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 第4期2004年7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 F HI T (SOCIAL SCI ENC ES EDI TION )
Vol 16No 14J ul.,2004
文章编号:100921971(2004)04-0112-04
收稿日期:2004-03-15
基金项目:“十五”教育部规划课题(H J KX 0203)
作者简介:鄂玉荣(196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讲师,从事语言学研究.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探究
鄂玉荣(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在交际时人们一般只注重语言交际的作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及由于文化差异和运用不当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非语言交际类型、传递信息及因文化差异导致非语言交际冲突与障碍,消除冲突与障碍可以采取入乡随俗原则和求同存异原则。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原则 中图分类号:G 04;H0-05 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signif ic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 Yu -rong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China )
Abstract :Human communication is conducted through 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G enerall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verbal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s sometimes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ue to cultural differ 2ences and improper us of non -verbal communication.Thispaper discuss some of the means of nonverbal commu 2nication and propos some practical ways of eliminating tho cultural conflicts and obstacles.
K ey w 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 n ;cultural differences
1 非语言交际的含义与作用
(1)关于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其实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毕继万引用萨莫瓦的定义为“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可人为地生
成,也可由环境造就”[1](P1)
;而马兰罗德和巴克认为,“非言语交流是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
产生意义的非言语暗示的加工过程。”
[2](P9)
(2)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既反映文化内容,也受文化的制约。人们对时间、空间、身体运动及面部表情的理解和运用是受特定文化规范和期望影响的[2](P348);而“文化规约不仅存在于语言形式,它还有另外一个载体———非语言形式”。“‘在一般面对面交谈中,信息的社会内容只有35%是通过字、词、句,其他
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3]
“在进行交际时,人们只注意语言交际,以为词语是传递和领悟信息的惟一途径,忽略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也有人不了解非语言交际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和文化冲突。”[1](P3)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语言交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有效的交际目的。同时,非语言交际也能折射出说话者强烈的文化特征。没有非语言交际内容的交际是不成功的。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交际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伯林格(Dwight Bolinger)认为,“对语言的大多数描写中,人们总是低估或者忽视身势的作用的……语言学家……一直致力于对信息的语言即命题的语言的描写,只有信息语言才能用文字卓有成效地表达。但是,即便是这样一种语言,在说话时也需要通过身势来点出是真是假、肯定还是怀疑、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语言的其他一切形式……对身势的依赖程度也很高。”[4](P29)由此可见,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行为、手段在语言交际时
起着重要作用,它对语言交际时出现的障碍、不清楚所起的弥补、重申、确定、挽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2 非语言交际的类型及信息内容
(1)类型
因非语言交际涵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对它的分类方式、依据也纷繁复杂,如鲁希和基斯的手势语言、动作语言及客体语言;纳普的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身体特征、化妆用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和环境因素七大类等。在众多的分类中,毕继万等的分法较为清晰、简洁、有序,即体态语(body language)、副语言(paralanguage)、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及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2 guage)。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为“非语言手段”。
(2)信息内容
体态语(称为body language,body moments, gesture,body behavior及kinesics等)是指“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1](P13)。它包括基本姿态,人体各部分动作和基本礼节动作。交际时,体态语有时没有明确规定的动作,但可通过其姿态等明了其含义。如一个人交叉两腿坐着,可能意味着一种冷漠、傲然。即使表面上没有什么动作,但它存在着一种无声的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常见的是体态语,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交际中往往因文化差异而引起误解。如耸肩这种在英语
国家常见的身势动作表示很多诸如“我不知道”、“这毫无希望”等含义,而中国人却没有这一动作,中国人习惯用摇头、摆手等表示这些意思。
副语言(paralanguage)是指交际时伴随话语的表达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对从暗示而不是从讲话词句内容搜集到的口语的意思的研究被称为副语言学”[2](P285)。伯林格[4](P24)将副语言冠以“辅助语言或听觉身势”,他认为“为了不被旁人打断思路,演说家使用叫做‘犹豫音’(hesi2 tation sound)的视觉身势”。如用“brr”表示“我很冷”、
“太冷了”,用“umm,uh”等声音打断别人说话。副语言一般指的是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伴随口头的言语出现。如英国人通常说“No”,同时往往晃动脑袋表示“不应该”、
“不”、
“别”等意思。
客体语(object language)所含内容极其丰富,比其他任何一种非语言方式都更能显示使用者的文化品位、素质及特征。一般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居物品等。这些用品之所以被视为一种非语言表达方式就因其可传递非语言信息。因而客体语是非语言交际中重要的媒介手段。如英语国家
已婚女子一般在左手无名指上佩戴一枚结婚戒指。人们可以通过车主驾驶的新式、昂贵的赛车判断出其富有、年轻、富有朝气等特点。客体语实际是人工用品,传递信息时由于人工雕琢成分太多可靠性较差。
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客体语。它更多情况下指的是包括空间、时间、颜色、建筑、声音、信号等对身处该文化环境时提供交际信息所造成的生理及心理影响,因此环境语也可展示使用者的文化品位与特征。环境影响交流行为的方式不太明显。环境语是人们通过构成和操纵环境向别人传达有关设计者自己的信息,预期别人反馈的信息,或对所处环境产生某种理解,然后将这种理解的内容融入所发出的信息之中。此时信息接收者对环境的认知、感悟程度也有所改变。“环境是交流中的第一要素,对环境的操纵会改变我们交流的其他方面”[5]。环境语的最大特点是它可以激发人们情绪的反应。如人们在柔和的灯光及舒适的沙发环境下交流会产生轻松、亲近、温馨的感觉,这种环境非常适合亲友间的交谈。英国人邀请朋友到家做客时,非常注意环境的布置在创造亲切欢快气氛时的作用,如点上蜡烛,播放轻松柔和的音乐,摆上美味可口的饮品,沙发上放好舒适松软的靠垫等。
・
3
1
1
・
第4期鄂玉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探究
非语言交际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之中,它最能反映交际者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价值观念。但是,由于不同文化形成的地理条件、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因此了解、运用好非语言交际内容及信息传递的文化差异是极为必要的。
3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社会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的手段、行为相同,含义相同
不同文化间总存在着共性的东西,即使是在“东方和西方这两种差异较大的文化类型之间也有相互迭盖(overlap)的部分”[6]。如中英两种文化的言谈举止并非水火不容,而是有许多共通的部分。在正规的交际场合,中英双方人员都以沉着有力的握手为文雅礼貌、彬彬有礼之举。在与别人打招呼或与每日见面的朋友及熟人道别或迎送者众多时,中英两种文化都有点头和招手的形式,以此表达向许多人同时致意的最简单礼节之举。称赞别人时,中英文化都有挑起大拇指表示“好”、
“棒”之意的动作。道歉时,“中英文化之间的共同特征是降低身体高度的方式表示,面部也都显示惭愧自责的表情”[1](P144)。再如演讲时,中英文化演讲者都通过目光环视四周了解演讲的效果。在社交场合,中英文化人士都非常注重姿态端正、态度亲切有礼等。
(2)社会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手段、行为各异,含义不同
虽然不同文化间有共性的东西,但由于各种文化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甚至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同一种非语言手段、行为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含义,很多情况下,由于误解、不懂造成了严重的文化冲突。如中英两种文化都有收受礼品的习俗,但收受礼品时却表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一般双手接递赠物,而且事后过一段时间才打开看礼物,以示对别人的尊重。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会当场打开礼物,以示欣赏。
(3)社会文化不同,非语言交际手段,行为相同,含义不同
受到各种因素如地理、种族、宗教、观念等的影响,非语言交际手段、行为虽然相同,但表现含
义却常常相差甚远或截然不同。如英语国家“O K”手势语表示“一切均好”、“成功”等,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含义中意思为“零”。英语国家人在太阳穴处用食指画一个圈表示某人太古怪了,或者是发疯了,而在中国人眼里,这意味着要求对方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英语国家人说谎时,习惯用手遮住嘴,仿佛
要防止话从口出。中国的这种动作只是防止唾液外溅。再如,叫唤别人过来时,英语国家人常用食指朝上向里勾动,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人以不正派的感觉。英法国家人将手掌向上或朝自己方向招手招呼,对幼儿则手掌朝下向自己方向挥动。中国人正好相反。许多英语国家人都喜欢弹手指表示“噢,想起来了”等含义。中国人虽有这种动作,但常常被视为不正派、流气的人。若不懂这些体态语表达的不同含义,不同文化国度的人与人之间交际将会产生巨大的误解,甚至会弄出笑话。
4 减少、消除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障碍的原则
“在跨文化交往中,不同的语境和交往的规范所造成的行为差异常会导致冲突的产生”[7]。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中,最具实际意义的便是解决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交际的障碍与冲突的发生。文化及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都是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为某一社会群体所接纳的约定俗成的交际方式。解决由于文化差异、交际规则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冲突可以采取下列原则:
(1)入乡随俗原则
该原则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要根据目的语文化特点、民族习惯及宗教信仰采取相应的交际方式,充分尊重理解目的语的民族文化,排除自己固有的文化模式的干扰。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交际者首先要了解学习对方的非语言交际特点、民族习惯、宗教信仰及非语言交际行为手段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对方的文化与自己的文化在非语言交际行为、手段方面的差异与冲突所在,并能因时因地在
可行情况下改变自己的母语文化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损伤本民族文化情感前提下,突破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模式,恰当得体地运用目的语文化非语言交际方法进行交际。这种适度得体的改变会使跨文化交际和谐顺利地完成。如在以
・
4
1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卷
左侧通行为准的国家出行时必须遵守其交通规则;刘玄恩[8]等在其《实用体态语》一书中写道,在中国,探望病人可送上鲜花如菊花等以示慰问。可在法国人们从不送菊花。因为他们认为菊花只能在葬礼上用。由此可见,采用入乡随俗原则可以使交际的双方更多理解尊重,少些误解与冲突。 但在应用这一原则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切忌文化自卑感。盲目崇拜和模仿外民族文化的一切非语言行为和手段,任意贬低摒弃本民族文化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这不仅降低民族文化价值,同时还有辱民族气节。二是切忌文化模式化。文化模式实际是设计好的模式,带着固有的先入为主的态度去套用任何一
种语境文化形态的交际方式。如,人们认为美国人在任何场合都很随意而英国人总是那样刻板保守。其实,这些非语言交际规则模式会随着时间、场合、内容不同而有所改变。如果用僵化的模式进行交际必然会导致事倍功半之效果。
(2)求同存异原则
该原则是指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不同文化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总结规律,主动排除文化干扰,防止文化冲突,创造出交际双方共同接受的交际环境的方法。交际双方应努力回避可能会引起障碍或冲突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原则,从有利于交际目的角度出发,利用相互认可的方式进行交际。在实施这一原则时,要防止交际双方产生和表现不良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偏见。文化优越感就是以自己的认识方法和价值观念去分析和评价其他文化的内涵、价值及交际习惯,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将自己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凌驾于其他文化的非语言交际之上。在非语言交际时采取傲然的态度;文化偏见实质是在文化优越感基础上对其他文化带着成见、恐惧或排斥的态度而采取的藐视和歧视的行为。带着文化优越感或文化偏见的态度进行非语言交际的结果必然是使自己陷入孤立封闭的状态。因此,在交际时应有效地利用求同存异原则,排除非语言文化模式和偏见的干扰,运用客观公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交际原则进行文化交往,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5 结 语
非语言交际行为、手段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往往负载着一定的信息、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它在整个交际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它所起到的代替、调节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交际双方应不断提高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意识和非语言交际能力,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发生文化误解或冲突,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1999.
[2][美]洛雷塔・A.马兰罗德,拉里・巴克.非言语交流
[M].孟小平,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 [3]李宝贵,高玉娟.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教学
[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5).
[4][美]伯林格.语言要略[M].方立,等.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99.
[5]李中行,张利宾.非语言交流———人际交流的艺术[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71.
[6]丁占罡.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J].英语学习,
2000,(11).
[7][日]铃木信夫,等.好辨性和言语攻击性在不同文化中
的等价概念和等价测量法的检验[A].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66.
[8]刘玄恩,刘永发.实用体态语[M].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5.190.
[责任编辑 王 春]
・
5
1
1
・
第4期鄂玉荣: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文化意义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