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txt16生活,关于梦想的诗词
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用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豆大却明亮且微笑的灯展。17过去与未来,都离自己很遥远,关键是抓住现在,抓住当前。古诗词翻译三美原则
2010-09-26 来源:未知 【大 中 小】 点击: 1779 评论:0 条 投稿 分享到人人 划词已开启
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表达那些思维呢?无外乎抒情、言志和叙事。就其本质而言,诗歌是抒情的。一首悲愤悱恻的诗,能使人心弦和鸣、低回激荡。一首豪迈雄壮的诗, 能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
诗之根本为诗,就是因为它有区别于其他语言表现形式的语言特征。比如它有谐美的音韵、严整的格律,以及某些规定的形式。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这似乎成了译界的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诗歌翻译,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在译界,就诗歌翻译,一直存在两种意见。一种主张“以诗译诗”,要求译诗具备译入语文化对诗所定义的特征,这些特征被进一步细化为译诗在音、形、泵组词
意三方面的标准,即音美、形美和意美。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要数当代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许先生不仅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论,而且其后又提出了惊世骇俗的“竞赛论”,认为译作可以胜过原作。
持相对意见的被称为“散体派”。这一派主张采用自由体或白描手法译诗。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便是吕淑湘先生,他在《中诗英译比录》序入职合同
中指出:“以诗体译诗之弊,约有三端。一曰趁韵……二曰颠倒词序以求协律……三曰增删及更易原诗意义。” 诗体翻译,“即令达意,风格已殊,稍一不慎,流弊丛生。”所以吕先生主张以散文体译诗。
笔者比较赞同“以诗译诗”。认为译诗应尽可能达到与原诗的形似和神似。诗歌被广泛认为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译诗就好比绘画中的临摹,必须力求形神皆似,而只有乱真的临摹才称得上是神品。这就是说,译诗在意义上要力求忠于原诗,尽量存真,同时力求形式上的移植,即将该诗在原语中的形式移植到译入语文化中。也就是说,要尽量以英语格律诗译汉语格律诗,英语散体诗译汉语散体诗。
相对而言,格律诗的翻译较难。难就难在很多原诗本身的音乐性无法通过译诗传递出来。所以产生了“诗不可译”之说。然而译诗之事业一直有人在做,而且今后也必定会有人继续做
下去。佳译是在反复不断的译诗实践中产生的。译者需要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积极调动思维和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再现原诗本身在音、形、意三方面的美感大学生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
音美,就是译诗也应具有英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中诗讲究平仄。中国古典格律诗在英译时可采用英诗的抑扬格或扬抑格音步。除此而外,中诗的音美还常常借助于双声(声母相同)、叠韵(韵母相同)
或尾韵得以体现。英译时,可考虑用头韵或尾韵译之, 使富于韵律美的原诗,在译诗中也能保存其歌咏性和音乐性。
形美,就是译诗也应有英诗的形式美。汉语诗歌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在诗的行数、每行的字数及平仄上都有相应的规定。近体诗还可分为绝句、律诗和排律。这些诗词在英译时,可考虑自由选择英诗中的抑扬格格律诗,英雄双行体或十四行诗。
意美,就是指译诗也应有意象以及由意象组合而成的顺理成章的意境。中国诗词非常讲究“言不尽意”的“弦外之音”,重含蓄,字少意多。更由于历史悠久,寥寥数语往往包含许多传统意象。英译汉语诗词时要特别注意传达原诗的这种意象美。请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一则译例1:
天净沙?秋思 Autum Thoughts
马致远 -- translated by 赵甑陶
枯藤老树昏鸦, Withered vines, olden trees, evening crows;
小桥流水人家, Tiny bridge, flowing brook, hamlet homes;
古道西风瘦马, Ancient road, wind from west, bony hor;
夕阳西下, The sun is tting,
断肠人在天涯。 Broken man, far from home, roams and roams.
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这首词共有6种译文,其中以该例译文诗句最短,又较好地传达了原作的节奏感和押韵美。更为重要的是,它很好地传递了原词中的意境美: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迎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哪里是归宿。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经有乌鸦栖息,太阳落山,已到了黄昏。一脉溪水从小桥下流过,那边出现了人家,可那不是他的家呀。于是,他只能骑着那匹瘦马,继续在天涯漂泊,漂泊……
译文用几乎与原词等同的字数,以意象的叠加堆砌重新构建了原诗中秋思的意境美。可看作比较成功的一个译例。
关于音美和形美,我们再来欣赏许渊冲先生所译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Between the wil苯的结构简式
lows green the river flows along,
闻郎江上唱歌声。My beloved in a boat is heard singing a son辣子鸡块的做法
g.
东美文欣赏
边日出西边雨,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道是无晴还有晴。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这例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经典励志故事
,形式工巧,又采用aabb韵式,较好地传达了
原诗的形美和音美。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古诗词翻译的“三美”原则。林氏族谱
但应该注意,音、形、意“三美”并非鼎足三分。在三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主张首先考虑保存原诗的意美,其次保存音美,再次是形美。
古诗词翻译,除了要努力传递原诗词本身的音美、形美和意美外,还有几点需要译者特别留意:
诗歌翻译,首先要求译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当翻译名作佳作之时,更需要译者丰富的想象力。因为愈是伟大的作品,其语言愈精炼含蓄,其内涵的延展性也愈大。中国古典诗词向来讲究意境,一首诗中往往有着“溢出它自身”的东西。毕竟,追求独特性的诗歌,根本上取决于诗人有着什么样的独特性灵。而这需要译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悉心不断地揣摩,从而对诗人创作该诗时的生命冲动有所体悟,才能进一步在译诗中有所体现。
并且,就一首诗而言,尽管孤立的字、词、句等语言因素是可读懂的,但当这些要素组合成一首诗时,它的意义就往往变得难以确定。很多诗的含义常常是模糊的、多义的,远远多于字面上所直接呈现的那一部分。字面意思常常只是一座冰山的水上部分。译者更应该关心探索其水下部分的意义并将
其传递出来
其次要求译者具备英诗和汉语诗歌的基础知识。诗作为语言的创造,作为人类精神存在的宏大见证,如果仅从浅层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单词对单词地翻译,肯定会把一首诗译成“非诗”,不仅译不出什么诗,而且对翻译本身造成某种损害。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具备汉语诗歌的基本知识,如中国古典诗词的特征及现代诗的特征,更需掌握英诗中各种诗体特点,这样翻译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会胡翻乱翻了。了解中诗偏向含蓄、深沉和质朴,重意境;而英诗多直抒胸境和偏重哲思的特点。
再次,译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原诗的理解和阐释。不同译者对同一首或同一句诗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译者水平的高低不光是从外语水平不同开始的, 更是从阅读这一复杂的个人化行为开始的。不同人读诗,其获得的对诗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是不同的。另外,一首诗常常同某种节奏、某种诗体、某种精神状态相关。这就需要译者在无数次的阅读中悉心领悟,直到在译出语的语感中,这些因素也相应地油然而生。人常说,熟读千遍,其意自现。诗不厌读,译者必须精读待译之诗,方能在反复的阅读中体味到诗的音乐性。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该诗的精神和神旨。
心中有了整体观,就可以在翻译时大胆地作字、词,甚至句子等层面上的调整,以使译诗尽可能地接近原诗的内涵。著名诗歌
翻译家黄新渠先生在提到他的翻译时说:“我在译诗前通常要反复吟咏原诗,从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和诗中的韵味,然后才提笔翻译。译完后再pupil
吟咏几遍译文,看看读起来是否上口。如有音节不自然的地方再修改,甚至放在抽屉里,过几天再吟咏一两遍,一直改到读起来自然流畅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