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

更新时间:2023-04-28 04:25:5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怒江机场)

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

高三生物知识点()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

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

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

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

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

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

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

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

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

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

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

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

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

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

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

1

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

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

一侧香蕉牛奶怎么做 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

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还阳草 对植物生长影响的英文古诗 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

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

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副省级待遇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

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

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

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

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爆破专业 有受粉的番茄(

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

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

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

粉和受精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高三生物知识点()

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①两条DNA互补链反向平行。

②由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隔相连而成的亲水骨架在螺旋

2

分子的外侧,而疏水的碱基对则在螺旋分子内部,碱基平面

与螺旋轴垂直,螺旋旋转一周正好为10个碱基对,螺距为

3.4nm这样相邻碱基平面间隔为0.34nm并有一个36◦

的夹角。

③DNA双螺旋的表面存在一个大沟(major groove)和一

个小沟(minor groove),蛋白质分子通过这两个沟与碱基相

识别。

④两条DNA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结合在一

起。根据碱基结构特征,只能形成嘌呤与嘧啶配对,即A

T相配对,形成2个氢键;GC相配对,形成3个氢键。因

GC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定。

⑤DNA双螺旋结构比较稳定。维持这种稳定性主要靠碱

基对之间的氢键以及碱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dna双螺旋结构

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

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山的画法 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早餐菜谱 链

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

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艰辛的近义词 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

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两条多核苷酸链以相反的平行缠结,依赖成对的碱

3

基上的氢键结合形成双螺旋状,亲水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基

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两条链的碱基之间

以氢键相结合,一条链的走向是5’3’,另

一条链的走向是3’5’;

(2)碱基平面向内延伸,与双螺旋链成垂直状;

(3)向右旋,顺长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每

3.4nm重复出现同一结构;

(4)AT配对,其间距离1.11nm;GC配对,其间距

离为1.08nm,两者距离几乎相等,以便保持链间距离相等;

(5)在结构上有深沟和浅沟;

(6)DNA双螺旋结构稳定的维系 横向稳定靠两条链间互

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递积力维

持。

高三生物知识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基本信息

肺炎双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是一种病原菌,

存在着光滑型(Smooth简称S)和粗糙型(Rough简称R)

两种不同类型。其中光滑型的菌株产生荚膜,有毒,在人体

内它导致肺炎,在小鼠体中它导致败血症,并使小鼠患病死

亡,其菌落是光滑的;粗糙型的菌株不产生荚膜,无毒,在

人或动物体内不会导致病害,其菌落是粗糙的。

致病原理:肺炎双球菌有多种株系,但只有光滑型菌株

4

可致病,因为在这些菌株的细胞外有多糖荚膜起保护作用,

不致被宿主破坏。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

格里菲斯的实验:格里菲斯以R型和S型菌株作为实验

材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实验,他将活的、无毒的RⅡ型(无荚膜,

菌落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

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

SⅢ型(有荚膜,菌落光滑型)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

杀死的有毒的SⅢ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Ⅱ型肺

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 内,结果小白鼠患病

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Ⅲ型菌。格里菲斯称这

一现象为转化作用,实验表明,SⅢ型死菌体内有一种物质

能引起RⅡ型活菌转化产生SⅢ型菌,这种转化的物质(转化

因子)是什么?格里菲斯对此并未做出回答。

埃弗雷等人的进一步实验:1944年美国的埃弗雷

()麦克利奥特(C. Macleod)及麦克卡蒂(y)

等人在格里菲斯工作的基础上,对转化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体外转化实验)他们从SⅢ型活菌体内提取DNARNA

蛋白质和荚膜多糖,将它们分别和 RⅡ型活菌混合均匀后注

射人小白鼠体内,结果只有注射SⅢ型菌DNARⅡ型活菌

的混合液的小白鼠才死亡,这是一部分 RⅡ型菌转化产生有美白食谱

毒的、有荚膜的SⅢ型菌所致,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有毒、

5 页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有荚膜的。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结论

证明了S型细菌中含有一种转化因子,将R型细菌转化

成了S型细菌,实际转化因子就是DNA,但是当时并没有提

DNA这个名词,另外,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有两个,

一个是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另一个是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前者证明了转化因子(DNA)是遗传

物质,没有得出蛋白质与遗传物质的关系,后者证实了蛋白

质不是遗传物质。

看了<高三生物知识点梳理>的人还看了:

1.高中生物遗传规律知识点梳理

2.高三生物知识点归纳

3.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整理

4.高三生物必背知识点

5.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汇总

6.高中生物酒精的作用知识点梳理

6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4:25: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21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感性运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