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语小词典
上海话其实并不难懂,因为有很多官话在里面。在上海呆上三五个月,即便说不了吴侬软语,却也能听懂大半。然而,为全国人民熟知的上海话并不叫人待见。乡下人、小赤佬、瘪三„„几乎全是贬义词,连最普通的“阿拉”,也因为时常以“阿拉上海拧(人)”的形式出现,被认为充满了上海人的得意和对外省人的轻蔑。
其实上海人绝对不是一味地骄傲,上海话也并不时刻充斥着排外性。身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大都市,上海话就像这个城市一样,小小的语言反映出的是上海人丰富多样的性格特点。
淘浆糊从字面上看,淘浆糊相当于和稀泥,却只是其含意之一。作为上海话流行词之一,淘浆糊含义丰富,用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褒贬之意。贬义,对做事马虎敷衍、不懂装懂、浑水摸鱼的人,都可以“淘浆糊”来指责。但称赞上海人有能力,他也会摇头笑说“淘浆糊,淘浆糊”,是自谦,又暗藏着被认可的喜欢,符合上海人的低调个性。“淘浆糊”还被用来褒奖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妥协合作。在上海这个商业社会,这一能力尤其能获得高度认可。“伊浆糊淘得好,路路通!”原来,上面不冒块,中间不结块,底下不粘底,淘浆糊貌似瞎搅和,实际上需要一定的大局掌控能力和多方协调能力,很能体现上海人的精明和圆滑。
有腔调潇洒有型、有个性,事情做得有章法,样子好。“有腔调”是新近热词之一,也是上海人开创性思维的另一体现。“腔调”源自戏曲腔调,旧时多用贬义。现在却用以称赞人的行为举止时髦、有风度、有气质、有品位等。上海人的爱体面全国闻名,不管家里头日子过得怎样,表面的光鲜得体是不能变的。
他们讲究生活细节,喜欢品位和格调,有一心要往上走的渴望。所以“有腔调”是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赞扬,人人都想有自己的“腔调”。如此,不难理解周立波的经典问候语为何会迅速在年轻人中走红了——“朋友,侬老有腔调格嘛。”扎苗头审时度势、见机行事。经济社会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上海人的精打细算和精明活络。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这些词在上海人看来都不是贬义的。
因为过程无所谓,结果最重要,“苗头不轧,苦头吃煞”。所以按上海人的价值观判断,积极主动、灵活行事的人是应被称道的,要贬斥的则是那些无所事事做白日梦的空想者。
拎得清很能领会,很灵敏。上海人讲究识时务,懂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位子。各种交际中,“拎得清”的上海人遵守行之有据又无章可循的办事规矩,办事圆滑但不失牢靠,遇到问题则坦然面对,从容沟通。“只有拎得清,才能接翎子(领会对方的暗示)”。有人说上
海人对己的最高评价是“拎得清”,是对理性和素质的高度肯定。相反,被指为“拎勿清”的人,就是相当失败的了。
拗造型有意塑造自己的形象或摆出姿态。这个词被解释为“摆POSE”(对着镜头做出特别的姿态)的升级板,在年轻人中甚为流行。“拗造型”代表新一代上海人的行事做派。他们深谙注意力经济的重要性,所以费心塑造自己的“卖相”(表面样子),希望能体现得更有品位、上档次及有个性,以获得更多的认同或仰慕。不乱穿马路、不乱倒垃圾、不穿睡衣招摇过市„„这是世博会之前全体上海人民在“拗造型”。“拗”是需要费力气刻意而为的,需要毅力和坚持。
就像上海这座城市一样,多年来一直努力地向国际大都市迈进,也是一种“拗造型”。老法师在某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行家。上海人虽然骨子里有与生俱来的大都市优越感,但在市场经济的长期熏陶下,对强者也是素来敬佩推崇的。“老法师”就是一个尊称,他们或精通专业知识,或深谙行业规律,遇上棘手问题,请出老法师到场,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要入得了上海人的眼,必须有学识有品位才能被尊称为“老法师”。否则品相差了,就降为门槛精、老于世故的“老积子”了。这年头上海最多的“老法师”分散在股市上,遍地都是“老法师看盘”。
xx:
潇洒一“诙”——《诙词典》精华选摘
(二)
【一天世界】表示折腾到天翻地覆无法收拾的地步,或极乱的场面。
【投五投六】形容一个人做事莽撞、冒失,忙碌却没有目标,像没头苍蝇似的。
【拎勿清】不明事理,搞不明白,糊涂。与此相对“拎得清”,意指明事理,能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