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更新时间:2023-04-27 06:54:0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弹力素)

一、整体把握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

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

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

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

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日记作文300字 “鸡肋”为夜间口令

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

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说明“鸡肋”

一语的含意,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

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据此,曹操以“造言乱军”

的罪名诛杀杨修可谓堂堂正正,无可指责──此人实

在是罪有应得。就事论事,不过如此,真是简单得很。

但细究起来,这件事又很不简单,因为曹操早有杀杨

修之心,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的是找一个最堂皇的

理由把杨修除掉,以免旁人猜忌。他这种阴险的心理

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为了揭示这一过程,说明曹

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小说作者运用了插叙的写法,

追述此前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的事实。

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属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

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事,生

动地反映了曹操待人接物常以小慧售其奸,故意乱人

耳目,可每次都被杨修揭穿;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

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他如何能不“忌”不“恶”

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

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

《答教》三事,这表明杨修已深深地卷入宫廷斗争之

中,他竭力辅佐曹植争做曹操的接班人,反对曹丕继

位。这样一个危险人物,如果留下来必将成为他身后

的大患,因而“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这又表现了他

的深谋远虑。

这个插叙部分其实是课文的核心,很值得品味细读。

最后紧承杨修被杀说到次日出战蜀军。曹操此举无非

是为了说明杨修所谓“班师”纯系胡言,却不料战斗

失利,自己又“折却门牙两个”。至此,他“方忆杨

修之言”,并下令“厚葬”杨修,给自己下了台阶,

借机退兵。这个结尾颇有讽刺意味。

二、问题研究

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

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

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

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

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

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

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

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

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

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

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

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

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

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

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

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

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

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

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

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

(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

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电工年终总结 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

“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

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

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

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曲

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

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

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

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

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

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

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

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

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

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

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

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

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7月7日是什么星座的 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

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

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

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

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

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

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文章

的主旨。首先要熟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排

除语言上的障碍并记住内容的要点,然后指导学阴虱如何治疗 生复

述故事大意。基本要求是学生能用当代口语来叙述这

个故事,切忌文白夹杂,这样才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

读懂了橄榄菜 课文。

1.第一问和第二问是一个整体,每述一事毕都要接

着说曹操的心理反应邪恶爱漫画 ,不要把这两问分开来答。述事

不是讲梗概,要力求详尽。说心理反应,不能死背书

上的话,如“忌之”“心恶之”等,要作点具体分析

乃至加进自己的想像,以求活灵活现地画出曹操的心

态。

2.这个小题具有开放性,意在激活学生的思维,通

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

力。关键是在讨论前应有充分的准备:一要指导学生

深入细致地钻研课文,更好地理解小说作者的意图;

二要介绍一点背景常识,使学生粗知曹氏政权接班人

斗争的概况。

参见“课文研讨”

补充说明:讨论一般限制在课文范围内。在水平较高

的教学班也可以延伸到历史上的曹操其人,这样两相

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小说作者是站在封建正统的立场

上来描写曹操的,从而正确地评论杨修的死因。

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

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

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2.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

季代,帝自捉景象的近义词 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

何如?”匈奴使

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大巨穴 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此题也是一道开放题,意在使学生认识曹操的复杂性

格。

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

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

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

“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

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

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

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

)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1.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操决不会杀他的爱将

夏侯,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

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

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2.曹操追杀匈奴使,表现他复杂的性格和心态。对

于曹操的作法,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必然对

他们分析曹操的性格带来多样性。要鼓励学生各抒己

见。

三、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此题意在使学生熟悉文言的表达方式,能简洁明了地

将它转换成当代口语。不要搞“字字对译”,意思相

合即可。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

点,多次冒犯曹操如愿以偿的意思 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

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4.只要曹操提问,曹植就按照(《答教》的)条文来

回答。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6:5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4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