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我们一辈子随笔一:60后的我们
听着那些熟悉的老歌,喝着从没变味的啤酒,围坐几个渐渐老去的60后同学,手拉手,泪先流。想起往昔,感慨万千。抚摸那些发黄的照片,还有那些尘封已久的日记,也许那种感觉似苦非甜,就像浓浓的咖啡,随升腾的烟气氤氲的是曾经的美好和无奈。……
60后的我们,生不逢时,贫穷艰苦的环境铸造了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坚忍不拔和奋发图强的品格,我们不前卫、不叛逆、不颓废、不张扬。我们是渴望温情的一代,因为我们成长于只有热情没有温情的年代;我们是充满理想的一代,因为我们爱听英雄的故事,过早地明白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我们是内心保守却又渴望变化的一代,因为我们的青春刚好赶上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变迁。其实,我们也是吃苦耐劳的一代,在我们身上永远闪耀着朴实、坚韧、执着和感恩的光芒。
没有理由责怪过去,更没有理由不相信未来。当我们哭着喊着“不愿老去”的时候,不如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想想年轻时我们的懵懂无知和意气风发,也许心生的笑意回味悠长。
在中国,苦命的60后,自从来到这个世上就碰到了许多无奈。正如一首老歌写道:我们无奈,因为我们存在,我们存在实在无奈,我们生于60年代……。当我们出生的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当我们需要读书的时候,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我们需要就业的时候,又赶上了企业改制大裁员;当我们要生儿育女的时候,国家只让生一个了;现在我们慢慢开始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又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80后、90后。
当年的60后,一眨眼竟然一下子从少年变成了中年。我们常常怀疑时光是不是欺骗了我们,不然这五十多年的光阴似乎还没体会出什么滋味,时光老人就把白发楞生地往我们的头上涂了。现在我们常常想让别人像关心青年人一样去关心我们 ,有时又想让人们像尊敬老年人一样去尊敬我们。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社会还需要我们献出更多的东西。因为我们上有老下有小,人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现在的我们既要尊敬老年人,又要去爱护年轻人,你说我们怎么能不累呢?
现在的60后,虽然一直都不愿意相信这么快就已经人到中年了,可眼角那浅浅的鱼尾纹,鬓角那偷偷长出的白发,镜子里那一脸的沧桑岁月,都用嘲弄的眼神无情地告诉我们,青春早已走远,那些热情奔放的岁月,已经变成了残留的记忆。一颗饱经风霜的心早已少了份激情,多了份平淡。人生,以不可更改的姿态让我们走过了这段锦瑟流年。
我们的幼年时代大多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基本以米汤、面糊糊、玉米粥和粗菜淡饭维系生长。逢年过节能够吃上一块肥肉,那真是一种享受。想要得到一件新衣、一双新鞋,往往是几年的梦想追求。60后的我们,童年大多都过着非常贫穷的日子,但我们很快乐,让我们终生难忘。
当年,我们所食用的都是清一水儿的绿色食品。主食有高梁米、玉米面、黄豆和少量的小麦粉及大米。疏菜有萝卜、苜蓿、葫芦瓜和大白菜。能吃上肉那是过年、过节时的奢侈,即使是一块月饼、两粒水果糖也能让我们兴高采烈、回味无穷。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零食,只能以葫萝卜、槐花、沙枣、桑葚、芦苇根、奶芨芨和酸枣等天然植物代替了。
冬天,我们在野外生上一堆火,灰烬底下的热沙中放些土豆、糖萝卜、玉米棒之类的,烧熟后,大家用冻红的小嘴吹去上面的浮土,用肮脏的小手擦擦表面的泥灰,就可以放心地大吃特嚼,品尝纯天然食品的醇香,丝毫不用担心会被奸商谋财害命。
60后的我们,当小学生时,整天听到的都是老师教导的毛主席语录:“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那时的我们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红小兵、好孩子,在革命的大风大浪中锻炼成长。
在批林批孔和揭批四人帮的年代,我们总是站在革命的第一线。同时还要接受学习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人物的教育,老师经常告诫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还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准备着当革命事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60后的我们,童年理想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实现四个现代化,实现共产主义。小时候梦想能考上大学,青年时梦想着能找个国营单位的铁饭碗。
60后的我们,走进校园后,老师教了我们第一首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此我们便知道了粮食来之不易,懂得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成人之后,即使我们也曾一掷千金宴请朋友或领导,但在家中偶尔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忍心轻易倒掉。
60后的我们,小学生活简单而快乐,我们的课本只有算术、语文、政治和自然。每本书也就两三毛钱,从来没有人请老师补课,课余也只有很少的家庭作业,我们放学后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玩各种的游戏,不到天黑不回家。那时我们玩的最多的游戏是跳皮筋、扔沙包、打陀螺、捉迷藏,还有弹玻璃珠。
放假了,没有电视、手机和电脑,也没有多少假期作业,更没有补习班一说,多的是无聊的小伙伴。大家就集中在空地上,玩跳房子、打陀螺、推铁环等各种游戏;下雨天就在家里玩捉迷藏、办家家、走军棋、绷毛线等游戏。
60后的我们,结婚时家里大多都比较贫穷,有的还身无分文,即使能找对象,结婚娶老婆,却也只能带着老婆住进低矮昏暗的土房中。等到我们的孩子开始谈婚论嫁时,才发现自己还是很穷,那点微薄的积蓄远远不够孩子结婚之用,如果这时候再不给孩子买房,也许孩子就真的讨不到老婆了。于是乎,我们一面拼命挣钱,一面省吃俭用,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我们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声的,而子女对我们的爱却是有声的、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牵肠挂肚;父母有病,子女问问看看,我们就已很知足了。子女花父母的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父母花子女的钱,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可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当今社会,人情世道都在变,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60后的我们,人到中年,发现自己的角色正在发生巨变,从前是别人的儿女,如今早已变成了别人的父母,有的早已跻身于爷爷、奶奶的行列。60后的我们,好比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虽然骄阳似火,却已力不从心。头发白了,记忆力差了,鼻涕多了,那事少了。于是,开始怀念起自己的过去了。四处打听、寻找同学的下落和过往,各种形式的同学会,战友会紧锣密鼓;网上聊天,微信建群,回忆往事,热火朝天。即使同学相见还能找到一点青春的感觉,但在80后、90后的眼里,我们已经是地道的老头、老太太了,毕竟岁月不饶人啊!
60后我们这一辈子随笔篇二:60年后的回忆
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做过许多疯狂的事,有太多美好的回忆了……
我热爱旅游,以各种方式去过许多地方,曾骑行环游世界,也曾徒步穿越撒哈拉。每一次我都像第一次一样激动,但是那真正的第一次是怎样呢?那时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笔端游走,思绪飘飞。
那是在我大一的时候,第一次骑自行车去旅游,去南郊公园烧烤,去桃子湖看荷花,去橘子洲看烟花。那次的旅行和以后的若干次旅行相比,真的太普通了,甚至都不能算是旅行。但是加上青春,加上第一次就使它值得永远被记忆了。
2013年6月28日,天气预报说是有小雨,但依然没有阻挡我们的脚步,已经计划好了便不顾一切的去做,一直以来有关疯狂的愿望在那一天达到了初步的实现。
前一天晚上已经借好了自行车,11个人一起去,6个人骑车,5个人坐公交车去,分配任务,分开行动,骑车的先去,坐公交的买完菜再去。我们6个骑车的准时出发。记得我骑的是一辆淑女车,小小的,其他人骑得都是山地车。去的路上没有什么上坡,那辆车也特别好骑,而且我又很激动,所以一路上非常轻松,跟着他们一点儿也没有落下。特别开心,特别激动,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目的地:南郊公园。打电话给那些坐公交车的人,他们还没有出发,我们就先随便看看。我们从学校出发,因为学校位于郊区,附近没有什么商业区,也没有什么值得特意去一看的风景区,所以一直以来还没有特意去走走看看。平时都是坐公交车的,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重来没有仔细的欣赏过。其实从学校到南郊公园,一路上的风景都是不错的,特别美。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看看风景,拍拍照,因为心情好,世界也更美了,所以那天的风景在我印象中是最美的。我们一路笑着乐着向目的地骑去,在猴子石路口的时候因为那个桥上的污水从上面滴了下来,李和祁都被淋到了,我们还笑了好久,完全不怀恶意的笑,仅仅是为了好玩。就这样一路笑着,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那是我第一次去南郊公园,一进门,我的目光立刻就被那湖边的亭子吸引过去了,我一直都特别喜欢那些古风古韵的东西。我们还在那里看到了一个摇篮里的孩子,尽管当时我也不是大人,但是已经将要成年了,看到那个小孩子我们那几个女生几乎是天生的母性使然,立刻走过去逗弄那个小孩子了。
我们大家都是第一次烧烤,生个火就花费了好久,烤出来的味道也不好,有些都没有熟,最后甚至把所有的菜都放在锅里,用冷油半炖半炸起来。但是,所有的食物都吃完了,不抢还吃不到,似乎大家吃的是什么玉盘珍羞。吃完饭骑车去桃子湖看荷花,从南郊公园到桃子湖的路上经过了湘江,那时是夏天,空气中总有着一些闷热的感觉。我们一路骑行也就更能感觉到热了,所以到了湘江边上的时候,真的是激动死了,张开双臂,面对湘江,感受着江风的吹拂,心似乎都定下来了。吹完分,我们继续踏上征程,向桃子湖出发。那时的荷花还没有开放,都是花苞,但推着车,走在湖边,觉得那荷花都快赶上菩萨的莲花座了。晚上又去了橘子洲看烟花,那是我看过的最美的烟花。永远记得烟花升入空中时我的心情,不是感叹烟花之美转瞬即逝,而是想,若一生能有这么美的时候,能在这么美的时候逝去,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回去的路仍然是骑车,这一次该玩的都玩了,没有什么再期待了,就只剩下骑行了。回来的路上有很多上坡,很累,有时候骑到心脏都要跳出心口了。远远的看到学校体育馆就像等待救赎的人看到耶稣一样。
停下笔,抬起头,看向远方,脑海中又浮现当年的情景,那些笑脸犹在眼前,那些笑语犹在耳边。
当年同行的人,这些年早已失去了联系,但我相信他们也和我一样,永远记得曾经的我们有一次为了证明青春无悔的骑行!
60后我们这一辈子随笔二:60后的我们
60后的我们,
和动荡不安的时代紧紧相连,
遭遇文革,高考受挫,
晚婚晚育,计划生育,
都撞上我们。
改革开放的弄潮
让我们
在艰难坎坷的历程中
尝尽了人间的沧桑,
忙忙碌碌、风风火火的
大半身,
到头来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人过半百
该做的和能做的事
已经做了,
想做的和要做的以力不从心。
遗憾已无法补救
五十多岁
“两个世纪”
经历是一个
解不开的迷
留下的
是几枚
无奈、烦恼和苦哀。
然而
心情还是不能停下,
为了儿女的事业、家庭
他们又开始了一轮新的
“彩排”
难以割舍的儿女情长
让成熟的他们
无法解脱自己给自己设定的
“台阶”
哪怕再苦再累
以不会冒然表白
这时的他们
知道了
迁就和容忍,
丢下了冲动,
剩下的
只有厚重、成熟。
望着镜子里条条皱纹
根根银丝
使劲捂着
感情世界
祝愿能创作一首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的
“夕阳颂”
60后我们这一辈子随笔篇四:致60后
60后在成长过程中没经历过饥饿,却品尝过贫穷;没有承受政治运动予以的伤害,却对那场政治运动记忆犹新,天天喊着革命、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努力着奋斗着……60后是理想的一代,长大成人后成为作家的60后不再书写理想,可文学成了文学60后一世不可放弃的追求!追求者有成大器者,更多的是默默无闻者,可但凡走上文学之路的人都不肯默默无闻,用文字去标榜自己的追求,用成绩兑换自己的今生不弃的承诺……也由此出现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恪守“君子重义轻于利”的古训,坚信“君子相交淡如水”式的“淡水友情”;写字不说赚钱,是在争取做一个“灵魂的工 程师”;作品发表了总是羞于与编辑老师谈起稿费,即便是拿起电话与编辑老师谈钱的问题,也是红着脸、心也不住地跳……如此如此,很多文学60后在思想与文字之间遭受无以言表的精神折磨,在高尚与利益之间做徒劳无益的徘徊……挫折、苦痛将一个本来就不怎么强壮的躯体折磨得体无完肤之后,又会在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重振旗鼓,继续昨天或前天或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的跋涉……可回头看一眼长得比自己高过一头的儿女似乎才倏然顿悟——我竟然老了!
写出一大片文字(好像我这是第N次使用“一大片”这个词汇)后要投给编辑老师,编辑老师看到的也的确是一大片文字,故事摆在表面,思想却必须掩藏在文字的背后,如何让编辑老师一眼就看透小说的思想,要绞尽脑汁,又不能过于“肤浅”,不是有一句话说,曲径通幽吗?道理的很正确啊,可负责任的编辑老师打电话说,你写的究竟是什么呀?是呀,我写的究竟是什么呀?解释吧?要是伶牙俐齿也好,要是口拙木讷的说了很多反倒说不清楚,说者一塌糊涂,听者也难解其意……要是遇到一个60后编辑老师还行,毕竟有共同的记忆,作家干的事情不就是对记忆的书写吗?可文章是要标新立异的,比如卡夫卡,比如马尔克斯,还比如很多很多……一番教诲其实早就是这么多年苦苦践行的,可是“新”出来了,又往往是被忽视或不被接受的,不被接受的结果就是重新再来,再来再不被接受,翻来覆去地一折腾,还是回到原来的轨迹上来吧,如此一来,写出的文字又难免流于庸常,也难逃被淹没、被丢弃的命运!
当文学成为理想的时候,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有一个做小生意的人,也是60后,不是文学60后,却喜欢读诗,读雷抒雁,读北岛,还读顾城,玩笑时也大喊一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受到影响了吗?受到了啊,他总是用诗去解构生活,用高尚也就是谦让化解利益之争;不把追求利益当做最高的目标,能在一块荒芜之地看到一片花开遍地的灿烂景象……还不够吗?够了啊,至今他还是一个庸常的百姓,却从来不会诅咒那是诗的罪过!
也有为了生存放弃文学的,却总是对文学念念不忘……可大多的文学60后还在坚守,或蜗居于城市,或委身于乡野,苦苦追求半生,苦闷之极会用“折骨为笔、刺血为墨”的话鼓励或警示自己,甚至再加一句——扯皮为纸……哈哈——坚强吧?坚强啊,当文学成为理想、当理想成为生存的信条很容易向“至死不渝”靠拢,可在他们靠拢的过程必须承受着无法逃脱的精神苦难,委屈了,诉说吧,祈求理解、支持,可祈求理解并不一定得到理解,就像祝谁健康谁不一定健康、祝谁幸福谁不一定幸福一样,才有人好多年前大呼小叫地喊——理解万岁!别喊了,还是冷静下来吧,时下不“理想”了也不“革命”了,为了自己的“喜欢”活着说得轻松一点,说“殉道”就应该郑重一些了,却又难免流于说教或假模假样,那就还为“喜欢”活着,“喜欢”毕竟还是一个还有些诱惑的词汇!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17:45: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77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