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排序公式 而痴,孔子属于前者。因情而
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时,
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
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春秋战
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
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
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
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
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爱心的名言 怀疑,
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有一次,在一条汤汤而流的小河边他们又找不到渡口了。远处的水田
中有两人在耕作,子路便上前去打问。
其中的一个细高个子却不回答子路的询问,而是反问子路:
“那个执缰绳的人是谁?”
子路恭敬地回答:“是孔丘。”
“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可见孔子的知名度颇高。
子路答:“是。”
这个细高个儿冷冷地就来了一句:“既然是鲁国的那个孔丘,他应该
知道渡口在哪里嘛。”
没奈何,子路只好转过身去问另一位。这一位魁梧雄桀的大块头也反
问子路:“你是谁?”
子路仍然是恭敬地回答:“我是仲由。”
“你是孔丘的门徒吗?”
“是。”
现在又轮到大块头来教训子路了:“天下混乱,举世皆然。谁能改变
这种局面?我看你身体强壮,是个好庄稼汉。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
之士东奔西走,鼓唇摇舌,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避世之士,躬耕垄亩的
好!”
所谓“避人”就是择人,就是避开那些昏庸无道的诸侯,而去寻找志
同道合的有为之君,一同来重整乾坤。孔子一心要的是救世,而不是个
人富贵,所以他恓恓惶惶的马车在纵横阡陌间奔走扬尘,就是要避开身
后的昏君而去寻找前面的明君。“避世”是在“避人”的基础上再跨一
步,彻底冷了心,闭了眼,认定天下不可能有什么诸侯还能与他一起改
变这世界,从而彻底不抱希望,回到田园中去,回到自己的内心中去,
告别都市、政治与熙熙攘攘的外部世界。
子路被这两人教训得一愣一愣的,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孔子汇报。
孔子听完,不尽的迷惘,谁说这两位隐士说得不对呢?这不也是孔子自
己内心中常有的感触吗?但他历尽艰辛﹐学而不厌,“十年磨一剑,霜
刃未曾试”,难道就此卷而怀之吗?他有教无类,诲人不倦,门徒三千,
贤者七十二,就是为了培养一批隐士,或者懂文化的农夫吗?于是他感
慨万端:“他们说天下无道,但不正因为天下混乱无道,才需要我们去
承担责任吗?假如天下有道,还需要我们吗?”
《论语》中的这一段,很传神,两千多年了,那条汤汤小河边发生的
这场争论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似的。我尤其为孔子感动。他恓惶而寂寞,
迷惘而执拗。“志于道”的人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顺应潮流,从而成了
新贵,或成为新贵的红人,其中甚至有他的门徒,比如那个顶善于察言
观色的弟子冉求;又有不少人冷了心,折断宝剑为锄犁,平戎策换得种
树书,如长沮、桀溺,其中也有他的弟子,如樊迟。望望眼前,路漫漫
其修远兮;看看身后,追随者渐渐寥落。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
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
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吾未见刚者”“吾
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未闻好学者”。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
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
如好红十字会手抄报 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
“三军可夺帅也,匹跳远技巧 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
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
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
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
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
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
那里一意孤行!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
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对孔子而言,绝不能因为政治
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
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
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
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宁
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
也”(他的聪明别人能比得上,小明1看看地址一 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
“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
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
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门见山,对孔子给予很高的赞誉,认为孔子因用情极深而至“痴”
的程度。
B.在子路问津时,细高个子和大块头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冷嘲热讽,
一个好言相劝。
C.孔子听完子路汇报的隐士的话,也跟隐士们一样认为世事无望,对未
来心灰意冷。
D.作者对孔子的感情既有尊敬,也有同情,但作者认为孔子虽痴情却
并不聪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当时的时代比作一驾马车,孔子就是驭手,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孔子对那个时代的巨大影响。
B.《论语》中的隐士与孔子的政治追求并不相同,隐士倡导无力改变社
会时就应回归田园,孔子却始终以济世为己任。
C.文中引用了孔子的大量原话,它们都能明确地表现出孔子坚定的志向
和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时代的志向与决心。
D.本文语言典雅厚重,综合运用了借事抒情,夹叙夹议,直抒胸臆等
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兼具了历史的厚重与散文的灵动。
8.河边问渡时的两位隐士和楚地的狂生同样都是在劝孔子,但是详略处
理上并不相同,作者为何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评价鲍幼儿园安全工作总结 鹏山的散文“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
充满逻辑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
6.A B项,“态度截然相反”错误,二者的态度是相同的。C项,
“跟隐士们一样认为世事无望,对未来心灰意冷”错,孔子依然心存热
望。D项“但并不聪明”于文无据。
7.C 并非所有引用的话都能表现孔子的志向和决心。
8.①详细叙述河边问渡这件事,便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处境
和他坚定的信念,为抒发作者对孔子的同情与尊敬之情做铺垫。②略写
楚地狂生的劝说,是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对孔子“一意孤行”的又一次
诠释,对其“正道直行,永标准工资 不回头”志向的衬托。(每点2分)
9.①文章以真实的历史为议论和抒情的依据:如孔子生活在杀人盈城、
杀人盈野的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理想与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在
这个时代中,有很多对现实失望归隐田园的隐士,也有像孔子这样矢志
救世的志士仁人。②文章能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每个人的选择,深入体
察人物内心的情感:隐士选择避世有其充足的理由,孔子艰难救世作者
也深深赞美;孔子面对隐士的劝说也会迷惘,楚地狂生警告孔子作者并
不加以批驳,给予人性充分的理解。③文章逻辑清晰,充满思想:在行
文上,作者对孔子的态度由同情而尊敬,由尊敬而赞颂,渐次深人;孔
子驾车,更驾驭时代;孔子问津,不仅是问路,更是在问人生的方向,
思想深邃,引人深思。(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2:1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0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