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论

更新时间:2023-05-09 07:00:37 阅读: 评论:0

《文心雕龙》物色论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性地论述了文学的内容、形式,包含对前人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创新,而“物色”论更是《文心雕龙》中所研究的重要文学理论。对于有着众多词义的“物色”,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解释了它在书中更深层的含义,并且在对“诗言志”延伸的基础上挖掘“物色”与情志之间的关系。刘勰通过对“物色”的研究,揭示了它的理论内涵,阐述了创作主客体的相互影响关系。更是对当时晋宋文风的“文贵形似”进行批判,肯定其中的价值,并提出对此的改良意见。本文围绕《文心雕龙》全文,以《物色》篇为主,对“物色”进行释义,研究其对于自然外物与创作主体之间关系的探讨,以及“心物交融”这个主要观点,探索其对当时文学创作重视“文贵形似”的批判。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物色 诗言志 心物交融
On the arch of wen xin diao long
Abstract Liu xie's wenxin diaolong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inheritance of predecessors and the innov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arch" theory is an important literary theory studied in wenxin diaolong. As for the "arch" with many meanings, liu xie explained its deeper meaning in the book in "wen xin diao long",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 and emo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xtension of "poem yan zhi". Liu xie revealed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expounded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creation through his rearch on "arch". Moreover, it criticizes the style of the jin and song dynasties, affirms its valu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improvement. Centering on the whole text of wen xin diao long, this paper mainly focus on the arch and explains the arch, studies its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objects and the creative subject, as well as the main point of "the blending of mind and matter", and explores its criticism of the emphasis on "the precious style of literature" in literary creation at that time.
Key words literary heart, carving dragon, arching for poetry, expressing aspirations, heart and thing blending
引言………………………………………………………………………………………………………1
一、 “物色”释义…………………………………………………………………………………… 1
    (一)“物色”的定义………………………………………………………………………… 1
(二)“物色”与情志关系………………………………………………………………………2
二、“物色”的理论内涵………………………………………………………………………………3
(一)外物对创作主体的感召……………………………………………………………………3
(二)心物交融的理论原则………………………………………………………………………4
三、对“文贵形似”的批判……………………………………………………………………………
5
(一)对“形似”的认可…………………………………………………………………………5
(二)对文章“繁缛”的批评……………………………………………………………………6
(三)对“文贵形似”缺点的建议………………………………………………………………6
结语………………………………………………………………………………………………………9
参考文献…………………………………………………………………………………………………10
致谢………………………………………………………………………………………………………11


引言
刘勰的《文心雕龙[]》,吸收了儒家、道家的美学思想,并且以儒家思想作为其核心和文学思想纲领。它对于文学的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地论述,在文学的继承和革新关系上亦提出了新的探讨思路。
沈约评价《文心雕龙》时说它“深得文理”,认为它对于文章诗歌的内在规律和道理都总结归纳的很深刻。黄叔琳说它:“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赞叹它对当时诗文作品的缺点弊病总结的很到位,很全面。这两点在《物色》篇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物色》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物色”论更是其中集大成的文学理论。它吸收了《诗经》、《楚辞》等经典著作中的优秀文学内涵,又融入了对当时文学风气的批评观点,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理论,总结出了新的文学创造方法。
刘勰在《物色》篇中详细地对“物色”进行了解释,阐述它的含义,探索自然外物对于创作主体的影响,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在其中提出了“心物交融”这一主要观点,讨论
如何将创作主体和客体完全交融,从而达到“物有尽而情有余”的状态。
我认为,刘勰之所以单独撰写《物色》篇,并在其中对“物色”如此大谈特谈,是因为他想通过“物色”论来表达他对于当时文学界“文贵形似”这一现象的批判,他在肯定文章需要重视“形似”的同时,还提出要把握好“神似”这一标准,并为此发表了《物色》篇主要探讨的“心物交融”这个观点。他以“心物交融”为基础,联系了屈原创作《楚辞》的成功原因,即“江山之助”,融合自己表达的“晓会通”的观点,对如何改变“文贵形似”这一创作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一、“物色”释义
“物色”一词有很多的定义,历代文学家都对它进行过解释,并试图阐释它的含义,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也对于“物色”的释义表达了他的研究成果。
(一)“物色”的定义
《礼记•月令》中说:“瞻肥瘠,察物色。”根据研究,这应该是“物色”一词所出现的最早的文字记载。在这里,“物色”与当时的祭祀风俗牵扯到一起,它是指供祭祀时用的“牲畜毛皮的颜色”。
在与刘勰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一些文学家,也在文章中多次有“物色”一词的出现。南朝宋诗人鲍照的《秋日示休上人》说:“物色延暮思,霜露逼朝荣。”还有同时期的文学家和诗人颜延之在《秋胡诗》中有一句:“日暮行采归,物色桑榆时。”这里的“物色”其实都是指“风物;景色”。由此看来,“物色”在当时的意思,人们更倾向于理解成“景色”这一概念。
到了南朝梁时,经由萧统组织编选的《文选》,其中收集了《风赋》、《秋兴赋》、《雪赋》、《月赋》四篇赋,并将其归纳于物色类,从这里可以理解为当时对于“物色”的解释主要是指“风、花、雪、月”之类,而这又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之后了。
《诗经•小雅》记载:“三十维物,尔牲则具[]”,意思是说有三十头杂色牛,根据考察,认为其中“物”指的是“杂色牛”,大多数学者也认为这就是“物”的本义。而“物”还有很多的引申词义,如许氏《说文》中认为“物”有“万物”这一意思,根据《文心雕龙》的《物色》篇中“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来看,其中的“物”显然指的是“自然万物”。
至于“色”字,它的本义是指“脸色”。唐代李善对《文选》里的“物色”注解:“有物有文曰色,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风虽然没有物象,无法直接看到,但是却有“声”。“声”不只是可以听到风声,还是指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能够从非视觉感官感受到它,甚至能仅以此便明白这即风,这就是是“风”之“色”了。《文选》的创作时间与《文心雕龙》的相接近,我认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对于“色”的定义便是对“物”的进一步阐释,他觉得“色”是“物”的本质,是“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这是该篇的第一句,却也说出了刘勰的看法,他认为四季之景物的不断变化会使人们的心情也发生改变,并因此使人们产生相应的感受。“物色”影响到观察它们的人,我认为这才是刘勰对“物色”解释的重点。“物色”可以对人们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使得观察它们的人们的感受不断变化,这正是因此,我认为在《文心雕龙》中,“物色”的意思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景外物的声色形貌”,还指社会上的各种事物、事件和来自外界对创作主体的各种刺激,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心雕龙》中“物色”的定义。
(二)“物色”与情志关系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诗言志”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中,古代文学家们在探讨诗的本质时,就是通过它来提出自己对此的看法。而各朝各代的文学家们对于“诗言志”的观点也不一样:春秋时期,《左传》认为它是“赋诗言志”,指引用《诗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感慨“屈心而抑志”,又在《怀沙》中感叹“冤屈而志抑”,这里的“志”不仅有政治抱负的意思,还有其思想和感情的含义。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志”的意思跟随时代发生变化,它更多是趋向于思想、心灵和情感这一类,而这个时候的“诗言志”也多是指用诗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情感。
正是因为“志”的含义繁多,文学家们对此以不同的观点分成两个派别:一个是重视事理的叙述、强调诗文对于政治和教化的作用的重理派;另一个是重视情感的表达、追求诗歌感情抒发的重情派。而刘勰的“物色”论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对“诗言志”这个理论的引申和阐释。
我认为生活在南朝宋时代的刘勰,自然会受到汉代以来文学界对于“志”的理解的影响,他
也会认同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内心想法和感情这一观点。《明诗》虽然主要是说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历史与创作特点,但是其中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和“神理共契,政序相参”,也包含了他对于诗的看法,即是说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刘勰认为诗应该是要与自然相一致,同时也要与政治结合起来,他也因此认识到诗歌的产生是因为诗人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这便与“物色”的道理相映衬,刘勰借此来阐明他更深层的思想。
《物色》篇中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因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影响以及内心情感;随后“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即因情写作,用语言将感情表达出来。刘勰用“物色”来说明了诗人写诗是受到了现实中外物的感召,同时也用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的“志”虽然也强调了对诗人内心情感和情志的表达,但是它更注重于对社会政治方面表现的情感,包括对仕途不顺、国家安危等状况的感慨和悲叹。而“物色”却主要是包含自然景物和环境这方面,它实质上还是对情志的延伸。“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诗人先是以外物在主体,从而牵引出情感的流露;而后又以情感为主体,用言辞表达出来,描绘出外物的形貌声色。“物色”与情志正是这样相互影响,互为体用的关系。

本文发布于:2023-05-09 07:00: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733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物色   诗人   创作   表达   文学   情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