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范仲淹视频】渔家傲范
仲淹古诗翻译
作品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
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
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
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
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
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
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
的眼泪。
文学赏析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
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
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
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
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
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
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1]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
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
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
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
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
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
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
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
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
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
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
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
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
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
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
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
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
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
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
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归无计”,
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
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
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
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
戍边将士思有内涵高冷霸气的句子 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
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古诗的手抄报 这种崇高
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
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
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诗人杜甫曾写过
“孤城早闭门”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
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
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
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
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发簪图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
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样
的“边塞情绪”,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
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
仅仅是“戍边苦”,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
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
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
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
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
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
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
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
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能够维
持住守势”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
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
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
笑》虽有“边草无穷日暮”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
生活基础。所以,散丹 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
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
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
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
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
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
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异”字通
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
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
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
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
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
在一起。灰的成语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
“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范仲淹人物评价
总评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沦在朝主政、
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
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
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
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
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
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
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
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
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鼻咽癌能治好吗 思想
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
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
的保护和纪念。
历代评价
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
官,当立盛名于世。
欧阳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叶清臣: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
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
深练军政,庞籍久经边任,皆其选也。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
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
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
间,莫不被其惠。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
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
太画画书 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
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
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
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9:5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26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