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象征意义

更新时间:2023-04-28 02:27:01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8日发(作者:荆州绩效考核系统)

竹子蝴蝶兰属 的象古村 征意义

竹子的象征意义

竹是中国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录取分数线 无数仁人志士喜爱,古今文

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中国人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

溯到魏晋时期,之后,竹从一种文化意义演变到了一种民俗的意象,例如“竹报平

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吉祥。

国画中的竹常以水墨表现竹介绍苹果的作文 的形象与气韵,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

要位置,其笔墨特征是以书入画、骨法用笔,画竹要“成竹在胸”,才能在运笔用

墨时挥洒自如,表现出竹的神韵与气节。

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

及凌云处尚虚心”,有君子之风。画竹的关键在于对竹枝叶的取舍、概括,用笔自

然、一气呵成,表现竹的无限生机,浓淡相映、妙趣横生。

在国画中,竹与梅花、喜鹊画在一起,有爱情长久、幸福美满的美好的寓

竹子的文化象征

岁寒三友之竹

提及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中国文人墨客把竹

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征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

精神文化象征,而画竹则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一个重要画种,我国清代的郑板桥以画

竹天下闻名。

古往今来,“人生贵有胸中竹”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

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品德的鉴戒,如当代诗人周天

侯的《颂竹》:苦节凭自珍,雨过更无尘。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

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一首古老的民歌《弹

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用

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

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宋代大文豪

苏东坡曾感叹地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

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

青。

竹是君子的化身,乃“四君子”中的一份子。竹、梅花和松是“岁寒三

友”,松象征常青不老、竹象征君子之道、梅象征冰清玉洁。

竹之十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曰正直; 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曰奋进; 竹外

直中通,襟怀若谷,曰虚怀; 竹有花深埋,素面朝天,曰质朴;竹一生一花,死亦

无悔,曰奉献; 竹玉竹临风,顶天立地,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曰善群;

竹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曰性坚;竹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曰操守; 竹载文传世,

任劳任怨,曰担当。

作为象形文的“竹”字,也许寓意着: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

文字演变

在日常生活中,竹子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雨后春笋,美味佳肴不可或

缺的食材;也可修筑成竹楼,做成竹床、竹椅、乐器;加工可成凉席、竹筷,织菜篮

;新鲜的竹叶可做竹叶粽子,而枯落的竹叶,晒可用来做柴火;竹根可做成美

观雅致的竹雕、龙头拐杖或者精美的笔筒。

古人爱竹,文人墨客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

司马迁说: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白居易:“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

师”。亦有:“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古人认为竹本是草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的中直、虚空、有节,才使它超

然挺拔于其它草类之间,而且凌冬不凋,恰如造句 叫做冬生草。司马光曾感慨竹子顽强的生

命力,作《种竹斋》诗云:“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竹子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典型的、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生物体。飓风能轻

易将齐腰大树吹断,但不会令竹子折断。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比强度是钢材的34倍,具有

较高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

(2)竹子截面是环形的,外弯面受拉且内弯面受压,具有较强的抗弯刚度;

(3)竹节处的外部环箍与内部横隔板可增加承载面积,同时也能提高竹筒

的横向承载能力。

竹子用于建筑艺术历史悠久。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

造了甘泉祠宫。宋代大学士王禹��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

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

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

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西南少

数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楼,绿树芭蕉丛中掩映着座痤竹楼,充满了诗情画意。修

竹何以成为建筑中的龙材呢?竹子体轻质坚,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展现出力学

美。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顺

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厘米可承载1800

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享有“植物钢铁”的美称。因

此人们用竹子代替钢筋, 浇铸竹筋水泥建筑物。竹子的抗弯能力极强,如大毛竹

`空心度为0.85 ,抗弯能力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杆大两倍多。机械设计师从中

受到启发,研制出很有价值的梁冀 空心转动轴,在不降低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约一半

钢材。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受到启示,设计建造高达315

70层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一“仿竹杰作”,巍然屹立于多台风的香港,“千磨

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有了音乐。在《汉.律历志》中记有一个传说,黄

帝指使一个叫伶伦的人定“音律”。伶伦便去大夏之西,从昆仑山南麓取来了竹

子,断面节间,长69分,吹之,恰似黄钟宫调,音律优美。从此便有了箫笛等

乐器。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

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 古时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

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中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

“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笙、筝、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

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

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中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以笛子

来说就有十几种,如只有一个孔的吐良、两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时吹奏两个

声音的双音笛,带拐弯的大低笛,长达3.2米,重近5公斤的巨笛,短的仅有4.6

厘米的口笛等。他们还研制出失传千年的古代低音乐器“相”,用锤击打的竹板

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

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

等。可以说中国的管音乐,实际上就二次传播 是竹管音乐,演奏的乐曲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

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为著

称,

尤精墨竹。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提出“眼中

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

技巧结合起来。画竹“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不疏,脱

尽时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特别强调要表现

“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挺劲孤直,具有一种孤傲、刚正、“倔强不

驯之气”,被世人视为他自己的人格写照。画石则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

廓,再作少许横皴便成,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其作品无一雷同,莫不赋予它

们性格和生命。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

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

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

一体。

竹子的文化传承

中国竹博园:安吉竹子博览园前身为安吉竹种园,位于中国著名竹乡--

江省安吉县境内,它是竹乡旅游的经典之作、王牌景点,是集竹文化、竹工艺于一

体的中国竹子博物馆和亚洲规模最大的安吉竹种园的完美结合,也是国家"AAAA"

旅游景区。整个竹博园是融科研、生产、生态、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竹类大观

园。素有"都市后花园"之美称的安吉竹博园,全园总占地面积600亩,汇集了大江

南北,海内外竹子34个属304个品种。

1977年,在北京成立了一个《国际竹藤组织》这是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

全球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作为国际竹藤组织成立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之一,是出版

了中英文版的《迎新年的歌曲 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去年1222日,首

发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本文发布于:2023-04-28 02:27: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20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