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更新时间:2023-05-10 03:08:25 阅读: 评论:0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
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
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Hertz)。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
      频率=30/波宽(mm
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7H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1秒作标准。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
θ频带(Theta band  4-7Hz
α频带(Alpha band  8-13Hz
σ频带(Sigma band  14-17Hz
β频带 (Beta band)    18-30Hz
γ频带 Gamma band  >30Hz
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
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如波高为6mm,波幅为
60μV。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
低波幅  <25μV
中波幅  25-50μV25-75μV
高波幅  >50μV>75μV
仅就波幅而言亦无正常与否的意义,应结合不同频率的波幅差别以及头颅前后波幅的不同才能考虑是否正常。
波形
波形(Form)指一个波的周期内电位差的变动形。简言之即波的形状。
一、 单形波(Simple wave:
由一个上升枝和一个下降枝组成的波。
⒈正弦样波(Sinusoidal wave):上升枝和下降枝光滑对称,波顶园钝类似正弦曲线。正常的α波,快波,θ波均为正弦样波,δ形也可以是正弦波。
⒉棘波(Spike):上升枝陡峭,下降枝稍有坡度,并有一小的正相成分,而后回到基线。如用莹光屏显示或计算机分析,在棘波开始前变有一极小的正相成分。周期<80ms(或70ms)。一般为高波幅(>100μV),如为低中波幅者称之为小棘波(SSSSmall sharp spike)。根据位相可以分为负相、正相及双相棘波。负相棘波源于靠近记录电极的部位,因而有一定定位价值。而正相及双相棘波由远处或深部传导而来。
⒊尖波(Sharp):波形与棘波相似。唯一的不同是时限较宽80-200ms。其临床意义与棘波相似,但可见于某些生理状态如①在非快速眼动相睡眠(NREM)第Ⅰ期,在双顶出现同步对称的负相尖波,称双顶尖波,为此期睡眠之标志。②正常新生儿在额部可以有尖波。而棘波不见于健康人,仅见于早产儿或8周以内新生儿的额部或弥散性出现。
棘波和尖波唯一的区别是时限长短,即大小或小于80ms70ms),在纸速为30mm/秒时近似于2mm,所以在测量时以2mm为准。如波宽小于2mm为棘波,大于2mm则为尖波。在辨认棘波或尖波时应注意与背景活动有显著的差别,如难以与背景活动区分时,则不能
确认为棘波或尖波,如背景活动为尖样α波或高幅快波时。如果在全部描记(不少于30分钟)中仅出现一次亦难于肯定其临床意义。
棘波或尖波最常见于癫痫。但亦可见于其他不合并惊厥发作的疾病如肿瘤、外伤、炎症以及变性疾病,甚至健康人。所以不能与癫痫划等号,必须结合临床才能明确其临床意义。棘波或尖波也不是诊断癫痫的唯一根据。所以不能称之为“癫痫波”。
⒋三相波(Triphasic wave):此波三次通过基线,第一相为较小的负相波,常为尖波,第二相为正相波,波幅常较高,第三相为一负相波,波幅高于第一相。在三相中第二相波幅最高,频率为2-3Hz。三相波最常见于代谢性脑病如: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各种原因的缺氧。均出现于意识障碍时以及背景活动异常时。
成节律的三相波有时易与棘慢复合波相混。故1950年曾以钝棘慢复合波(Blunted spike and wave)命名三相波。两者之区别在于三相波有明显的正相成分,亦即从基线向下的成分,而棘慢复合波全部成分为负相或正相。
二、复合波(Complex wave):由一个以上单形波组成。应作为一个波测量其波幅、频率。
⒈复形δ波:δ波上重叠有α或β频带内的小波。见于健康人枕部单个复形慢波以及皮层下病变使丘脑皮层投射受到损害,而皮层的损害相对较轻时。
⒉棘(尖)慢复合波(Spike[sharp] and slow wave complex,spike[sharp] and wave:由一个棘(尖)波及一个1-5Hz的慢波组成。典型者波幅100-200μV,最高可达500μV。棘(尖)成分在前,其后紧跟一个园顶正弦样慢波。但棘(尖)波变可在慢波之后或叠于慢波之上升枝或下降枝。不同频率的棘(尖)慢复合波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意义。
3Hz棘慢复合波:最常见于失神发作,呈节律出现于两半球,两侧同步对称。也可见于癫痫其他类型发作,偶见于非癫痫性疾病。
2.5Hz棘(尖)慢复合波:曾称之为异型小发作或小发作变异型。这个名称现已不用,因其包含了临床意义而且对此种频率较慢的棘(尖)慢复合波的误解。实际上与小发作无关。最常见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
4-5Hz棘慢复合波:常见于癫痫。
6Hz棘慢复合波:波幅较低,棘波常夹杂于两个慢波之间,呈小的尖波状
多见于健康人尤其是青少年困倦时。
⑤多棘慢复合波(Poly spike and slow wave complex,polyspike and wave:一个以上棘波与一慢波组成。常为散在单个出现,两侧同步对称。多见于肌阵挛发作。
K复合波(K-complex):为一高波幅1Hz右慢波,继之以12-14Hz节律。出现于非快速眼动相睡眠Ⅲ、Ⅳ期受到声音刺激时,亦可自发性出现。两侧应对称同步。
⑦手套型波:出现于睡眠中由额部最后一组睡眠纺锤组成的复合波,其最后一个波为6-12Hz,类手套之拇指。亦可见于锥体外系疾患。
位相
位相(pha),亦称极性。以基线为准的波幅随时间而变的相对关系。位于基线以上称为负相,位于基线以下者称为正相。由于脑电图描记所表现的正相或负相并非皮层电活动的真实极性,故不宜称之为阴性或阳性。
脑电图仪所用的放大器为差分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其输出信号的位相不仅与
输入信号的位相有关,而且也与进入放大器的那一个输入端有关。下列规则决定描记时脑电活动的位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1的负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上偏转(负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2的正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上偏转(负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1的正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下偏转(正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2的负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下偏转(正相)。
两个位相相反的信号分别进入输入端12,其输出信号为两个输入信号的和。
两个位相同的信号分别进入输入端12,因互相抵消没有输出信号。如两个信号位相相同,而波幅不同,此时输出信号为两个信号之差。
由此可见脑电图所表现的负相或正相为放大器对信号处理的结果,并不能代表皮层电位的真正极性。虽然如此,位相在双极导联的定位中是相同的。但从额到枕可以有900的位相差,即相差半个波。位相相同称之为同步,位相不同为不同步。
在双极导联时如相邻两个放大器(记录笔)间有公共电极,而分别进入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1,及另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2(双极导联时:Fp1-F3,F3-C3,P3等)。在有限局性电活动异常时(如占位性病变,限局性癫痫灶)可能出现位相倒置。即在相邻的两笔间出现的慢波或异常波的位相差达180O,位相完全相反。
出现方式
正常各频段的脑电活动以及异常脑电现象均存在以什么方式出现的问题,不同的出现方式可能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
一、 波(wave):以单个形式出现。
二、活动(Activity):数个相邻的波在频率、波形及位相上有相似之处时称为活动。
三、节律(Rhythm):三个以上频率、波形及位相均相同的波连续出现,波
幅可有周期性变化。健康成年人清醒安静状态下枕部α节律以及睡眠中的睡眠纺锤,波幅从低逐渐增高,又从高逐渐降低呈纺锤状。从持续时间上分为:
1 短程:持续时间在1秒以内。
2 中程:持续时间1-3秒。
3 长程:持续时间在3秒以上。
四、散在(Random):以单个波的形式无规律的出现。
五、偶见(Episode:在全部描记中仅出现1-2次。
六、周期性(Period, Cycle):某种脑电现象呈有规律的间隔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3-05-10 03:0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770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频率   出现   活动   波幅   脑电   基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