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大全
【篇一】经典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话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为找个德才兼备的太傅,把太子
玄烨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尽快培养成才,在文华殿摆下了
御宴。席间,顺治皇帝向群臣说道:“朕有一事不明,请众
爱卿给朕淮海战役时间 释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人言耳大有
福,朕是君,尔等是臣,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众爱卿的耳
朵却大呢?”
文武官员一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一个不好回
答的问题。众人面面相觑,个个噤若寒蝉,文华殿的空气好
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声答道:“万岁是龙,所以
耳朵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顺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问题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
翰林庶吉士郑天经。顺治皇帝顿时来了兴趣:朝中的三公九
卿都不敢回答,而一个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却敢直面龙颜,看
来此人是够有胆识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实学如何,便问道:
“爱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还是书籍上记载的呢?”
“臣在万岁面前岂敢杜撰!这是写在(《百藏经》第十
三篇上的文字。”
此书是佛学巨著,顺治皇帝即命太监从藏书楼把书找
来,竟是几十捆竹简,足有几百斤重。郑天经向前翻开竹简,
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顺治皇帝龙颜大悦,觉得太傅人选非
他莫属,便下了一道口谕,破格任郑天经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变成了二品官,若是别人岂不要高兴得一
蹦三尺高?可是郑天经竟还“得寸进尺”,启奏道:“若让微
臣教太子,必须立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皇帝竟也连连答应,让郑天经与太子玄烨约法三章,成
了师生。
年幼的玄烨,很贪玩,不好好读书,但郑天经丝毫不为
皇权所惧,该怎么罚还是怎么罚。
有一天,郑天经让玄烨背书,玄烨非但背不出来,还嬉
皮笑脸的,郑天经勃然大怒,便紧紧拽住玄烨,两人同跪在
太阳下。六月骄阳似火,玄烨热得汗流浃背,皇后见了,心
疼地一把抱住玄烨,大骂郑天经不通人性。她还气急败坏地
吵吵嚷嚷:“我的儿子读不读书,将来都要做皇帝,何必要
受这般窝囊气!”
郑天经听了,气得一时竟忘记了臣子的身份,对皇后义
正辞严道:“臣身负教诲国之储君大任,只牢牢记住了一条
理——树不剪不成材,玉小腹右侧下方隐隐作痛 不琢不成器。儿童不读书,定然变
蠢猪!这书让臣教臣就教,不让教,臣就回乡下躬耕陇亩去!”
说着脱下了官服,扔掉了顶戴花翎,扬长而去。
郑天经回到住处打点行装,还没有离开宫,便有一太监
飞奔而来,传下皇帝口谕,宣他到东宫去。郑天经昂然来到
东宫,见玄烨正跪在顺治皇帝的脚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
也跪倒在地,为太子求情。顺治皇帝亲自搀扶起郑天经,给
他赐了座,又喝令玄烨道:“小奴才,快给你的恩师跪下!”
旁边的几个大臣都劝谏道:“不可不可,哪有储君给臣
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亲师,世间五,谁人不拜?谁人不跪?难道玄
烨这个当学生的就不能给恩师下跪?”
玄烨规规矩矩地跪在了郑天经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烨再也不敢在太傅郑天经跟前放肆,
且虚心求教,而郑天经从太子的进步中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
既聪明又顽皮的学生,师生相处甚欢,太子玄烨不觉也成了
博学之士。
在康熙皇帝继位的前一年,郑天经由于身体欠佳,便乞
准退隐,回到了故乡苏州。
岁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时的康熙已经捉鳌拜,
灭三藩,成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儿童画作品 康熙在下江南时,路经苏州,又想起了当年苦心把自己
培养成才的郑天经老师,便想前去探访他。郑天经听说康熙
要驾临忐忑不安起来。他耄耋之年,胆子越变越小了。想起
当年执教太子时的过分严厉,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长期隐
居山林,也不知道当年的太子,现在的康熙性情变得如何。
如若追究起来,郑家可有灭门之灾啊!郑天经不由陷入苦苦
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銮驾到了郑府,只见郑府已经孝幔高挂,
丧联贴起,郑府里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声痛哭——原来恩
师郑天经已于昨晚与世长辞了。康熙闻讯放声大恸,三步两
步抢到灵柩跟前,手扶灵柩,边哭边诉;“学生来迟了一步,
竟无缘见到先生一面!”内心悲痛的他,让人打开棺盖,以
瞻恩师遗容,悲恸处不由吟起念师祭文。
当康熙念到“感念师恩,感念师情,眼泣泪血,心如刀
绞”时,棺材内平躺着的郑天经,突然坐了起来,拉住康熙
的手泣不成声。原来这是郑天经使的诈死之计。心想皇帝见
他已经死了,也就不会再株连他的家族了。结果事情却完全
出乎他的意料!随行的文武大臣,看到这种师生情深的感人
场面,也不由动容。宫廷画师姜嘉瑜,感动于康熙与郑天经
来之不易的师生情谊,画下了金殿选师、东宫跪师、郑府哭
师三幅画,让此情此景在画中得到了永恒。后来,康熙将这
三幅画带到了京城,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里,留作永久关于劳动的感悟 的纪念。
【篇二】经典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当时的河南洛陽,民
心不古,世风日下。
这一天,洛陽街头忽然出现了一个老太婆,看上去挺普
通的,可是却拿着一面银光闪闪的镜子,高声叫卖。有人上
前问她:“老人家,你这镜子多少钱愿意卖?”老太婆微笑着
说:“一千两纹银,多一两不要,少一两不卖。”一个少年一
听,有些奇怪,说:“小小一面镜子,就算是黄金做的,只
怕也值不了一千两银子,你这镜子究竟有什么特别,怎么这
么贵?”老太婆说:“我这镜子,一可以照你以往的所作所为,
二可以照你心地善恶。绝对不错丝毫,有这样的好处,难道
还不值一千两银子吗?”那少年一听,摇头道:“老人家,您
别开玩笑了,这世上哪有这种宝贝。”老太婆仍然微笑着说:
“你不信可以试一下,但是照一次要给我三文钱。”少年低
头想了想,便掏出三文钱递给老太婆。老太婆接过钱,便取
出镜子拿在手里,对少年说:“照的时纸尿片怎么用 候一定要心无杂念,
不然可什么都照不出来。”
少年依言对着镜子照了大约一盏茶工夫,果然镜子中照
出了自己以往的所作所为,没有丝毫差错。照到最后才知道
自己堕入了畜生道中,来生投胎成了一条狗。少年看得心惊
胆战,满头大汗淋漓。可是旁人看去镜子中却空空如也,什
么也没有。老太婆收了镜子,对少年说:“我没有骗你吧?绝
对没有丝毫差错。这三文钱不冤吧?”少年脸色苍白,仿佛
大病一场,围住他的人都纷纷问他看到了什么,少年也不好
回答,只一个劲地说:“三文钱,值!你们也照一下吧,肯定
值!”之后便急匆匆走了。旁人一看,好奇心大起,于是纷
纷排起长队,花三文钱照一下那面镜子,结果惊动了全城的
人,那天照了镜子的就有三千多人。大部分人照完之后就像
那个少年一样,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眼中满是惊讶和恐惧,
只有极少一部分人面带喜色。
眼看天色不早,老太婆收起镜子,说:”这么好的宝贝,
只卖一千两,竟然都没有人买,可见此地无识货之人。天色
不早了,我要走了。”说完,老太婆将镜子装起来,站起身
来,弹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就在抬头的瞬间,老太婆却在不
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形象。恶人眼中的老太婆是凶神恶煞,
平常人眼里的老太婆则带着怒气,而心地善良的人眼中的老
太婆,却是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观世音菩萨前来点化他们,于是
把他们看到的菩萨的三种不同的法像叙述综合了一下,最后
商定三副面目:一副是慈眉善目的,一副是大怒状的,一副
是微微含怒的。然后他们集资在原地修了一座庵堂,塑了那
三副法像供奉起来。
【篇三】经典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连向北延绵十余
里,远远看去,形似”山”字,气势雄伟,林木茂盛,草场
广阔,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传说当年杨二朗担山撵太阳,最后一个瘸腿的太阳因奔
跑不动,躲在这山下,由此被称作”避阳山”。山上盛产一
种叫”紫柴胡”的中草药,每年夏秋之际,各地药农中有人
叫它”紫阳山”,顺口又好记,久而久之,紫阳山就这么被
叫开了。
这紫阳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至今。
淮河两岸农家有大清早拾粪的习惯。这年初冬的一天清
早,天刚蒙蒙亮,紫阳山下小朱庄的朱老汉背着粪箕、挟着
粪铲和往常一样庄前庄后的拾粪。忽然,看见紫阳山半山腰
不断闪着金光,远远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赶驴推磨。朱老汉
纳闷,这一大清早谁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闪光处
走去。走了好大一会,才近得跟前。癸卯五行属什么 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的
年轻女子赶着一头晕身闪为光的大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黄
豆。朱老汉在一旁看得眼发花,那女子见朱老汉盯着磨盘傻
看,没有吱声,只是朝老汉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顺手
舀了一瓢黄豆给朱老汉。朱老汉忙撩起长袍接着,顺手将长
袍一角掖在腰带上。那女子继续埋头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汉。
朱老汉谢了一身,转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刚才见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说,谁也不相
信,认为他是编故事逗大家。朱老汉急了,生气地说:”不
信,你们看我兜里的黄豆。”朱老汉拽下掖在腰带上的长袍
一看,里面还剩有几粒,因为朱老汉一开始就没把黄豆当一
回事,一路走来基本上掉光了。儿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
一看黄豆金光闪闪,惊叫起来:”妈呀,是金豆子!”这一
叫,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看,齐说:”是金豆子。”于是都弯
下身在地上找豆子来,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烂豆子。儿子
问老汉:”那仙女给你多少豆子?”朱老汉说:”给了一
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儿媳同时叫了
起来:”快回去找。”
朱老汉全家一齐出动,睁大眼睛弯着腰顺着朱老汉回家
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汉一家发什么神经病,
一问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着找。可是这么多人从村口
一直找到山上也没找着一粒金豆子,也没看见仙女拉金马磨
金豆子。大家都怀疑朱老汉讲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汉确实
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汉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汉遇着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
十乡八镇。从那时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阳山上跑,
但谁也没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镇有个姓范的老财主,贪得无厌,听到
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
昼夜看守山间,不准任何人上山,连放牧的牧童也不准上山,
还常常亲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当这范老财亲自守山,半夜里,忽然乌云翻滚,
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圆睁睁注
视着周围,忽然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半山腰现出一个一丈见
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闪闪,一个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
一匹高大的金马拉磨,磨着金豆子。范老财顿时来了精神,
不顾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冲进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马。这
时一声巨响,山动地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堵住洞
口。从此,人们再也没见到范老财。
【篇四】经典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二十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那工
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就是现在徐水县城西二十里
的遂城村。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一道古长城。
遂城城小,兵力不足,守城军只有三千人。辽兵来得很
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一连几天数次攻城,一
次比一次攻得猛烈。可是遂城的守军和老百姓好象与平常一
样没有任何不安。六郎感到奇怪,他问老百姓:“辽兵这么
攻城,你们不害怕吗?”老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
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六郎一听老百姓对自己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
重大。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刀枪剑戟,
动员他们配合军队一起上阵护城。军队和老百姓个个摩拳擦
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十月,天气突然变冷。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
急中生智,忙令军民汲水灌城。晚上,往城墙上浇一遍水,
马上就结成一层冰,浇了一夜水,结了一夜冰。到第二天早
晨,嗬,那高大的城墙白闪闪亮晶晶成了一道冰的长城,又
坚又滑,不可攀登。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一蹬一出溜,
一扒一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一出溜又摔下去了。
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木雷石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
其数。辽兵数日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杨六郎趁机,将
城门大开,亲率大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而逃。
这一仗,生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大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
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
契丹犯边,一路烧杀抢掠,人民深受其苦。六郎杨延昭先后
率兵打退辽兵一百多次进攻,使边关一度安宁,因而深受人
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皇帝派专使陪同六
郎的长子杨文广(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儿子叫宗保,宗保的儿
子叫文广)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郑州人民顷城出
动,跪围着灵车失声恸哭,要求将六郎葬在鄚州,以其在天
之灵,警戒边防。杨文广和皇帝的专使感到众情难却,便让
马童驰报佘太君裁定。佘君提出另做一口棺椁,把六郎的衣
冠和宝刀放在里边,于鄚州北城修六郎冢,以慰当地人民。
从此,鄚州建起了六郎冢,成为人民祭奠民族英雄的纪念地。
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百姓逢节敬拜。
经典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大全.doc
本文发布于:2023-04-27 02:09: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50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