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1
九月的一天,被电影院门前的一幅海报吸引,茂密葳蕤的草原上,一家四口
牵手的背影分外温馨,他们眺望的远方,在草原的尽头,是一片蔚蓝,像天空的
颜色,更像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海的尽头是草原》,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三千孤儿入内蒙”。观影之前
以为大概是一部纪实性的报告文学类的纪录影片,观影之后觉得,这部影片更像
是一篇带些淡淡忧伤、淡淡无奈、淡淡释怀,最终给人以深深感动的.散文诗。
上世纪六十年代,灾祸、饥饿席卷全国,杜思珩的妈妈实在无力抚养两个孩
子,无奈之下将她送进孤儿院,并承诺“妈妈一定会回来接你”。此后的六十年,
妈妈从未停止寻找,却在思珩与哥哥终于见面的前一天,遗憾离世。这种无奈与
负疚,像极了《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当命运张着血盆大口让她必须做出选择
时,她几近崩溃挤出“救弟弟”这几个字,余生便背负着对女儿无尽的歉疚,再
没有了自己的人生。
同样经常被往事的梦境惊醒的,还有杜思珩的双胞胎哥哥杜思瀚。六十年前
的那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了母亲即将做出的决定,于是跑到大雨里将自己淋病,
如愿留在了妈妈身边。六十年后,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症,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立
即踏上了寻亲之路,在苍茫辽阔的草原怀抱里,竹子的作文 回溯往事,感悟人生。
“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样宏大的历史题材,在电影中就是以“寻亲”为线
索,将一个上海小姑娘在草原的蜕变成长历程,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
杜思珩,是落户内蒙三千孤儿中的一个代表。影片的前半部分,这个小姑娘
的任性、倔强,可真是令人皱眉;直到后半部分才明白,她最大的心结在于生母
给她的承诺,她精心计划的出走,只是想问清楚这承诺为什么没有实现?其实她
早已融入了这片辽阔的草原,额吉对她无条件的疼爱与包容,阿爸陪她在那达慕
的会场摔跤,哥哥们伴她在草原上纵马驰骋,她的蒙语已经说得像汉语一样流利。
可是草原的哥哥们是不可能陪她去上海的,一同长大的孤儿黄宝哥腿脚不方便也
不可能陪她,直到她又遇到儿时的玩伴马正元,让她重新燃起了回一趟上海寻找
答案的火苗。
其实她完全不必如此心急,影片中已经从诸多细节告诉观众,草原会伴她成
长,但绝不会将她禁锢。第一次见到阿爸,阿爸送思珩指南针,并且对她说:“等
你长大了,拿着指南针,带阿爸和额吉去上海。”当她任性出发,额吉对去追她
的哥哥说:“如果她还是想去,就让她去吧。”广袤的草原从不会阻止儿女远走
高飞,她们只是想等你再长大一些,将你扶上马背,再送你一程。
辗转寻亲的杜思瀚在回程的前一天,见到了那木罕,一位面带微笑、安然祥
和的草原妇女,她的汉语名字是——杜思珩。是的,她继承了哥哥的名字,也延
续了哥哥的人生,当她成为那木罕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的成长、真正的放下、
真正的融合。
《海的尽头是草原》,带给观众的是一次美好的观影体验。通过回忆的画面,
让观众再次重温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辈的长者为孤儿
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的艰辛与努力。通过写实的镜头拍摄,将天高云低、草丰水美
的草原风光尽情展现:蔚蓝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绿的草场、温暖的毡房;暮
色里一盏马灯点亮,映照着人们的笑脸如油画一样的色调;赛马场上伴随着豪放
的歌声策马驰骋的奔放骑手;马背上一起长大,打打闹闹直到白头的兄弟伙伴。
一幅幅画面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长的人们会拥有博大的胸襟、
自由的情怀和无畏的品格。影片还通过闪回、倒叙、插叙等手法留足了悬念,让
观众的心跟随寻亲的步伐跌宕起伏。
观影全程会有一些淡淡的忧伤,我们为特殊年代下的无奈、负疚、遗憾而心
怀唏嘘,但更庆幸自己身处这富足、安宁、衣食无忧的美好时代,不必再去经受
生离死别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对进退两难的决择、更不必去背负歉疚终生的煎
熬......
观影之后的回味,则是深深的感动。海的尽头是草原,上海、内蒙古,只是
两个地域的名字,无论时间、空间相隔多么久远,也无论汉族、蒙古族风俗习惯
如何不同,只要我们同样心怀美好,便会收获同样的爱,这份爱,会跨越地域、
跨越种族、跨越血缘,跨越时空......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2 简历个人评价
前天下午,由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去沙坪坝区凤天大道金阳时代汇
博纳国际影城(凤天路店)观看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
怕堵车迟到,去的早了些,便仔细观看大厅里的海报:根据「三千孤儿入内
蒙」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脑子里开始想象,三千个孤儿千里迢迢去内蒙,三千个
家庭来接纳,怎样做酱牛肉好吃又简单 该是多么宏大的场面?如此浩大的“工程”会怎样叙述?能打动观
众吗?很是期待。
三点正式开演,产生错觉,怎香煎玉米饼 么是这样?原来是其它几部电影的宣传片。
因为看了海报,知道主演是陈宝国,看到陈宝国突然被惊醒坐起,知道电影
正式开始了。没想到开头这么平实、质朴,并没有我想象的宏大场面,而是从个
体的小家庭视角切入,展开整个故事。
陈宝国扮演的知识分子杜思瀚,被患阿尔兹海默症母亲的声音惊醒,走近母
亲身边,医护人员也来到母亲病房,母亲把护士认做唯一记得的女儿,杜思瀚的
双胞胎妹妹——杜思珩。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杜思瀚带着母亲的遗憾,
带着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之旅。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短缺困扰着
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
主动请缨,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接
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将三千名孤儿接到了大草原,交给了淳朴善良的牧民
们收养。
一段历史佳话就此开启。
60多年前,小男孩杜思瀚怕妈妈送他去“孤儿院”,故意跑到外面淋雨生
病,无奈之举,妹妹被送去了“孤儿院”。就这样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
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
家的孩子”获得了当地牧民们毫无保留的热情与呵护。从小思珩不习惯“原生态”
解手方式、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花了近
一个小时来呈现。当然现实生活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
十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
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备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
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
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不料被
流沙淹没,以为就此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观众无不为之惋惜。
镜头切换到知情人的难以言说,杜思珩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
草原。为报答也为救赎。因为救她,哥哥那木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从此阳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面大段的
平稳铺垫之后,电影最后却充满了意外。一位蒙古族老奶奶出现,说自己是那木
汗,这一刻,简直惊呆了,杜思珩把自己活成了那木汗。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
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
痛。
当杜思瀚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并不
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历史和个体经历过命运后的通透与释然。哥哥终
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
过……”
那一刻,泪如泉涌,因为我真实地听到过这种来自内心的声音……
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维系着一拌粉 个又一个超
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
曾经有过,但未曾谋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
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
勇敢。
曾经有过,正如演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
我想说的是,走进影院的我也是幸福的。
一部将历史与现实,国家与个人,紧密结合,遥相呼应,真实动人而不说教
的,值得观看的充满爱和真情的好电影。
最后要感谢小演员的表演,真挚、机灵、可爱;感谢陈宝国精准的演绎,质
朴、内敛、节制;感谢重庆山城志愿服务中心走心的小礼物!
愿人间真情与大爱就像这卡片里包裹的种子,生生不息,永远繁衍。
《海的尽头是草原》观后感通用3
“念了你一辈子,想了你一辈子,欠了你一辈子。”带着母亲的遗憾,带着
自己的悔恨,也带着病重的身体,在与亲生妹妹杜思珩分别60多年后,生活在
上海的老年知识分子杜思瀚(陈宝国饰),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一段寻亲
之旅。
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就这样,波澜不惊地开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
周,甚至一年,我都以为这部根据历史上“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事件改编的
电影,会像它的这个开头一样,平实、质朴,或者像陈宝国的表演一样,内敛、
节制,但120分钟之后,我收获的是满满的意外,意外的尽头是大爱与感动。
做旧的光影里,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粮食短缺困扰着全国各地,大批孤儿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为此,内蒙古自
治区党委、政府主动请缨,3000多名南方孤儿被送往物资相对有保障的大草原,
与当地牧民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时任内蒙古自治区
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的承诺掷地有声,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佳话也就此开
启。
原以为,电影会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开的图卷,满满当当挤下大时代里
的老老少少,毕竟三千个孩子背后是三千个家庭,是三千个故事。但,《海的尽
头是草原》只讲述其中的一段离散,只讲述这样一个充满遗憾和疼痛的故事。可
以说,擅长现实题材创作的导演尔冬升,这一次把他的镜头通过宏大的背景,对
准了这卷史册中的平凡家庭和个体,细心勾勒出一幅感动人心的温情画卷。导演
自己说,在影片创作期间,他和主创团队收集、研究了诸多有关资料,看遍了手
边能找到的相关影视作品、书籍文献,也走访了多位当年真实的“国家孩子”。
但他也说,无论是内蒙古电影制片厂还是博纳ppt工作总结 影业,出品方一直都说只想要一个
能令人感动的戏,“那我知道了,我尽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来。我也不敢
用‘大爱’这种词,我觉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现出来,就好。就用很简
单的方法去做,没有想太多。”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与“三千孤儿”一起乘坐火车,跨越半个中国前
往内蒙古。来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环境,这些“国家的孩子”收获了来自当地牧民
们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呵护,原以为哪怕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朴素而深沉的善心会
成为他们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会很快适应草原,爱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
爱上草原额吉、阿爸和兄长。但没想到,从吃不惯奶豆腐、睡不惯蒙古包,到完
全融入草原家庭,银幕上拉拉杂杂花了近一个小时,现实里或许要花上几十年,
甚至一辈子。哪怕经历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经学会了说蒙古语,也吃惯了
奶豆腐,还能够骑上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甚至拥有了一个对她宠爱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 备至的哥哥那
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终小心地藏着地图上“南方”的那个城市,藏着抛下她的妈
妈和哥哥杜思瀚,她执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问问妈妈为什么舍弃的是她。
终于,有一天,她以为自己做足了准备,带足了干粮,奔向“南方”。但她
失败了,她不但没能回到上海,还一辈子留在了草原。悠扬的旋律戛然而止,阳
光下少年单纯的笑脸再难重现,在前半段平稳铺垫之后,电影的最后20分钟可
以说充满了意外。但因为编剧和导演认真做了各种伏笔,让这些反转和冲击,来
得扎实而充满力量,叫人为角色的命运心疼、心痛。
当杜思瀚最后站在亲生妹妹、一个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妇女面前,他们的对话
并不激昂,却汹涌澎湃地藏下浩荡的时代。哥哥终于问出了那一句,“恨过我们
吗?”妹妹想了想,认真地答道:“小时候曾经有过……”
这一刻,叫人泪涌。曾经有过,但大草原上,质朴无私的蒙古族同胞,用爱
维系着一个又一个超越血缘的家庭,弥合了这一道道伤痕。曾经有过,但未曾谋
面的两位母亲,跨越“海”和“草原”,用爱共同养育了一个孩子,生活可能有
时很残酷,但爱、善良和同理心最终叫人释怀,也叫人勇敢。曾经有过,正如演
员陈宝国所说的,走进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们国家这么辽阔的土地上,从
来没有缺过爱的故事,这是其中的一个,特别动人的一个。”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9:2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26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