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气血津液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气血津液辨证,是根据临床病情资料,联系气血津液生理功能,
结合八纲、脏腑分析,找出气血津液病变的辩证方法。中医气血津液
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津气血同源:气能生旗袍英文 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生气,血能
载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血津液,生理上,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
活的产物。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
血津液的病变,又必然影响到某些脏腑。故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不能
离开脏腑而存在的。掌握气血津液病变的一般规律,为辨证论治打下
基础。
先天之精气,肾中藏。
自然之精气,菲中藏。
水谷之精气,脾胃藏。
人体之气,源和为贵。
一、气的病证
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和气逆四个方面。
1、气虚:是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出现机能衰退的病理现象。
(1)症状: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动则气
喘,自汗、舌淡苔少,脉细弱。
(2)分析:常见于某些慢性病,急性病的恢复期,或年老体弱,
多因邪气耗损正气,或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所致。由于气不足,
故现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故动则气喘。正气虚弱,肌表
不固,故自汗。气血虚少,则面色白;舌淡苔少,脉虚弱。
(3)治法和方剂举例:补气。四君子汤加减。
2、气陷:是指脾气不升,清阳下陷的病理现象。
(1)症状:头目昏花,少气倦怠,脘腹坠胀,内脏下垂,久泄脱
肛,舌淡苔少脉虚弱。
(2)分析:多由久病虚损,劳倦伤脾,脾气不升,清阳下陷所致。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浊气上扰清窍,故头目昏花。脾气下陷,升举
无力,则脘腹坠胀、内脏下垂、久泄脱肛。气少倦怠,舌淡苔少,脉
虚弱,均为气虚之象。
(3)治法与方剂举例:益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
3、气滞:是指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发生气机阻滞,运行不畅的病
理现象。
(1)症状:胸腹胁肋闷满,疼痛、痛无定处。
(2)分析:气滞常由情志不畅,饮食失调,感受外邪,外伤等因
素,引起脏腑、 经络气机运行不畅所致。由于气机运行不畅,可引起
胸腹胁肋闷胀、疼痛。因病在气,游移不定,故痛无定处。因为引起
气滞的病因,和发生病变的脏腑不同,所以气滞的证候,除上述共同
症状外,还有其各自不同特点,详细内容见脏腑辨证。中医气血津液
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3)治法和方剂举例:行气。金铃子散加减。
4、气逆:是指气机上逆。一般多指正北方 肺胃之气上逆。
(1)症状:咳嗽、喘息、呃逆、呕吐。
(2)分析:感受外邪或痰浊壅肺,肺气上逆,故见咳嗽、喘息。
寒热痰食积等因素,侵犯胃腑阻滞气机致胃气上逆,故见呃逆、呕吐。
(3)治法和方剂举例:降气镇逆。用苏子降逆汤、旋复代赭汤加
减。
二、血的病证
一般有血虚、血瘀、血热三个方面。
1、血虚:是指血不足,不能濡养机体的病理现象。
(1)症状: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精神不振,头晕眼花,
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淡苔少,脉细无力。血虚的病变,常会影响
全身气机的衰退,因此,血虚见证中,常伴有气短、疲乏等气虚现象。
(2)分析:血虚常有失血过多,久病耗血,脾胃虚弱,生化不足
等原因。血不能濡养头身,上荣于面,故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或萎
黄,唇色淡白,精神不振,血不养心,则心悸失眠。血不濡养,出现
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均为血虚之象。
(3)治法与方剂举例:补血。四物汤加减走进老区看新貌 。
2、血瘀:是指某一局部或某一脏腑,血行不畅或血液留滞的病理
现象。
(1)症状:局部疼痛或见肿块,痛如针刺,拒按,固定不移,或
伴有面色晦暗,甚则肌肤甲错,或出血,舌质暗紫或有瘀点,脉细涩。
气和血的关系密切,气滞可以导致血瘀,血瘀也常兼气滞,故二则常
同时存在。
(2)分析:本证多因寒凝、气滞、气虚使血行不畅,或邪热与血
互结,或外伤等其他原因造成的内出血不能及时消散排出所致。瘀血
阻滞不通则痛,故见疼痛,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如久瘀不消,
阻碍营血运行,肌肤失其濡养,则出现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如瘀在
肠胃,可见呕血、吐血、大便色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均
为瘀血之象。
(3)治法和方剂举例: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3、血热:是指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的病理现象。
(1)症状:心烦、失眠,或躁扰发狂,口干不欲饮,身热夜甚,
或见出血,舌红,脉数。其他如疮疖,妇女月经超前或经量多,色红
等,也常是血热的见证。
(2)分析:本证多由外感热邪,五志化火(如肝郁化火)等引起。
心主血血热扰心,故见心烦、失眠,甚则躁扰发狂。热入营分,损伤
营阴,因邪属阴分,夜属阴,故身热夜甚。热伤津液,出现口干,但
热不在气分而在营分,故不欲饮。热为阳邪,易伤脉,迫血妄行,则
可见出血。疮疥,妇女月经超前,论据素材 色红量多,脉数,舌红,均为血热
之象。中医气血津液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3)治法和方剂举例: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三、津液的病证
津液的病变,概括为津液不足(伤津、伤阴)与水液内停(水肿、
痰饮)两种情况。
(一)、津液不足:是指组织器官失去津液濡养的病理现象。
1、症状:口干咽燥欲饮,唇燥舌干,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
干结,脉细数,甚则皮肤干瘪,或口干不欲饮,或身热夜甚,舌红干
有裂纹或光剥无苔。
2、分析:津液不足,轻的表现为伤津,重的表现为伤阳。均由于
热邪伤于津液,或大汗、吐泻等原因所致。津液不足,则敷布口、唇、
皮肤肌腠的津液减少,故见口干,咽燥,大肠失去正常濡润,故见小
便短少,大便干结。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为热入营阴之象。舌红
干有裂纹,或光剥无苔,均为伤喜迎新春手抄报 津伤阴之象。
3、治法与方剂举例:增补津液。增液汤加减。
(二)、水液内停:是指全身或局部停积过量的水液的病理现象。
1、症状:咳嗽痰多,头晕目眩,心下悸,短气或胁下胀满,咳唾
引痛,脉弦,舌苔白滑或症见腹胀纳少,口淡无味,小便医护人员 不利,大便
溏薄,舌苔较腻,脉濡。或症见下肢浮肿或一身面目悉肿,或腹大如
鼓,脉沉弦,舌苔白滑。
2、分析:多由肺脾肾对津液的输部和排泄发生障碍,使全身或局
部停积过量的水液所致。水液内停 聚而成饮成痰,饮停于肺,肺失宣
降,故咳嗽多痰。
痰蒙清窍,清阳不升,头晕目眩。水饮上凌心肺,心阳不振,心
下悸,肺失宣降,短气。如水停胁下,经络阻塞,气机不利,故胁下
胀满,咳唾引痛。脾阳不运,饮留肠胃,则见腹满纳少,口淡无味,
肠鸣腹泻,苔腻、脉濡为湿之象。水饮溢于肌肤,成为水肿。如水饮
积于腹内,日渐胀大,故见腹大如鼓。脉沉弦,苔白滑,为阳虚不运,
水饮内停之象。
3、治法和方剂举例:利水。用五苓散加减。
中医气血津液辨证,中医治病法则,中医治病核心理论。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6:43: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12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