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名词解释

更新时间:2023-05-09 17:04:20 阅读: 评论:0

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称为毒物。
4损害作用(adver  effect:(毒效应)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7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指毒物在低剂量时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有抑制作用。其基本形式是U  ,双相剂量- 反应曲线。
8半数致死剂量/浓度(median lethal do or concentration  LD50/LC50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所需的剂量。通过统计处理计算得到,常用以表示急性毒性的大小,最敏感。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越大,其LD50的数值越小。
9阈值(threshold:一种物质使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10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 Zac: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
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11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 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2毒效应(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当改变暴露条件时,毒效应会相应改变。毒性是一种能力,中毒是一种状态,而毒效应是一种表现。
13毒效应谱 spectrum of toxic effect:是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由于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不同,可引起机体多种变化。
13量反应(graded respon: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14质反应(quantal respon: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15不确定系数(LIF:根据所得的有害作用阈值量或最大无有作用剂量提出的安全限值时,为解决由动物资料外推至人的不确定因素及人群毒性资料本身所包含的不确定因素而设置的转换系数。
1生物转运(biotransport:外源化学物穿越生物膜的过程,且其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不发生变化。
2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转化为新的衍生物的过程,形成的产物结构与性质均发生了改变。特点:反应的连续性、反应类型的多样性、解毒与致毒的双重性。
3蓄积(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包括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
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 circulation:一部分如葡萄糖醛酸结合物可为肠道菌群水
解,脂溶性增强,被肠道重吸收,返回肝脏,形成肠肝循环。毒理学意义:排泄速度减慢、延长生物半减期、毒作用持续时间延长。
5代谢活化(metabolic activation:又称生物活化(bioactivation),一些外源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这种现象称为代谢活化。
6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脂相中溶解度/水相中溶解度,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8血气分配系数:气态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与在肺泡气中的浓度之比为
7首过消除:经胃肠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通过门静脉系统首先到达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后,再进入体循环,这种现象称---- 
1终毒物(ultimate toxicant指与直接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物毒性的物质。
2自由基(free radicals: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特点: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反应性极高,半减期极短,作用半径短。
3增毒(toxication)或代谢活化: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为终毒物的过程称为增毒。 
4解毒(detoxication:消除终毒物或阻止终毒物生成的生物转化过程;在某些情况下,解毒可能与中毒竞争同一外源化学物。
1毒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2相加作用(addition joint action:剂量相加作用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它们每一化学物以同样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效力不同。
3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各外源化学物不相互影响彼此的毒性效应,作用的模式和作用的部位可能(但不是必然)不同,各化学物表现出各自的毒性效应。 
4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
5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joint action: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学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即为拮抗作用。
6加强作用(potentiation joint action: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
1蓄积作用(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2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当实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毒物后可以用分析方法在体内测出物质的原型或其代谢产物时,称为物质蓄积。
3损伤蓄积(damage accumulation:如果在机体内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称之为损伤蓄积 (功能蓄积)。
4一般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的接触剂量,一定的接触时间和一定的接触方式下对动物产生综合效应的能力。 
5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机体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1、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和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2致突变作用或诱变作用(mutagenesis:外来因素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同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4、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基因中DNA序列的变化,因基因突变限制在一特定的部位,也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 DNA中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增添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5、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指染色体的结构改变,  是遗传物质大的改变, 一般可用光学显微镜检查细胞有
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来发现。 
6S9混合液:经多氯联苯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再经9000g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加上适当的缓冲液和辅助因子。主要含有
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试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7、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个个体所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化学致癌物(chemical carcinogen:是指具有化学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大多数是亲电子活性产物。
2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e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3直接致癌物(direct carcinogens:本身直接具有致癌作用,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4间接致癌物(indirect carcinogens):本身并不直接致癌,必须在体内经代谢转化,其所形成的代谢产物才具致癌作用。
5终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指不需代谢活化的直接致癌物和间接致癌物经代谢活化所形成的具有致癌作用的代谢物的统称。
1畸形(malformation:指出生前因素引起发育生物体的严重的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异常)。 
2、畸胎(terate):具有畸形的胚胎或胎仔。 
3致畸性(teratogenicity)和致畸作用(teratogenic effect):均指在妊娠期(出生前)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后代结构畸形的特性或作用。(致畸作用所表现的形态结构异常,在出生后立即可被发现)

本文发布于:2023-05-09 17:04: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751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用   化学   机体   效应   毒性   引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