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挫折的心理方法

更新时间:2023-04-27 11:03:09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其多列)

对付挫折的心理方法

*导读:你知道对付挫折的心理方法吗?挫折,是人人都不

想碰到的,如今的生活虽然水平较高,但在事业上或者是生活当

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下面小编为您解答对付挫折的心理方法。

*对付挫折的心理方法

第一,要正确认识挫折。每个人都应懂得,在人生道路上和

现实生活中,由于高考落榜、招工无名、事业不成、身染痼疾、

工作事故、信仰破灭、家庭变故、生离死别、自然灾害以及政治、

经济、种族、宗教、伦理、道德、简爱小说 风俗、民情、传统等等各种客

观环境的影响,再加之个人诸葛亮多主观条件的限制,随时都会

遇到大小、轻重不同的挫折。它是社会生活中的正常现象,几乎

每个人都无法逃避。能认识到这一点,一旦遇到挫折,思想就会

有所准备,不致惊慌失措与花有关的成语 。同时还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一生中经

受一些适当的挫折,并不完全是坏事,因挫折可以磨砺人的意识,

提高扭转逆境、克服困难、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古人说?quot;

多难兴才""人激则奋"就是指的这个道理。反之,一个人如果

不经历困难和挫折,一生一帆风顺,就犹如温室里的花卉,经不

住人生中的风霜雨雪,很容易被一时挫折所压垮,这样的人就难

1

以成才,难以有所作为。

第二,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每个人的耐受力

往往不尽一致,甚至差别较大。比如,有的人即使接连遭受严重

挫折,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拼搏进取;有的人稍遇挫折就垂

头丧气,一蹶不振,甚至自寻短见。实践证明,身体强壮、心胸

开阔、常处逆境、意识紧张、有理想、有抱负、有修养的人,对

挫折的耐受力强;相反,体弱多病、心胸狭窄、娇生惯养、感情

脆弱、缺乏雄心壮志的人,对挫折的耐受力则低。对挫折的耐受

力,虽然与遗传素质有黄氏响声丸 关,但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修

养、实践、经验和锻炼。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通常自觉、

有意识的锻炼,去培养提高自己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三,学会应付挫折的技巧。凡是经历磨炼、有修养的人,

每逢受到挫折时,大都有一些灵活应变、化险为夷的窍门。

2

总而言之,困难可以有,但应该正确面对困难,困难没有我

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即便是失败也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可

以让自己勇于拼搏,战胜这些困难,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次的

失败或许就意味着下一次的成功呢!

*挫折理论

有关挫折的系统的心理学阐释,包括挫折的含义、内容、形

式、原因以及解决挫折的方法等。属于动机理论范畴。一般而言,

挫折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的原因而

受到阻碍或干扰,知识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体

验。挫折产生的机制有各种假说,如挫折-倒退假说、挫折-攻击

假说、挫折-固执假说等。挫折与个人的抱负水平直接相关。挫

折具有双重性质。在积极方面,给人以交易,锻炼人的意志;在

消极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甚至是意志消沉而不思进梦见蚂蚁窝 取。

挫折可以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既可以是理性行为,如改变策略、

降低要求、找借口以自我安慰等;也可能是非理性的。

*怎样面对挫折

3

生活中必然面对困难和挫折,怎样才能坚强呢?

①发泄:心中有痛苦,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发泄如学期末个人总结 找朋友倾诉、

唱歌、旅墓头回 游。

②信念、精神支柱:坚信自己的信念,回答自己:自己的生

存的精神支柱是什么。相信自己是好人,比别人强。

③责任:看到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被需要。

④坚强没有理由:看看自然界的事物,不管在怎样恶劣的困

境,都会顽强地生存,(例如小草,怎样践踏,就算是折曲,就

算是只有一片叶子,都会向世界露出笑脸。)生存本身就是人生

意义,生存就有希望。

4

⑤我是坚强的!:不报以负面情绪反应,不要想自己委屈,

要激活正面的积极的情绪。顺其自然。

⑥相信明天:相信会走出困境、明天会更好。相信时间会医

治好创伤。

⑦这是我的舞台:困难是一个良好的锤炼、磨砺和洗礼自己

的机会。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没有不可攀越的高峰要以乐观、樊于期

自信、坚韧、坦然的心态去竭力拼搏。

5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11:0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7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心理挫折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