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更新时间:2023-04-27 06:32:12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铝方通尺寸)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系列讲座】:第一讲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论据,是集中体现和

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其原因如下。

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

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

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日文歌曲 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

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

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形容心情不好的词语 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

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

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

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人

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脆皮豆腐 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教师在

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

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

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

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思念故乡的名言名句 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

识”更像动词(即知识乃是一种“探究的活动”)而不是名词(即知识是绝对的、不变的“结

论”)。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

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

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必须拆除阻隔

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

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并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

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

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学校的课程

体系表现出下列一些特征: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作情绪不断加

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现在,人们已经把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

的种种弊端概括为“应试教育”。

我国1986年实施义务教育至今才十余年,尚缺乏构建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的经验积累,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从19967月开始,组织了六所高等师范院校的有关专家研讨并制订了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的调查方案,并于19975月在九个省、市对城、乡16000

名学生、2000多名校长和教师、部分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凸现出现行课程

方案所显示的种种问题: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

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

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

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

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

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

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我们必须看到,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

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

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

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

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邓小平在1985年就曾指出:“现

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九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l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

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

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

命运的千秋大业,因此,振兴教育,全民有责。我国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以

及行政管理工作者正是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胸怀全国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

关爱,脚踏实地地投身于这次课程改革中去的。

二、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1.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

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本次优秀个人事迹 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

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

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

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

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

健全人格、创新精菜地简笔画 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

有重要意义。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历年考研分数线 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

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

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加强学生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整体设

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强调

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

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

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

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幼儿枕头 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

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

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9月8号是什么星座 学生变得内向、

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

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关于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

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

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

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

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

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

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

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

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

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

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

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

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

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运行,对于

加速我国课程建设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6:32: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