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元宵节的传统美食及习俗

更新时间:2023-04-27 07:57:3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初始化错误)

2022元宵节的传统美食及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和春节一样,都是我国历

史悠久得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的

第一个月圆之日,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

理的元宵节的传统美食及习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宵节传统美食

1、汤圆和元宵

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元宵,都是为了求一

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制作汤圆和元宵的主要原料都

是糯米,其性平、味甘、补虚调血、健脾开胃、益气止泻,

有暖中、生津和润燥的功能。汤圆的内馅甜、咸、荤、素皆

有,而元宵则多为甜馅,一般是果料和干果为主。

2、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拌以糕饼煮食,

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对节庆也

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

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

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

吉祥的喜庆之物。

3、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

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纤维素、

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

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

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4、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圆”,一天

吃饺子,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

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

油茶也叫面茶。

5、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

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

锤的制法,《太平广记》《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

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最初的梦想范玮琪 6、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

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

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7、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

意。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

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

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

功效。

8、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梁米,

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

宵节食糕的记载。

9、个人自传书 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

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10、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糟羹用肉

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

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

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

圆等做成。

元宵节的习俗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病假请假条 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

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

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

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

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三大改造的内容 宵依馅论,分有馅

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

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

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

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

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

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

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

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

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

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

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幼儿教师简历 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

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

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

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

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

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

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150尺,金光璀璨,

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

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

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

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

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

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

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

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

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

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

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

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

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

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

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

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

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

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

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投资什么赚钱 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

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

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

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

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

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

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

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

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

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

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

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

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蒸鸡蛋糕 很难判

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

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

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

执红拂子,谓之狮爱你万年 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

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

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

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

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

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

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

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

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

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

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

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

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

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

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

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

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

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

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

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

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

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

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生蚝炒蛋 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

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

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节经典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 一日冬天去御花园

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

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

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

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

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

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

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

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

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

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

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

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男人的节日 。并约定在正月十

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

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

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

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

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

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

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

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

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

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

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

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

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

临门。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7:5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5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河南元宵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