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更新时间:2023-04-26 22:55: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6日发(作者:清新简约)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摘要:学习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而教学方法的直接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而 接受教学

和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当今的教学中, 我们应视具体情

况,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一、接受学习

我们首先来讨论接受学习的问题。接受学习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主要讨论

以下几点:

接受学习的概念

接受学习是接受学习是指学生在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组成的封闭环境下,被动 地接

受教师输出的知识及书本传递的知识。 在接受学习中,所学东西的全部内容 都是以

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 受,即只需

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例如一组无意义音节、一组配对联想、一首 诗、一条定理将

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贮存于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以便在将来 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运

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接受学习方式下,教师讲,蓝色代表什么寓意 学生听, 学生的主导地位容易被教

师侵犯,容易形成惰性,无创新意识和能力。接受学习 可能是有意义的,从而成为有

意义的接受学习;也可能是机械的,从而成为机械 的接受学习。接受学习在历史上和

当前都被广泛使用着,但把它作为与发现学习 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

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代表,是当代 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

接受学习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它的历史与教学的历史一样长。而且从 总体

上说,从学校产生到现在,接受学习几乎一直占主导地位。 但是20世纪以来, 尤其美

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学习以来,接受学习受到了挑战。

(二接受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接受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快,且容易形成职业性皮肤病 体系。人类通过长期的实践与认 识活

动,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的发现、形成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 如果让

学生自己通过发现学习触手辱美女 来掌握大量的知识,那是不可能的。而采用接受学

马静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黑龙将教育学院学报 200411月第23卷第6

习的方式,学生就可

-1 -

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人们经过漫长岁月发现和 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

人类的知识是以符合逻辑的、体系化的方式存在的,反 映人类知识的教材的编排也遵

循了系统化的原则,学生在接受教材中知识的同时 也会掌握知识所包含的逻辑结构,

因此通过接受学习获取的知识容易达到系统化。

第二,进行接受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社 会生

活变化日益加剧、人类知识激剧增长且陈旧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人必须终 身不断地

学习,终身不断地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要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必须具 有从书本中获

取知识即接受知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接受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主要地是通过接

受活动形成的。

第三,接受学习对教育设备、设施的要求相对来说较低,因而经济易行。接 受学

习是从书本中获取间接经验、现成的知识,不重复知识的发现、创造过程, 因而在多

数情况下无需太多的设备和设施。

接受学习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 的具

体经验,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第二,对于在认知发展上已达到形成阶段的学生来说,当他们刚刚开始学习 一个

新的学科或一个新的领域时,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 自己的具

体经验为依据,因此,仅靠接受学习是不够的。

第三,接受外销员 学习虽然具有使学生高效地、系统地掌握现成知识的功能,但是 在培

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造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方面的作用明显不 如发现学

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知识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其 局限性。

二、发现学习

与长篇散文 接受学习一样,发现学习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几 个问题:

发现学习的概念

现代发现学习的倡导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 的主

要手段”因此,对于教学而言,作为结果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 得知识的

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是否通过自己的探索。于是,

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岀版社,2007.8

他大力倡导发现学习,以达到不仅向学生传授学科结构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探 究问

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

-2 -

发现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 思维

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发现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自己从各 种特殊事

例归纳出结论,并用之来解决新问题。发现学习最本质的特征是强调探 究过程而不是

现成的知识。在发现学习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住现成 的知识,而是参与

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也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 识,而是为学生发现知

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

发现学习的优点与局限

发现学习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有诸多优点:第一,发现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 培养

学生的直觉思维;第二,发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生对知识和 学习过程

本身存在兴起;第三, 发现法有利于学会cpi什么意思 发现的技巧;第四,发现有利

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发现学习又具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发现学习来掌握知识,效率较低,有时花很长的一段时间,也不 能发

现要发现的内容;第二,发现学习的适用范围有限,主要适用于理科教学, 对于文科

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发现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发现需要、发现 经验,并树立

有效的假设,若不具备这些条件,发现就会变成一种盲目的碰运气 式的发现,变成一

种形式主义;第四,就是极力提倡发现学习的布鲁纳本人也承 认,一个人不可能只凭

发现去学习,正像一个发明家不是一天到晚都有发明创造 一样。

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现实的教学中,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作为一对范畴,人们在评说这两种教 学方

式时,往往是一种单向度的思维方式,要么说是接受学习,要么说是发现学 习。事实

上,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只是一种理论的抽象,在教学实践中,它们之 间是有机联系

的统一整体。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接受学习是指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也正因为接受这两者各自具有的优先和局限性,我们就不能一味否定接受学

马静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黑龙将教育学院学报 200411月第23卷第6

刘世瑞、胡蓉晖,从人的发展角度对接受学习与海栋创意机构 发现学习的思考,《教学研究》第 27卷,第1

习,也不能一味倡导发现学习,早在1992年月子鲫鱼汤 ,史蒂文森等人的国际比较研究证实,

接受学习为主的亚洲学生与以发现学习为主的美国学生相比较,在对学校的焦 虑感方

-3 -

面,前者明显低于后者;而自我孤独感方面,后者明显强于前者。 这更加

证明了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那么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接受学习与发现 学习

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一方面,发现学习需要以接 受学习为

基础。没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的发现学习,其效率必然是很低 的,因为在这

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机械地进行“试误”式的发现。 有效的发现学习赖

以发生的知识基础从何而来 可以来自接受学习,也可以来自发 现学习,但最主要的

是来自接受学习。因为通过接受学习来积累知识基础的效率 比通过发现学习要高得

多,如果大量的知识都靠发现学习来积累的话,那么不知 到何时才能积累起雄厚的知

识基础以进行高水平的发现学习。另一方面,发现学 习也是促进接受学习的一个重要

条件。接受学习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 体经验作支柱,而发现学习是获得具

体经验的途径之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 它是接受学习的基础。在发现学习中要运

用过去所获得的知识包括接受学习中获 得的知识,通过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这些知识

得到巩固或者获得新理解。

因此我们在否定“教师简单给予,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不 应完

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当某种知识完全由教师口授 时,它是

接受教学;当某种知识由学生自己思考,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历程中得 来时,它虽然

也是接受知识,但它已经成为一种不同于接受学习的发现学习。教 师要树立“以活动

促发展”的观念。发现是为了更好的接受,二者并不矛盾。 “为

思维而教”与知识学习完全可以并肩同行。“为思维而教”要经过“知识学习”,

过来,“为思维而教”的知识学习是一种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 过程中

获得对知识的理解。重新关注“发现学习”,将其与“接受学习”整合起 来,不但符

合教学的根本目的,而且具有现实的合理性。

首先,从总体说,学校教学应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让学生吸收 人类

的文化,大量地掌握人类通过漫长的实践积累起来的知识,是学校教学最重 要的任

务。掌握现成知识的最有效的办法乃是接受学习,而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 他们重新发

现,即重复知识的发现、产生过程。当然,发现学习也是不可缺少的,

的意义及其价值 J] •教学与管理,2007.3

侯艳•再谈接受学习

因为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掌握科学发现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 能,

而这些都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在有些情况下,发现学习还是学生赖 以理解抽

-4 -

象的、概括性知识的必经途径。

其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 地有所

变化。可以这样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从接受走向发现的过程。

再次,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 学习

阶段而相应地有所变化。相对而言,在数理学科中应比其他学科中更多地使 用发现学

习。就一门学科的不同学习阶段而言,在初学一门学科特别是难度较大 的学科时,一

般总是先采用接受学习,尤其是对那些核心性的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最后,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不管在哪一种情况下,教师都必须根据具体的条 件决

定采用哪一种方式。并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绝对好,也没有哪一种学习方式 绝对差,

只能说这种学习方式适合这一种场合,而不适合那一种场合。

总之,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域限,在其特定的域限 内都

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学习性质、思维方式、使用对象 等多方面

的不同性,同时还存在着共同性、相互包含性和相互依存性。在过程感 受和体验上,

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上,发现学习优于接 受学习;在创新能

力培养上,发现学习优于接受学习。而在对知识结构的理解上, 接受学习优于发现学

习;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上,接受学习优于发现学习。无 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

习都是有条件的,两种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交互使用 更能体现方法论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 布鲁纳•教育过程[A]

•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

(2) 莫雷《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3) 马静波.《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黑龙将教育学院学报.200411月第23卷第6

(4) 刘世瑞、胡蓉晖.《从

人的发展角度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思考》 .《教学研究》第27

卷第1

(5) 张朗昌.《论开放教育中的接受学习与发现

学习》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 12卷第三期

-5 -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22:5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987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现学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