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六篇】

更新时间:2023-05-08 07:42:09 阅读: 评论:0

农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在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

  今天,有幸与下楼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关问题,我主要按照“**”工作要求,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次党课。

  ‍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__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_,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第四,要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人才,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推动形成“头雁”效应;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两委”,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好本土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最后,要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活”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融合是出路。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总之,就是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推动乡村走向振兴。

第2篇: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

  大家好!2020年XX月XX日至XX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XX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都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一次规格非常高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是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释放出X个重大信号。

  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

  我们党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目标的党。中国特色也可以说是中国之治或者中国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的治理经验。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就是为建党100周年送上的一份最大贺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三十年,我们还得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去完成这个奋斗目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中央的判断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提出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提出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来搞脱贫攻坚,还有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以XX市为例,对口帮扶XX省XX个贫困县全都“摘帽”。另外,还有“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可以说是党政军齐动员。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020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我的理解是,这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这个“大事”就是“三农”问题,体制就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型举国体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目标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的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清水秀风光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是因为什么?当年我们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发动农民革命,最后夺取了政权。农民对我们党有着天然的感情,我们党也是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准确来说是从XX村起步的。从XX村到XX,再是XX,最后推广到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去几年,我们做的一些主要工作有: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较20XX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是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试点的最后一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2021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未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战略的规格很高。其实,早在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知道,这也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或者叫作新型举国体制。

  只有非常重大的问题才可能举全党与全社会之力来推动。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未来的乡村振兴与过去脱贫攻坚战一样,党政军齐动员,一级一级书记一起抓来促进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所以,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

  我们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都跟农业农村有密切关系。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能有贫困人口,所以在过去X年,国家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解决了近一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20年年底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其实,早在20XX年,党的重要文件中就提出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了,那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

  把乡村振兴上升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让全国人民都来帮助农村、建设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我们农村X亿多农民每个家庭都有一块地,有一块宅基地、有一块承包地,这就是我们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2020年X月,李克强总理在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披露:“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X万元人民币,但是有X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XXXX元左右”。我认为,这X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我想如果未来把这X亿人的内需激发出来,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不一样。怎么激发出来?这需要国家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用大历史观来看“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只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几千年来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党,通过发动农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土地革命获取政权。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农耕传统的大国。过去,国家政权的更迭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三农”问题。现在,我们是一个世界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农业、农村、农民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才安定。

  我们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吃不饱问题。现在,我们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

  础依然在农村。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我们14亿人口有9亿农民,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的相比是X比X。怎么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怎么让农村的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跟城市的差距缩小,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三、“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际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是有区别的。

  一是目标不一样。脱贫攻坚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民的富裕富足的问题。

  二是数量不一样。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近一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X亿农民的富有问题,要跟X亿多城市居民一样富有起来。三是对象不一样。脱贫攻坚是集中在XX.X万个贫困村,乡村振兴是集结所有XX万个行政村,后者数量是前者的X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四、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搬迁群众怎么稳得住?没有劳动能力的医保兜底,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培训让他获得新的就业岗位。所以,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2020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因为有不少的贫困县脱帽之后,如果后续的各种政策没跟上,可能会重新回到贫困状态。中央提出“四个不摘”政策,就是让脱贫变得可持续性。

  2020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个政策是给已经脱贫县定心丸。他强调,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全国XXX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过去的X年按照逐步有序退出,到2020年年底已全部退出了。但是,可以通过X年过渡期来保持脱贫成果可持续性。

  五、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他从土地、农业科技、农民种粮积极性、党政同责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还回应了生猪生产、餐饮浪费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过去,我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是“米袋子”省长负责,中央这次提出“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

  什么是粮食安全主动权?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防死守XX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2020年XX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就是因为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很重要。我们国家建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

  过去,我们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后来,研究发现化肥是一个“凶手”,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失去黏度,一下雨就水土就流失。所以,我们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要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2020年,国家非常重视餐饮浪费,并通过立法来减少浪费。

  实际上,我们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价格要保持稳定。怎么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可以通过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通过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这些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

  六、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有一些非常好的政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深度贫困地区增减挂钩指标跨省交易。未来,在乡村振兴中也要有一些强有力的政策。

  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比如,中央出台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X-2022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1X年X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天价彩礼等。

  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有关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等相应政策落地之后,我想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乡村振兴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同时,改革要有序推进。

  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七是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现在,农业农村部每年会发布一批乡村治理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改进我们国家农村治理非常有效。

  七、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2019年,中央专门出台了两份乡村组织振兴的文件。一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乡村振兴;二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2020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我再来简要回顾一下,2020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释放出的X个重大信号:一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二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四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五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六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七是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明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总之,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吹响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有关这次会议精神的解读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第3篇: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

  们: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那么,如何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交接好,夺取乡村振兴新的更大胜利?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

  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脱贫大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攻坚难题。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当时我们面对的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不仅贫困程度深,自身发展能力弱,而且大多分散在交通信息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自然条件恶劣、高山大川阻隔的地方。在8年攻坚期内,我们实施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短短8年时间,从温饱有虞到吃穿不愁,从看病、上学有困难到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保障,从住危房、喝苦咸水到住房、饮水安全有保障,从交通闭塞到内联外畅,从产业匮乏到百业竞兴,从坐等救济到自强不息,从陈规陋习到文明新风,贫困地区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的伟大成就。

  (二)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们成功地打破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的“规律”,历史性地实现了绝对贫困清零。2012年年底,我国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用8年时间帮助这么多人摆脱贫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我国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功地攻克了减贫边际效果递减、贫困人口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往往难以继续下降的世界难题。国际经验表明,当贫困人口数量占到总人口的3%左右时,减贫就会进入最艰苦的阶段。2017年我国接近这个临界点时,党中央及时作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有了这样的战略部署,我国的减贫速度才得以保持。2018年至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仍分别减少1386万人、1109万人和551万人。

  (三)称之为奇迹,是因为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0年10月9日,世界银行发布报告称,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衰退,全球可能将新增1亿多极端贫困人口。这是世界银行1990年开始编制该数据以来,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增加幅度最大的一次。而我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出色地答好了抗疫、抗洪两道“加试题”,如期兑现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二、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因此,我们要弘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汲取脱贫攻坚经验,完成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

  (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以“人民”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华儿女谋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从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步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内容更广,在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衍生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新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的意愿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践行新时代“为人民”思想,实现新作为。

  (二)要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统领。“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举全党全社会之力集中脱贫攻坚,为最终实现全面脱贫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新时代的百废俱兴,从抗击外来侵略的革命战争,到同舟共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集中力量办大事”始终贯穿其中,可以说,制度优势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最大底气,它能化危为机、化险为夷,为我们有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利益提供了根本保障。新时期,面对风云变换的形势,唯有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战胜各类风险和挑战,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集中力量是基础,集中执行才能发挥出洪荒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下好全局一盘棋,集中执行,全力行动,所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就是要在前行的道路上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三)要坚持“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为途径。实现精准脱贫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我们坚持精准定位、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受地理环境、人文渊源、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各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贫困原因不尽相同,因此,在脱贫攻坚进程中,精准定位便于精准施策,才能取得精准扶贫效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重点,统筹推进,靶向施策,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真抓实干”,要求我们运用科学手段、科学方法,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精准研判,在此基础上,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与人民需求相呼应,最终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三、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是夺取乡村振兴更大胜利的新起点

  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高点,我们应当再接再厉,乘势而上,不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全面乡村振兴汇聚磅礴力量。

  (一)要锚定新目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要回归新的起跑线,瞄准新目标新任务,接续奋斗,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要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中,为了促进群众增收,发展了一些短平快的产业,在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乡村振兴中,要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的理念,把产业发展从简单的产业扶贫模式转换到产业兴旺的思路上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品品牌,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要从补齐贫困村短板向全覆盖提升。在脱贫攻坚阶段,重点是补短板,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主要向贫困村倾斜,在非贫困村投入上相对不够。推进乡村振兴,要适应发展的新特点和群众的新期待,着力在扩大覆盖面、提升整体水平上下功夫,统筹推进各村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等目标。要从注重第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要针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着力在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农业品牌、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实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形成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从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要抓好关键点。乡村振兴是个长远目标和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抓好关键重点,科学谋划,有序推进。要坚持规划先行、因村施策。无论是产业发展、环境治理还是促进群众增收,都要编制规划,而且要注重各项规划的统筹和融合,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高质量的规划引领高质量振兴。要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内涵。乡村振兴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优势,聚焦文化、民俗、产业、生态等,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旅则旅,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好差异化发展之路。坚持农民主体、共建共享。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角,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着力发挥其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重大事项要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真正做到共建共治共享。要坚持固本强基、党建引领。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的是党支部、村干部。实现乡村振兴必须靠战斗力强的党组织来引领,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要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育好、用好、管好农村党组织书记,抓好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帮扶提升工作,使农村党组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

  (三)要强化领导力。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要建立领导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党政一把手要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联系包村机制,推进力量向乡村振兴一线下沉,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要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把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一线,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浓厚的氛围。

  经验之举是前行之本,学用结合是攻坚之要。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世人点赞“中国经验”,我们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把实事办得更好、好事办得更实中,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谢谢大家。

第4篇: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

  乡村文化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

  实现乡村振兴,保护和保持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条件。乡村文化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崇尚邻里互助、关系和谐、诚实取信,它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是农村社会的稳定器。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但有乡村的青山绿水,更有乡村社会的睦邻关系、祭祀活动、乡风民俗和宗族姻亲关系等,这些关系、仪式和活动将乡村生活的居民凝聚在一起,构成了乡村社会。这其中不但包含着丰富的物资文化资源,还潜藏着深沉的精神文化资源,它们在稳定农村社会、凝聚百姓民心、维系乡村和谐方面起侧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乡村文化包括物资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就物资层面而言,乡村的青山绿水,山环水绕,鸟语花香,古老建筑,阡陌农田,既是农民生活的安居之所,也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形。就精神层面而言,乡村承载着本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道德气力,乡村文化通过当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社交礼仪、传统衣饰等展现出农民的精神信仰、社会生活、交往方式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价值观念,是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进行情感交换的纽带,具有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共谋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是农民精神的伊甸园

  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振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也在于“人”。乡村文化赋予农村生活以价值与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出了个体,是乡村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当农民对自己的故乡非常眷恋、对生擅长斯的乡村文化心有所系、魂有所牵,他们才能对乡村从内心里生发一份酷爱、对乡村的振兴发展有一份担当。

第5篇: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

  今天,有幸与下楼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坐在一起,共同探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关问题,我主要按照“**”工作要求,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次党课。

  ‍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的__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因此,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首先,要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作为,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

  ‍其次,要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农村党员身处基层乡村一线,与农村群众联系最紧密、关系最亲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绝不能离开广大农村党员的参与和奉献。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思想先进、立场坚定的政治优势,熟悉政策、引领发展的能力优势和扎根基层、战在一线的群众优势,带领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在党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要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要积极倡导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俭节约的价值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基层群众转变观念,自觉摒弃陈规陋_,以实际行动推动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向善向上的民俗乡风。

  ‍第四,要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没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难以实施,再好的资源也难以利用。要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这个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人才,坚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推动形成“头雁”效应;要从严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人选拔到村“两委”,把好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作用,着力培养好本土人才,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努力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

  ‍最后,要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活”起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产业融合是出路。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要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总之,就是要将党建引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推动乡村走向振兴。

第6篇: 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解读专题党课讲稿例文

  大家好!20xx年XX月XX日至XX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XX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都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是一次规格非常高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讲话,是未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的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释放出X个重大信号。

  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

  我们党是一个有远x想目标的党。中国特色也可以说是中国之治或者中国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的治理经验。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xx年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就是为建党100周年送上的一份最大贺礼。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未来三十年,我们还得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去完成这个奋斗目标。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口,中央的判断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党的xx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们提出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提出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来搞脱贫攻坚,还有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以XX市为例,对口帮扶XX省XX个贫困县全都“摘帽”。另外,还有“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可以说是党政军齐动员。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我的理解是,这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非常好的传统,这个“大事”就是“三农”问题,体制就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型举国体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目标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的乡村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清水秀风光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政权是因为什么?当年我们党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发动农民革命,最后夺取了政权。农民对我们党有着天然的感情,我们党也是把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农民率先拉开改革大幕,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起步的,准确来说是从XX村起步的。从XX村到XX,再是XX,最后推广到全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过去几年,我们做的一些主要工作有: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农民收入较20XX年翻一番多,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贫困地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xx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是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试点的最后一年,也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2021年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年。未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来推动乡村振兴,这个国家战略的规格很高。其实,早在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知道,这也是我们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或者叫作新型举国体制。

  只有非常重大的问题才可能举全党与全社会之力来推动。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未来的乡村振兴与过去脱贫攻坚战一样,党政军齐动员,一级一级书记一起抓来促进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所以,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

  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

  我们国家发展战略中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都跟农业农村有密切关系。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不能有贫困人口,所以在过去X年,国家打了一场脱贫攻坚战,解决了近一亿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xx年年底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向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其实,早在20XX年,党的重要文件中就提出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了,那是为了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

  把乡村振兴上升到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让全国人民都来帮助农村、建设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我们农村X亿多农民每个家庭都有一块地,有一块宅基地、有一块承包地,这就是我们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20xx年X月,李克强总理在XX届全国人大X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披露:“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X万元人民币,但是有X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XXXX元左右”。我认为,这X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主要集中在农村。我想如果未来把这X亿人的内需激发出来,那么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不一样。怎么激发出来?这需要国家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只有深刻理解了“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用大历史观来看“三农”问题我们会发现,历朝历代农民起义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有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只有中国共产党解决了几千年来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只有深刻理解“三农”问题,才能更好理解我们这个党、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党,通过发动农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通过土地革命获取政权。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农业大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农耕传统的大国。过去,国家政权的更迭都是因为没有解决好“三农”问题。现在,我们是一个世界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农业、农村、农民稳定了,我们这个国家才安定。

  我们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就是因为我们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吃不饱问题。现在,我们通过脱贫攻坚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他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

  础依然在农村。我认为确实是这样的。现在,我们14亿人口有9亿农民,农民的收入和城市居民的相比是X比X。怎么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怎么让农村的公共服务、软硬件设施跟城市的差距缩小,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三、“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实际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还是有区别的。

  一是目标不一样。脱贫攻坚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民的富裕富足的问题。

  二是数量不一样。脱贫攻坚主要是解决近一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乡村振兴是解决X亿农民的富有问题,要跟X亿多城市居民一样富有起来。三是对象不一样。脱贫攻坚是集中在XX.X万个贫困村,乡村振兴是集结所有XX万个行政村,后者数量是前者的X倍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四、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对搬迁群众怎么稳得住?没有劳动能力的医保兜底,有劳动能力的通过培训让他获得新的就业岗位。所以,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20xx年X月X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因为有不少的贫困县脱帽之后,如果后续的各种政策没跟上,可能会重新回到贫困状态。中央提出“四个不摘”政策,就是让脱贫变得可持续性。

  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个政策是给已经脱贫县定心丸。他强调,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全国XXX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过去的X年按照逐步有序退出,到20xx年年底已全部退出了。但是,可以通过X年过渡期来保持脱贫成果可持续性。

  五、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他从土地、农业科技、农民种粮积极性、党政同责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覆盖了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还回应了生猪生产、餐饮浪费等大家关心的问题。过去,我国的粮食安全一直是“米袋子”省长负责,中央这次提出“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

  什么是粮食安全主动权?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防死守XX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20xx年XX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就是因为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很重要。我们国家建立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科学合理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

  过去,我们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后来,研究发现化肥是一个“凶手”,长期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失去黏度,一下雨就水土就流失。所以,我们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范围。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要继续抓好生猪生产恢复,促进产业稳定发展。要支持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20xx年,国家非常重视餐饮浪费,并通过立法来减少浪费。

  实际上,我们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价格要保持稳定。怎么保持粮食价格稳定?可以通过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通过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这些都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核心内容。

  六、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有一些非常好的政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深度贫困地区增减挂钩指标跨省交易。未来,在乡村振兴中也要有一些强有力的政策。

  一是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比如,中央出台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X-2022年)》《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xx-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

  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1X年X月,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天价彩礼等。

  三是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有关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等相应政策落地之后,我想能够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四是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乡村振兴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同时,改革要有序推进。

  五是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要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抓好改厕和污水、垃圾处理。要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加强分类指导。

  六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

  七是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x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现在,农业农村部每年会发布一批乡村治理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改进我们国家农村治理非常有效。

  七、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要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要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

  20xx年,中央专门出台了两份乡村组织振兴的文件。一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乡村振兴;二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县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我再来简要回顾一下,20xx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释放出的X个重大信号:一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二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四是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X年过渡期;五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六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七是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李克强总理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党的xx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出发,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科学回答了在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x论和实践问题。这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认真学习领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好明年及“十四五”时期“三农”工作。

最新乡村振兴战略的解读学党史党课2021专题党课

本文发布于:2023-05-08 07:42: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716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例文   党课   讲稿   乡村   战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