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分界线

更新时间:2023-04-27 17:39:04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网络安全的定义)

我国地理分界线

一、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县划一

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随着进城务工人员

的增多和西北部的人口逐渐减少,两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密度逐渐

拉开距离,随着国家近几年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使西部地区人口逐

年增加。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一般比内陆更稠密些,尤其是三角洲、河口

等如:海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人口密度会更大,这些地方商业

比较发达,人流量大,气候适宜。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疏,大体有塔克拉

玛干沙漠中部、昆仑山脉、青藏高原北部,这些地方有的是常年干旱,有

些是终年积雪,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二、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

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

山脉东缘。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

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界线:大兴安岭。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3.四川盆地和

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四川盆地与青

信息的含义 1 / 7

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6.

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

岭。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

线:大巴山脉、米仓山脉。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新鲜天麻 :古长城。11.

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12.云贵高原与东南丘陵界线:

雪峰山四、气候界线1对领导干部的评价 .1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规矩的名言警句 原气候区

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

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

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

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湿润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即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西麓-燕山-大青山-六盘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

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降水丰富,为湿润区;此分界线以西,除天山、祁

连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量稍多外,其它地区都比较干旱。

6.季风气塞尔吉奥拉莫斯 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

-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在季风区中,冬

季近地面受高压系统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统控制,

盛行偏南风,气候湿润。此分界线以西为非季风区,气候干旱 。五、河

2 / 7

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分水岭:①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分水岭:冈底斯山—怒山②长

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③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

分水岭:南岭④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⑤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

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⑥黄河水系与海河水系分水岭:太行山⑦汉水与渭

河的分水岭:秦岭六、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2.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七、自然区内部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

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0℃等温线,日

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

线。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家庭如何养蕙兰 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

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

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八、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从东北松嫩

3 / 7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7:39: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1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