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论述文的“一二三四法”
一、一个基点
每篇论述文都有一个论述点,我们把这个论述点称作文章评论分析的基点。
这个基点可以是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词,可以是材料中已经明示或暗示出的论点,
也可以是对材料中的论题进行分析而发现的问题。高中生最欠缺的是对第三种论
述点的认识与找寻。因为第一种论述点往往是只抓其一,不见其二,失之偏颇。
比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虚拟与现实”,只谈“虚拟”或只谈“现实”。
要么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将“虚拟”当成虚幻、幻想,从而大谈特谈陶渊明
活在虚幻中,屈原因幻想的理想社会不能成真而投江等。第二种论述点可能最省
力,一切都是现成的,拿来就用。但这种论述点可能也是问题最多的。因为,每
个论点都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才成立。这种先入为主,将论点赋予绝对正确性,
本身就是片面的、有问题的。我们提倡第三种论述点,即对论题进行分析而发现
矛盾,发现问题,以这个矛盾或问题作为论述点,这样才最符合论述文论述的要
旨。如下面的一考场佳作。
虚拟吃灵魂
浙江一考生
蚜虫吃草,锈吃铁,虚拟的世界吃灵魂。
当今,人工智能日益发达,人们渐渐得益于智能的现代化,人们可以足不出
户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全部都是虚拟的。在人们都在为这些技术叫好的时候,
我不免有一种惶恐,真的要拥抱它,让它发展下去吗?
虚拟世界对于人来说的确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吸引力,像一个黑洞不断将我们
吸向它,一旦被吸入,便一发不可收拾。拿网络游戏来说,不少青少年选择了将
自己血气方刚的青春献给了这个无底洞般的虚拟世界,他们愿意将原可以飞奔在
篮球场上的身体变为电脑前那几近佝偻的躯壳,早已没有那神采奕奕的灵魂,灵
魂已虚无,躯壳在枯坐。
虚拟使灵魂空虚,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将全方位生活在虚拟里,难道我们就
没有恐慌感吗?全地球都缩小到了一个屋子,从地球村转变为地球屋似乎触手可
及。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信息数字组成的社区中,我们在其中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
而是一串数字、一串编码,我们似乎被人控制,根据编程在生活。在虚拟世界,
我们不用动腿,不用走路,交谈的对象是数字,穿的是数字,吃的也都是数字,
真的不可怕吗?想想进化论吧,到那时候的人类,恐怕将是退化得只剩下那个只
有脑子在动的肉团了。
船停在码头上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刺梨的功效 服的,
但那不是人存在的意义,也不是我们所要的追求。难道我们的追求就是生活在一
片虚拟之中吗?在舒适的虚拟世界里安乐死?
周国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只有在乡村里才保留着上帝创造时的样
子,它是岁月与光阴;在城市里,时间已经被抽象了,它是日历和数字。”城市
好比虚拟的世界,在虚拟之中,一切都已被抽象,不是原本的东西了,因为虚拟
吃的是灵魂。
人的生命之中总有些历练,总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体验,不能像未来有虚拟
现实设备那样,所有的事都可以一体化完成,这样的生活未免太好了。蒋勋在《孤
独六讲》中说过,北欧人有理性的思维,但这个地区却是全世界自杀率最高的,
就是因为太好了,有些人就不想再活下去了。
如上所说,我们不要被一片大好的虚拟所诱惑了,虚拟吃的是灵魂,不要做
虚拟的奴隶,变成行尸走肉。
现实世界有明月陪伴着我,有微风轻抚着我,有无涯的大海让我观望,有无
数的回忆尽我思量,若孤身活在虚拟之中,是乐,还是痛苦?
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论说类议论文,文章通篇以“虚拟吃灵魂”这一论述基
点展开议论,思路清晰,逻辑性较强,富有理性,说服力很强。透过材料呈现的
表象,作者进一步思虑,并敏锐地洞察到了以互联网科技为基础的虚拟世界来临
过程中对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冲击,“虚拟”不但会束缚人的形体,更会锢囿人的
灵魂。这一深层次问题的发现,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思维素养。行文中,作者以此
为契机,提炼出自己文章的论述基点——“虚拟吃灵魂”,除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外,也使得文章因思考的深度而熠熠生辉。
二、两个方向
确立论述基点,发现问题后,接下来是展开分析。展开分析大致有两种方向,
一横一纵。横向展开给人以视角多元、拓展充分之感。而对于已习惯了采取找同
类平行论据材料论证观点的高中生来说,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会纵向分析挖掘,
力求使论述文呈现深度之美。请看一篇考场佳作。
现实一种
浙江一考生
虚拟,一种模仿现实的姿态,诉说着超越现实的梦想,却不敢回过头来,直
面现实。
的确,虚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现实。关上灯,戴上“眼镜”,你就可以置身
各个具体的场景。技术越发达,逼真度就越高;技术越成熟,实在感就越强。VR,
就是一种技术。
然而VR又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更是一种哲学,一种态度。它在本质上迎
合了现代人的种种需求。
对充实感的需求。前一秒你在试衣间,下一秒你在候诊室。手表的滴滴答答
再也不会对你造成“时间不够用”的困扰。你一刻也停不下来,像一只旋转的陀
螺。
对超越感的需求。它给你带来偌大的力量感,赋予你在时空经纬网间自由穿
梭的能力,让你摆脱现实逼仄的平凡,感到无所不能。
对新鲜感的需求。日复一日的机械式劳作没了。在这里,你拥有多重生活,
品尝着不同风味的情景,走马观花地领略各种可能。
就像海绵,抱得越紧,就越难以松开。一切对于现实的不满,对于无限可能
的向往,一切远方,一切诗意,都在这块海绵里。
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指出,这样频繁地将“眼镜”戴上摘下,不仅让人
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还可能加深人们对于现实的不信任,使人们愈发认为,只有
在虚拟中根据个人喜好需求“创造”出来的新现实,才是最好的现实。它,剥离
了人们与当下。那些对于充实感、超越感、新鲜感的追求,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
追去吗?
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一个购买主义的循环。根本上,一个人的时间无法小年祝福语 增多,
一个人也只能拥有一种生活。充实感的背后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鲜感的而背后
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看别人活腻的地方”。
它给人提供了很好的出口,一个逃避现实的出口。只是,人终将面对现实,
当“眼镜”不得不摘下,开关不得不关闭之时,习惯了虚拟的你,又将怎样面对
这个陌生的现实呢?
那么,我们应该摈弃它,扔下它,远离它,不去看它?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逃避。宣扬自己热爱现实的背后,是麻木、漠然于现实
的心灵。
事实上,对于充实感、超越感、新鲜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们与现实构成
了两个看似矛盾的维度。
而真正所应做的,不是舍弃一方追求另一方,而是让VR回归到一种工具本
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现实的
另一方面。
虚拟,源于现实,是现实的需要,也是现实的一种。用海绵自主地擦掉虚拟与现
实的界线,让虚拟完善现实,成为一种现实。
文章经过层层分析,得出虚拟源于现实,满足了现实,又完善现实,成为现实的
一种的结论。正如孙绍振先生的“深化原则”所强调的“在具体分析中得出初步
结论”,然后不断提出新问题,对论点进行再分析,使论点在层次上深化”。这篇
作文即如此,层层深入,剖析有力,让人信服。
三、三种结构
对应于纵向开掘的分析,文章往往采用层进式结构。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
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
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
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请看一篇考场佳作。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浙江一考生
自二战中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
当谷歌阿尔商标授权书 法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
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当“虚
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将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
费力区别这两者?
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洪水猛虎,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
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
明显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
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疾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
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或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
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人,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
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
更短篇儿童故事 加为“人”。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
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素描画花 味地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
甚至盲目的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
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
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
甚至走向灭亡。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
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
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究竟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
别?人区别于其他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
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
我们便将停滞。我希望,我们应当在VR的帮助下,更好的追求更高的东西,VR
为物,应被我们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
虚拟让我们更加成为人,并借此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人应超越虚拟、
真实。
由区别虚拟与现实到虚拟役人,到摆脱桎梏,主动运用虚拟VR,实现超人
境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不断推进,结构谨严,足见作者逻辑思维的严密,
思想识见高人一等。
选择这种结构形式时,学生必须对论述的层次内容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它们
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由浅入深,是不是由小到大或由表及里。
当然,结合不同的论题,也可以采用对照式或总分式结构,乃至综合运用多
种结构。
四、四种方法
为了使论述更透彻,分析更有力,除了良好的结构,还得有恰当的论证方法。
1.事实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
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结论的推理形式。
运用事实论证,往往是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
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运用具
体事例,真实可信,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
2.道理论证是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
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虚拟吃灵魂》中作者引用蒋勋《孤独六讲》中的见解,意在说明人的生命
之中总要有历练,总要有些事物亲自体验,而不能将生活的一切或一切的生活都
交由虚拟设备去一体化完成。但也要注意,作者本意是要强调理性对待虚拟,以
避免虚拟吃灵魂的结果;然而,作者在引用中却突出了“北欧人的理性思维”,
让人误以为理性思维是自杀率高的罪魁祸首。引用中可以将“北欧人有理性的思
维”略去,而强调北欧人生活太好了。
运用道理论证,要注意所引用名言的权威性,尤其要注意所引用内容与文章
观点的一致性。
3.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
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
“船停在码头上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人待在家里是最舒服的,
但那不是人存在的意义,也不是我们所要的追求。” 《虚拟吃灵魂》一文中用类
比论证了生活在一片虚拟之中绝对不是我们的追求,沉浸在舒适的虚拟世界里等
同于安乐死。
运用类比论证,可使文章简练生动,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让读者容易领
悟文中抽象的道理。
4.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
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企业品牌推广 论点的本质。
《现实一种》中,先论述虚拟现实是对充实感、超越感、新鲜感的需求,后
又论述虚拟现实给予人需求的满足,更多的是一种假象,一个购买主义的循环。
通过前后对比,从而论证了虚拟现实有它存在的必要,但又不可沉迷虚拟,使它
成为逃避现实、漠视心灵的借口,一正一反,从而对比烘托出虚拟的存在价值,
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现实而已。
运用对比论证,可以使正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
有力。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3:40: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