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到,必须借助显
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周浆间隙:位于革兰阴性菌细胞膜与外膜的脂质双层之间,含有多种蛋白酶、核酸酶、解
毒酶及特殊结合蛋白,在细菌获得营养、解除有害物质毒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被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在
高渗环境下仍然能够生长和分裂者。
3.正常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都有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
生物寄生,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是无害的,甚至有益,故成为正常微生物或正常菌群。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发生定性和定量的改变,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
5.异染颗粒:许多细菌含有储藏高能磷酸键的多聚偏磷酸盐颗粒辽宁高考分数 。
1.真菌:是一类有典型细胞核和完整细胞器,无根、茎、叶,不含叶绿素的一类真核细胞
型微生物。
2.菌丝:真菌在适宜环境中,由成熟孢子出芽长出芽管 ,芽管逐渐延长后形成的丝状结构。
3.单细胞真菌:圆形或椭圆形,以芽生方式繁殖,其菌落与细菌的菌落相似。如酵母型、、
类酵母型真菌
4.孢子:是真菌的生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的。大多数真菌是通过各种有性或无性的孢子
繁殖的,也是真菌鉴定和分类的主要依据。
1.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有一种类型核酸,严格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
微生物。
2.病毒体: 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有感染性,完整的病毒颗粒。
3.顿挫感染:宿主细胞不能为病毒增殖提供所需要的酶、能量及必要的成分,则病毒在其
中不能复制称为顿挫感染。
4.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因基因某一点改变而不能进行正常增殖的病毒。
5.灭活:从细胞中释放的病毒体受外界理化因素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
6. 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时,可发生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
干扰现象。
1. 侵袭力:病原微生物能突破宿主的防御机制,在机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2. 毒力:同一病原体不同菌株间的致病能力有所差异。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用毒
力表示。
3. 外毒素:主要是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阴性菌合成并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
4.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由菌体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性核心多糖
和脂质A三部分构成。
1.CAMP试验: B群链球菌产生的CAMP因子,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活性,在
两菌交界处出现箭头状溶血现象。
5. 2.IMViC:即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四个试验的合成,该组试验对肠杆菌
科某些属间细菌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6. 3.菌落:是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汤米粉怎么做好吃 集团。
7. 4. 培养基:是指用人工匪夷所思的意思 方法配制的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1.细胞病变效应(CPE):是指某些病毒感染组织细胞后,正常生长的梭形细胞变圆,变性,
坏死,溶解及从培养瓶壁脱落,细胞堆积形成葡萄状。
1.抗菌药物敏感试验(AST):是指体外测定药物抑制或杀死细菌能力的试验。
8. 2.敏感(S):是指所分离菌株能被测试药物使用推荐剂量时在感染部位通常可达到的
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
9. 3.耐药(R):是指所分离菌株不被测试药物常规剂量可达到的药物浓度所抑制,或治
疗研究显示药物对分离菌株的临床效疗不可靠。
10. 4.中介(I):是指抗菌药物在生理浓集的部位具有临床效果,还代表敏感与耐药之间的
缓冲区开机蓝屏 ,以避免微小的,不能控制的技术因素造成重大的结果解释错误。
11. 5.最低抑菌浓度(MIC):即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12. 6.最低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能够杀灭99.9%接种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13. 7. ESBL: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类、广谱头孢菌素及单环-内酰胺类的酶,由质粒介导,
可使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单环-内酰胺类耐药。
1.凝固酶: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的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14. 2.SPA: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的
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调理吞噬作
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15. 3.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即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是一项检测患者血清
中是否有链球菌溶血素抗体的中和试验。常用于辅助诊断风湿热。
1.肥达试验 2.迁徙生长 3.神奈川现象 4.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
16. 5.卫星现象 6. 鲍-金培养基(B-G培养基)
17. 1.异染颗粒:染色时与菌体着色不同的颗粒,其本质是核糖核酸和多磷酸盐,具有较强
的嗜碱性,是白喉棒状杆菌形态上的主要特征,有重要鉴别意义。
18. 2.串珠试验:炭疽芽胞杆菌在每毫升含有0.05~0.5U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可发生形态
变异,形成大而均匀的圆球状并相连如串珠状,而类炭疽杆菌及其他厌氧芽孢菌则无此
现人流后吃什么水果 象。本实验具有鉴别意义。
1.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有超敏反
应的一种试验。
19. 2.卡介苗(BCG):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
中,经13年230代而获得的减毒株,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防治
1.汹涌发酵: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时,分解乳糖产酸,使牛奶中的凡士
林封固层上移,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此现象称为汹涌发怎样安慰病人 酵,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特点之一。
20. 2.Nagler反应:产气荚膜梭菌在卵黄琼脂平板,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混浊圈,若加入
毒素的抗血清,则不出现混浊的现象。
1.冷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血清中常出现一种冷凝集素,
能与人O型红细胞在0~3℃条件下发生凝集,置37℃凝集消失,以此可以作为疾病的辅助
诊断。
2.外斐反应:是用变形杆菌OX19、OX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
检查抗体水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的一项试验。
3.显微镜凝集试验:是一项用以检测钩体病患者血清中有无抗体的试验。即用活钩端螺旋
体作为抗原,与患者不同稀释度的血清在37℃作用2h,然后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如待检
血清中有同种抗体存在,可以见到钩端螺旋体被凝集成团。
21. 4.原体 是发育成熟的衣原体,卵圆形或圆形,小而致密,存在于细胞外,有感染性但
无繁
22. 殖能力。
23. 5.网状体 衣原体发育周期中的繁殖型,较大的圆形颗粒,体大而疏松,形态不规则,
无感染性。
24. 6.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运动活泼的原核型微生物,生物学上的地位介于
细菌与原虫之间。
25. 7.反应素:人体感染苍白亚种螺旋体后产生的抗心磷脂抗体,能与生物组织中的脂质发
生反应,无保护作用。
26. 8.立克次体:是一类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严格细胞内寄生
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7. 9.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有独特发育周期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
生物。
28. 10. 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
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 浅部虚伪的反义词是什么 感染真菌:主要侵犯人和动物皮肤、毛发、指(趾)甲,引起癣病的真菌。又称皮
肤丝状菌或皮肤癣菌。
29. 2.深部感染真菌:指侵害人体内脏和深部组织以及引起全身感染的真菌。
30. 3.芽管形成试验:将念珠菌接种于人或动物血清中,37℃孵育1.5~4小时,镜检观察
有无芽管形成。
31. 4.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将念珠菌接种于玉米粉培养基25℃孵育1~2天后,白色念珠菌
在菌丝顶端、侧缘或中间行程厚膜孢子。
1.朊粒:是一类由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的、海棒槌 构象异常的的蛋白性感染颗粒,是人和动物传
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
32. 2. Dane颗粒:即大球形颗粒,是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者
血液中。
33. 3. 内基小体: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中增殖时,可在胞质内形成
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称内基小体,有辅助诊断价值。
34. 4. 血凝素(HA):包膜上柱状突起的糖蛋白,可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
集。
35. 5.神经氨酸酶(NA):包膜上蘑菇样突起的糖蛋白,能水解神经氨酸,有利于成熟病
毒的释放和扩散。
36. 6.疱疹病毒: 是一类中等大小、结构相似、有包膜的DNA病毒。
37. 7.TSE:即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是一种人和动物的慢性、进行性、退化性和致死性的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1:13: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7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