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课-古诗《鹿柴》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27 04:51:1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7日发(作者:路牌标志图片)

古诗《鹿柴》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

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

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鹿柴》教案,

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鹿柴》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请学生当小老师,激起学生的热情:

1

1、教者面露难色,向学生请求帮助:同学们,昨晚老师新学

了一首古诗,可是遇到了不少难题,你们谁愿意当我的小老师,

帮我解决这些难题啊?

2、煽情语: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师啊,老师真高兴,这

节课我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啦。你们可要认真动脑筋,把你们懂

得的知识都教给我啊。

(教者与学生换位,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能调动起

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会更高。)

二、师生共同学习古诗:

(一)、引出诗题:

1、老师边板书边向学生请教:昨晚老师学的这首诗的名字是

鹿柴(只板书,不读出),可是,这两个字该怎么读呢?谁能帮

我注上音?(请一位小老师上台注音,其他同学给自己当小老师,

在课本上注音。)

2、请上台注音的同学介绍:你真能干,可是你是怎么知道

“柴”字在这里要读“zhi”的呢?

2

3、问其他同学: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个读音的呢?(查字典、

看课本里的注释、查课外参考书、问同学、在家自习时问爸爸妈

妈等)

(“怎么知道”其实就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介绍“怎

么知道”的途径,是为了不露声色地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

法。)

(二)、师生一起学习读通、读好诗句:

1、老师练读诗句:这首诗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可不知读得

好不好,你们给我当评委吧,评一评我能得多少分?

2、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呢?怎样才能读得好一些?请小老

师们先讨论讨论,然后给我提提意见好吗?

3、请部分小老师发表意见,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读。(范白菜面 围

尽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读通读透,让学生在不断改进朗读的过程

中自悟诗的意境)

3

(学生评老师、教老师,是他们最乐意做的事,他们会特别

认真的对待和研究,这样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被调动起来了。)

4、给评得好、教得认真的小老师奖红花。

5、老师做提高性朗读:在各位小老师的帮助下,我知道了该

怎样读好这首诗了,让我再读一遍,你们再给我打打分,看我有

没有进步好吗?

6、请小老师代表给老师奖红花。

(老师争取进步的表现,能给学生作个好榜样,这是对新课

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维度的落实。另外,在学

生付出劳动、表现良好时用奖红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让学生体

会到一种学习的成功感。给老人什么年丰 师奖红花,这是给学生输灌“师生

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大人也需要关爱和表扬”

等意识。)

(三)进行情境实验、自主探究,感受诗中意境。

4

1、教师依然做请教状:小老师们,我还想弄懂这首诗的意思,

谁能帮帮我,给我讲解讲解呢?同桌的小老酱油焖鸡 师先合作研究一下吧,

等会我再向你们请教。

(这首诗浅显易懂,加上上一环节的反复朗读感悟,中上的

学生已对诗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难度已大为降低,所以不必

安排小组讨论。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为了达到优差互补各种动物图片 的目

的,进一步减轻下层生的学习难度。)

2、请小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同学可补充、反驳,教师

适时做追问,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层:

1)、下文写到“深林”,为何第一行诗却又写是“空山”

呢?

2)、为何前面讲“不见人”,后面又讲“人语响”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为何会“不见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

选派两位学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让他们汇报是否能看

5

到对方;组织学生不断向中间靠拢,随着人群越来越密,再让派

出的两位同学汇报是否能看到对方,至到看不见对方为止。

(三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通过这种直观的实验,

可以让他们直接领会到“树林茂密挡住视线”这个道理。)

B、在学生议论纷纷时,老师小声说一句话,然后提问坐在后

排的学生:刚才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

C、要求全班安静后,老师再小声说同一句话,由后排的学生

重复老师说的话。

D、组织讨论:为什么老师说第一遍话时,你们都没听到,老

师说第二遍时,大家又都听到了呢?

E、经验回忆:深夜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白天听不到的声音?

考试的时候,你能听到哪些细小的声音?谁还有类似的经验,请

介绍给大家听听。

F、得出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听到极为细小的声音呢?诗

中写到在“不见人”的情况下却能听到“人语响”这极小的声音,

说明什么呢?

6

4)、对第三、四句诗句,你们又有什么理解呢?请参照上

两句的理解方法,给老师讲解讲解好吗?能否举一些例子来证明

这种现象?跟别人沟通一下,等会请小老师来做讲解。

(可利用课室里的电灯做实验证明这种现象:在门窗大开光

线充足的情况下打开日光灯,让学生观察是否能感觉到灯光的存

在;然后关门拉以窗帘,再让学生观察是否感觉到灯光。)

(诗中运用了反衬的写法,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若用说

教的方式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而进行相应的情境实验,同时把

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进课堂,化抽象为直观,这一学习难点就迎刃

而解了。)

(四)整体感悟诗的意境,学生自由演绎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老师做过渡引导:通过全体小老师的共同努力,让我学懂

了这首诗,非常感谢大家。要是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

讲出来,或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

环境,或能够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那该多好啊!你们能否再

帮帮我呀?

7

2、分任务:谁能帮我“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出来”?

谁能帮我“通过朗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这种‘寂静、幽暗’的

环境”(能背诵更棒)?谁能帮我“配上动作来读得更生动”?

请你认真准备,等会到讲台上展示,看谁更有创意,表现得更好。

3、学生上台展示,并评出“有创意奖”。(不定名额,有创

意的都奖。)

(学生自由设计演绎方式,或进行语言的再造和重组,或尝

试用语气、语调、语速等来表达感情,或尝试用身体语言帮助表

达情感,这些祖国英文 都是学生所乐于尝试的创新形式。同时这一创新任

务自由度大,学生可轻松地自由发挥。而教师的评价点不要一味

地落学朴素的反义词 生的演绎是否恰当上,要更多地肯定学生的创意,以培养

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和独特的个性。)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

明白的地方吗?

四、作业设计:

8

1、回家给你的.爸爸妈妈做小老师,给他们讲解今天学的这

首诗。

2、练习把这首诗背诵下来,并让爸爸妈妈给你计时,看你只

用了多长时间就能背诵了。

3、把这首诗抄写成书写作品,选出你最满意的一幅,贴到班

级展示栏里。

五、板书设计:

21、古诗三首

鹿柴

唐:王维

不见人深林

静暗

人语响返景

古诗《鹿柴》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字。

9

2、正确流利的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和主食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寂寞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诗人

王维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他多才多艺,诗话书乐

无不精通,诗画作品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安史之

乱以后,由于王维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坠入空门,作品的风格也

充满了空灵的色彩,后任因此称他为诗佛。

2、引出诗题

10

傍晚,王维来到鹿柴附近,在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一个人影,

只偶尔听得见山中回荡着人说话的声音,夕阳的余晖射入茂密幽

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绿的青苔上。这空山的沉寂,这深林的幽暗,

不禁勾起了诗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笔写下了《鹿柴》。(教

师范读古诗)

二、读古诗

1、由读古诗,读完后同桌合作识字。

2、反馈识字情况,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读古诗,注意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齐读古诗。

三、品读古诗

1、结合教学挂图、注释自江南春天的诗句 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讲古诗,相机指导朗读。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次句“但闻

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三、四句“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

11

3、尝试背诵古诗。

4、教师小结反衬法的美学价值。

四、结语

用声音来表现寂静,用光亮来表现幽暗,往往切点弦方程 比直接描写寂

静、直接描写幽暗效果更好,你们可以将这一手法运用到写话中。

12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4:5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2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鹿柴古诗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