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更新时间:2023-04-27 17:22: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经济可行性)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摘要: 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

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

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

事战略也数度变迁。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

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

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

的制约。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

局制订其军事战略。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

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

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

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

和组织。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

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对此,斯

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

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

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

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

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中条山会战 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

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

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5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

火箭军。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

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

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他提出“火箭核战略”,

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赫鲁晓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

宣称,如果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

灭”。苏联的“火箭核战略”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大战,否定

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

速战速决;强调火箭核突击的作用,否定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

战的原则,意图争夺火箭核优势。

(三)1965年至1979年,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的色厉内茬,其战略导弹优

势也只保持了几年。之后,苏联在武器研制上缺乏科学论证的态度、

易受个人影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武器发展严重失衡、顾此失

彼。火箭核战略作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是苏联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

但在以第三世界代理人方式出现的常规战争中,其现实作用却远远比

上不常规武器,尤其是苏联的海军力量过于薄弱。1964年勃列日涅

夫上台后,认真总结了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失败的原因,认为核力

量和海军远洋力量的不足是惨败的原因。对此,他提出了积极进攻

战略,做两手准备,重点准备打以核武器为后盾的常规战争;发展

大纵深战役理论,改进攻防作战的方法。战役基本样式由方面军群战

役发展为战区战略性战役,大纵深战役发展为大纵深加立体战役,

快速集群发展为战役机动集群,在继续强调战略进攻的同时,重

新肯定了战略防御的意义和作用;以欧洲为重点,同时准备两线和多

线作战,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增强欧洲地区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也逐

步加强东线和南线的军事;主张打速决战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作持久

作战的准备。

(四)1979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是苏联“积极进攻战略”的

延续。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是苏联大发展时期鼓励自己的话语 ,其军事

经济达到了空前规模。勃列日涅夫去世后,相继上台的几位苏共总书

记在位时间都不长,国家军事战略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只是延续勃列

日涅夫的战略。

这一时期,美苏由面对面的刀枪对峙转变为争夺势力范围和打击

异己,都向第三世界国家举起了利刃——19851986年,美国数次

对利比亚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打击;苏联则从1979年开始,像十年前

美军那样一下子迷失在阿富汗荒凉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了同美国的

“星球大战”计划抗衡,苏联又倾全国之力与美国展开了全面军备竞

赛。最终,在军事、政治、民族矛盾等种种沉积已久危机与政策失误

的共同作用下,苏联这座苏维埃帝国大厦在1991年轰然倒塌,人们

终于松了一口气:冷战结束了。同时,人们看到了美国军事发展在冷

战后结出的硕果——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军事遗产。由于政局

的动荡和经济的大幅下滑,导致俄军军事实力与苏联时期相比一落千

丈,再无力与美军全面抗衡。

二、冷战后俄军事战略

(一)叶利钦时期的俄军军事战略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不再把美国作为敌人。但由于政治动荡、经

济下滑,其国家政治英语童话故事 战略还没确定下来,所以国家军事战略还不明确,

总体的方针是不再争夺世界霸权、与西方对抗、撤除世界范围的军事

基地。由于没有明确的敌人或目标,军事战略暂时处在一个空白期。

叶利钦以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能理所当然地融入西方阵营。基于

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俄总统叶利钦主动削减六分之五核武器以向西

方示好,常规武器也大幅度削减。但北约并没有因战略目标的消失而

解散,相反一步步地向俄家门扩张,叶利钦虽反对却无力阻止,进而

决定加入北约试图瓦解北约存在的意义。俄罗斯军事战略此时没有形

成是因为叶利钦对西方的把戏还没看透,对西方还抱有幻想,加之国

内经济与政治也动荡不安,制订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还不牢固。

叶利钦的第二个任期里,政治相对平稳,经济也开始稳定。叶做

出种种努力希望消除西方疑虑接纳俄。这种尝试失败后,他彻底失去

了对西方的信任。叶利钦此时把重点放在了独联体,力图巩固北约东

扩的战略缓冲地带,政治上加强联系,军事上合作并保留最低数量和

最小规模的军事基地。叶利钦一度忽略了与中国以及其它苏联时期的

传统伙伴国政治关系,遭到西方冷遇后,它的政治重心从单纯以欧洲

为主转向东方,尤其是与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上。与其它国家的

政治关系走向从疏远和不明朗到亲近和关系明确,外部政治环境得到

一定改善。此时,俄国家军事战略形成的条件才真正具备。为了应对

北约的不断紧逼,俄提出了新的国家军事战略,“现实遏制战略”

其显著特征是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这个重要的国家战略决

策的变更,主要基于俄常规军事力量急剧下滑导致战斗力下降、保卫

国家能力出现不足的现状。俄企图利用自己的核武器优势,达到遏制

别国侵略意图的目的,希望在战术被动中争取战略上的主动。“现实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坚持战略防御的同时,强调战役和战术行

动中的进攻和防御并重、攻防结合、灵活运用;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

器的政治承诺,强调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最大限度地缩小常规军事力

量,改革现有的兵役制度,达到合理高效的原则,争取以较小的经济

代价谋求合理的安全效能推行联盟战略,建立军事联盟集体安全体系

以应对北约。

(二)普京时期的俄军事战略

普京在车臣开战时当上总理并顺利登上总统宝座,恐怖主义、

离主义和与周边国家的磨擦成为这段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普京想恢

复俄昔日的辉煌,却无法肃清国内恐怖主义,莫斯科工人剧院和别斯

兰挟持人质事件表明俄罗斯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和与恐怖主义斗争的

长期性。外部环境对俄罗斯也十分不利,一方面,北约不断东扩蚕食

俄罗斯的传统利益区,拉拢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第二轮东扩

后,北约成功地将欧洲防务的重心和前沿推进,逐渐形成对俄的合围

态势,俄地缘战略空间急剧缩小;另一方面,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打

破了旧的核平衡格局,使得美国从战略上主动发展到战术、战役上的

主动。

面对这一切,普京提出了“先发制人战略”,其主要内容还不太

清楚,但所要达到的目的却十分清晰。

一、针对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普京上台后,为了回应

北约肆无忌禅地对俄冒犯,多次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包括历史上规

模最大的2004年军事演习,这些表演都是在向北约展示俄还有军事

实力,有保卫国家的能力。

二、回应美国对俄的恶意企图。北约东扩、西方势力渗入到高加

索地区、暗中策动俄周边国家倒戈等等行动,都是美国一手策划的。

美国的行动丝毫不顾及俄的情面,而且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

三、震慑国内外恐郁金香几月份开花 怖分子。普京提出“先发制人战略”的理由就

是打击恐怖主义,但分析家认为这并不是“先发制人”的主要目的,

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借口,恐怖势力显然还远未猖撅到需要动用核力量

进行打击的程度。

四、树立国民信心。“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必须有经济及军

事上的实力保证才行,俄国家军队此时的战斗力远不如从前,车臣战

争俄军的表现让人不敢恭维。普京这个战略的提出向国民暗示俄罗斯

还是在军事上可与美国抗衡。

五、崇尚武力解决国际争端。武力及以武力形势向外扩张是俄罗

斯民族特性,尽管俄罗斯的实力降低,但好斗的本性一点也没变,在

与其它国家的争端中,还喜欢用威胁及恐吓手段,对武力的迷信仍没

改变。不管什么意图,“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作战对象是北约和美

国,它们才是俄罗斯最现实现迫切的威胁。“先发制人”类似中国的

“先下手为强”策略,就是把敌人扼杀在萌芽状态,跨年祝福语 以最大程度减少

已方的损失,争取战役战术上的主动权。俄罗斯国防部长谢伊万诺

夫在访问冰岛时谈到“先发制人”使用的三个条件:一是俄罗斯在世

界重要地区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尊重;二是俄罗斯面临直接的军事威

胁;三是俄罗斯邻国社会动荡影响到俄罗斯自身的安全。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分析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军事战略的制订基础以对方作为参考,内容

上以对方为敌人,实质上都想争夺世界霸权。冷战后,俄罗斯国力日

渐式微,不再以争夺世界霸权为核心,但仍以威胁到俄罗斯或一直没

有放松对俄排挤、压制的美国及北约为潜在对手。美国的军事战略一

直较为连贯,核心思想——世界霸权和侵略的本性始终如一。苏联时

期的军事战略受其领导人在位时间的影响,变化频率较小,尤其是勃

列日涅夫时期及其后期的军事战略二十多年一直没有变化。俄罗斯叶

利钦时代对外军事参与能力降低,军事战略更加务实,军事战略成为

国家军事的指导性原则,内容上更加笼统,缺乏战术战役上的具体措

施。普京时代的先发制人战略制订草率,脱离实际,和叶利钦时代

现实遏制战略核心内容上无大的变化,先发制人战略更像是虚

张声势。

参考文献

[1]佚名:《战后美国与苏/俄军事战略的演变与较量》

[2]陈友谊:当前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变化的主要特点与性质》《东

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三期

[3]王海滨,孙启军:《论俄罗斯军事张略的演变》,载《湛江师范学院

学报》20078

[4]唐笑寒:《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新动向探析》《大观周刊》2011

9

[6]戴旭:Cps工具预设 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文汇出版社,2010

1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7:22: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12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