案,规范处置程序,完善案事件报告制度。根据实际需要配齐配足应急保障装备器材,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有力有序开展快速高效处置。开展常态应急演练活动,确保中小学每月至少开展1次、幼儿园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实现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教职员工要明确职责任务、熟知处置流程,提高第一时间参与应对处置突发案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幼儿掌握基本的防范应对突发风险的方法。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化解学校安全风险,合理分担学生安全保障:由政府出资统一购买校(园)方责任保险,由学校出资购买校园综合保险,引导和鼓励家长购买学生平安保险,进一步提高学平险投保率、扩大覆盖面,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工作组织领导,市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机关各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学校安全各项工作。各区市教体局要在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出台新举措,及时向当地党委和政府汇报工作推进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困难,力争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方面得到政策保障支持。各级各学校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加强协调,给予保障,对标对表抓好各项措施的推进落实。
(二)强化基础保障。要结合国务院部署开展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将校园安全经费需求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学校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护经费保障水平。民办学校举办者要保障学校安全工作经费。各学校要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健全安全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推进机制,推进安全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三)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的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学校安全工作的意义和要求,广泛提炼总结区市、学校好的经验和做法,遴选推广一批各具特点的安全工作亮点和品牌,整合宣传资源,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安全的舆论氛围;要在校内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校内宣传媒体,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努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
(四)强化督查问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层层推进任务落实,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督促指导,定期检查进展,分析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推进措施,对条件较差的学校要实行重点帮扶。修改完善区市、学校两级安全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对区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评估、对学校工作综合考评及阳光校园建设评价标准。严格落实校园安全工作和事故处置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规定,强化安全工作通报制度,及时通报存在重大问题和隐患区市和学校,督促其认真整改,对不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的,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课程设置
(一)本科课程设置
4门必修课: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3学分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6学分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2学分
4.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3学分
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
(二)专科课程设置
2门必修课: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学分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学分
(三)本、专科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有关具体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规定执行。
(四)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按照本规定执行。
(五)成人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参照本规定执行。
(六)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另行通知。
二、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意见》和本方案实施。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充分考虑新课程设置方案与师资队伍、原有课程的衔接,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于教学秩序的稳定,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先试点、后推广,突出重点、逐步过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实施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中宣部、教育部的领导下进行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施。除试点学校外,2005级(含2005级)以前的学生,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成人高等学校、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高等学校的本科、专科同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可参照上述相关规定执行。
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在没有作出新安排前,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
四、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学科建设
做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实施工作,必须把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和学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加强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的领导和管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重大项目集中全国教学科研力量组织编写。中宣部、教育部联合成立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组建由多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审委员会。按课程组建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组,编写组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按照定向申报,择优遴选,集中编写的方式,编写教学大纲和一套试用教材。经教材编审委员会审议后上报审定。
(二)要加强教学研究。重点加强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以及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的研究,加强各门课程之间以及与中学相关课程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优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社会考察。组织制作“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实现立体化教学。组织研制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资料数据库,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科研搭建信息资料服务平台。
(三)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新课程开设前,要抓紧组织好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培训。以掌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教学方法、手段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中宣部、教育部负责组织中央部委直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培训;各省(区、市)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组织本地骨干教师的培训;各高等学校负责本校教师的培训和集体备课工作。
(四)要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中宣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抓紧开展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有关工作。高等学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建设。要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五、加强实施工作的领导,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实施工作,是贯彻落实《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确保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平稳过渡。
各地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实施工作的宏观指导,及时提出工作意见,加强组织协调工作。各地教育部门要负责实施工作的具体落实,抓好检查和指导工作。各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意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抓住新课程开设前的过渡期,积极做好准备。要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地组建教学单位,加强培训任课教师,妥善安排换岗教师,严把新进教师准入关,切实解决好新课程方案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经党中央同意,现就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不断深入,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教材建设取得成效,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进,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新的形势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要认真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当前,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日益巩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高等学校在长期教育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和求知成才的渴望,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级党委、政府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设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开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中宣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领导,规划和指导学科建设与发展。要不断总结学科发展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的规律,努力建设一个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
四、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突出重点,更好地吸收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
增强广大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教师担当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忠诚党教育事业,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造就广大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举措
(一)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1.强化政治理论学习。要着眼于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通过有计划、分层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的学习,引导广大教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提高教师政治理论素养。
2.丰富政治理论学习方式。加强和健全教职工理论学习制度,通过开展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加强对教师思想状况的调研,准确把握教师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不断提高政治理论学习效果。
(二)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体系
1.坚持政治标准,严把教师入口关。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对新入职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招聘教师的环节,坚持政治标准,通过查阅资料,同行询问、网络查询等方式,对应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考察,防止思想品德方面存在问题的教师流入学校。
2.修订《劳动合同》,细化师德要求。修订《上海建桥学院劳动合同》,在新合同中对师德师风的要求更加明确,要求教职工“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问题严重的学校可以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
3.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和评价机制。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考核结果存入教师档案。制定师德考核具体实施办法。探索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学术委员会、聘任委员会等在师德建设中的作用,完善学生评教监督机制。建立师德投诉平台,及时掌握师德信息动态,严格杜绝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
4.加大师德激励和惩处。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聘用)、评优奖励、课题申报等关系职业发展的首要标准,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设立教师雷锋金奖,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良的,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失范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5.完善教师评聘机制。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加强对申报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核,将师德师风的要求落到实处。要求申报教师填写师德师风自查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对自身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表现以及如何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进行对照自查,自查材料经所在党总支审核,在思想品德考察会上,申请人逐一汇报评议。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强化教学纪律约束机制。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守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不得出现违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违背宪法法律、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言行。
(三)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
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教师党支部和教师党员,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
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优秀党员教师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定期开展教师党支部书记轮训。
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健全主题党日活动制度,加强党员教师日常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教师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争做“四有”好教师。重视做好在优秀青年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
(四)加强践行,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加强师德践行,通过推进课程思政、深化专业导师建设、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途径,增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目标,进一步发挥思政理论课显性育人功能,挖掘、细化各类专业课与通识课隐性育人功能,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熏陶的核心理念。将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爱党爱国、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爱护环境7个“课程思政”指标点,融入课程目标,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继续做好专业导师工作,鼓励更多的老师做专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导航、专业学习、学术发展、职业规划等环节,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的指导活动。
(五)加强人文关怀,着力解决教师实际问题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教师、与教师谈心谈话制度,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困难,积极改善条件,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开展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传帮带”等活动,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发展上的指导,为他们事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自我调适能力,广泛组织教师参加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三、教师思政工作的部门分工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做好教师思想工作,主要分工如下:
1.二级单位要做好本部门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监督和考核工作,强化二级党组织履行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院长(处长)一岗双责。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研室、课题组、项目组的作用,推动教师思政工作的相关要求落细落实。
2.教师工作部、人事组织处在党委领导下,做好教师思政工作的统筹协调工作。开展好教师队伍党建,抓好教师党员发展、教育、培训、管理和意识形态把关工作,落实党教育方针,抓好党支部建设和党支部书记队伍培养。做好教师考核考评、职称评聘、评奖评优等工作,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要求,在劳动合同、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养等工作中突出师德要求。
3.学校办公室做好教师群体意识形态工作,做好讲座、会议、论坛、研讨会等的管理;做好期刊、杂志、网站和教师新媒体管理。做好优秀教师的宣传报道工作。教务处做好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实现教书和育人相融合、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融合,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学督导督查和评估,做好对教师教学事故的处理工作等。科研处做好教师科研管理和服务,加强教师科研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做好教师科研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对外交流办公室做好教师对外交流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外事纪律教育。严格外籍老师管理,引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财务处做好教师财务管理服务和教师财务知识和财务纪律教育培训。工会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倾听教师群体心声,为教职工解决困难。
各部门要以教师为中心,为教职工办实事,同时在各自职能工作中加强行为规范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保障措施
1.完善领导体制。调整校思政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和书记作为第一负责人,下设教师思政工作办公室和学生思政工作办公室,各总支书记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委员。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教师思政工作的格局。
2.完善配套政策。保障教师思政工作经费;落实思政工作队伍职称“双线”晋升办法。
3.强化责任落实。落实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基层党建工作、党风廉政和党内监督工作等三大主体责任,明确校党委、学院党总支、教师党支部三级责任主体,形成全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合力。
4.健全考核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思想工作评价体系,将学院教师思政工作情况纳学院入年度考评体系中,将教职工师德考评情况纳入到个人考核评价中,建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23:28: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800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