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气旋和反气旋
高中地理知识:气旋和反气旋
高中地理知识: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是同一高度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占有三度空间的大
尺度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的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
南半球其旋转方向为顺时针。从气压场的角度看,气旋又是
低气压,因而又称为“低压”。反之,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
高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叫反气旋。
气旋、反气旋的强度一般用其中心气压值来表示。气旋中
心气压越低,气旋越强,反之越弱;反气旋中心气压越高,
反气旋越强。
地面气旋的中心气压值一般在970~1010hPa之间。地面
反气旋气压一般在1020~1030hPa之间。就平均情况而言,
温带气旋与反气旋的强度随季节有所变化,一般冬季比夏季
强。海上温带气旋比陆地强,反气旋则陆地比海上强,这与
海陆的热力作用不同有关。
1.气旋、反气旋的分类
(1)气旋
根据气旋形成和活动的主要地理区域,可分为温带气旋和
热带气旋两大类;按其热力结构可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
旋。气旋中有锋面的气旋叫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的温压两台电脑如何共享 场是
不对称的,移动性大,而且是带来云和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是本节讨论的重点所在。无锋面气旋又可分为两类①热带气
第 2 页
第 3 页
北美大陆北部及沿海的气旋分别向这两个频率中心移动。比
较图中1月与7月的情况可以看到冬季气旋发生频率古代称谓 明显高
于夏季,同时东亚气旋路径夏季比冬季偏北。
(2)气旋的源地分布基本上与纬圈平行,呈东西向,在洋
面上,特别在太平洋上,纬圈向的气旋源地尤其明显。
(3)巨大山地的背风坡一侧及其以东地区。北美的落基山、
阿巴拉契亚山,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亚洲青藏高原的
东面,都是气旋主要的发生地。
(4)海湾以及内陆湖泊,在冬季温度较高,很容易有气旋
生成。地中海中的意大利半岛的两侧,黑海、里海、北美的
五大湖区等都是著名的气旋源地。
对东亚气旋发生情况的统计表明,无论冬夏东亚气旋在
30°~35°N和45°~50°N两个地带中生成
的频数最高,而这两个地带中前者与长江淮河流域的纬度相
当,称南方气旋。后者则相当于我国的北部边疆,称为北方
气旋。夏半年北方气旋发生的频数比冬半年多;而南方气旋
则是冬半年发生的频数大于夏半年;冬半年这两个地带中气
旋发生的百分比接近,而夏半年北方气旋发生的百分比明显
比南方气旋大得多。这种南北、冬夏气旋发生频数的不同与
行星锋区由冬季到夏季,从南到北的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另外,在太行山背风侧的华北平原,日本海和巴尔喀什湖
第 4 页
附近是气旋发生频数较多的地区。而 110°E以西、
40°N以南,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大部分地区并无气旋
发生。这是因为当对流层中下层西风经过青藏高原时,分为
两支,北支在40°N以北甘肃一带形成高压或贝加尔湖
高压脊。南支西风经高原南侧形成孟加拉湾低槽,槽前西南
气流向北侵袭我国。两支气流在110°E以东汇合,四川
盆地成为高原东侧的“死水区”,故这一带没有地面气旋生
成。但在南支气流的北侧,我国的西南地区,低层常形成一
个个低涡,即西南涡,西南涡东移到110°E以东时,成
为诱导地面气旋生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流层低层、高原北
边缘有时接连出现由西往东偏南方向移动的闭合小高压,其
直径约为几百到一千公里。通常把这种高压称为兰州高压。
这些高压是形成江淮切变线的天气系统之一。江淮切变线经
常伴有地面静止锋,在条件合适时亦可能有地面气旋波生
成。
3.温带气旋的经典模型
es(1919)提出并经他和Solberg(1921,1926)
稍加修改过的气旋基本模式:其突出特点是温带气旋形成于
一条锋面上,在这里相邻两气团之间绝大部分温度对比集中
形成一条狭窄的过渡层,按天气图尺度来看,实际上相当于
一条温度或密度的不连续线。
气旋模式中,气旋表现为波状,“暖区”介于暖锋和冷锋
第 5 页
之间,根据云和降水的观测,Bjerknes和Solberg发现,暖
锋云系与倾斜的锋面有密切的关系,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如图
4.16中的垂直剖面图。在暖锋上面,暖湿空气沿着倾斜的锋
面爬升,并形成大片云层。在冷锋上空,高层冷空气运动比
低层锋面移动快,从剖面图上看,空气有沿锋面向下运动的
分量,结果锋面过境后不久,天空转晴。但地面冷锋处或地
面冷锋前不远处,由于锋面对低层湿空气的抬升,而形成一
条狭窄的降水带。
仅仅描述了温带气旋在其发展中期某个时刻的结构,实际
大气中气旋的发生发展要有一个从生成到消亡的生命史过
程,挪威学派的经典概念模式认为在气旋发生阶段,可以把
它看成是具有气旋性切变的准静止锋上的一个小扰动。
初始小扰动一旦发生,暖空气稍稍上升到冷空气上面,波
峰附近的气压就开始下降。在初始扰动发生以后,气压分布
有利于在波峰附近形成一个气旋环流。这种环流的一个重要
特点,是在波峰后面有一个从冷空气吹向暖空气的分量,而
在波峰前面有一个从暖空气吹向冷空气的分量。冷锋向前行
进和暖锋向东撤退,使整个锋面波大致沿着摩擦层以上的暖
区气流方向前进。随着初始扰动的振幅逐渐增大,同时气旋
中心的气压不断降低,周围的环流增强。而且可以看到冷锋
一般比暖锋移动得更快。最后冷锋追上暖锋,暖空气完全从
地面抬升到高空。这种过程称为“锢囚”,所形成的锋称为
第 6 页
锢囚锋。在锢囚锋的两边,冷气团性质可以有所不同。气旋
发展到下一个阶段时(如图4.17e),冷锋追上暖锋的地方(即
锢囚锋)离气旋中心越来越远,锢囚的范围扩大,气旋的范
围也变大,并转变成对流层下部的一个大冷涡,但暖空气仍
然在其上空。最后气旋大体上成为一个正压涡旋,这时它丧
失了锋的特性,并且由于摩擦作用,气旋逐渐消散,整个过
程完结。
这个概念模型的一个基本特点,在于它说明在气旋发生发
展过程中能量的转换问题。在锢囚过程期间,最初血压低什么原因 范围很大
的暖空气区域逐渐减小范围,并被入侵的冷空气所替代。在
气旋中心附近,整个大气的中心是降低了,所以位能减小,
但同时气旋系统的动能却增加了。 es和Solberg
认为这种能量转换作用适合于气旋发生的过程。他们说,只
有存在一定的气团温度对比(锋面)的条件下,气旋的动能才
能增加,在气旋变成完全锢囚的最后阶段,气旋不再发展,
这被认为是由于气旋中心附近气团温度对比已经减弱,没有
了有效位能的缘故。在这个阶段所有的暖空气都已经被抬升
上去了,冷空气下沉并在低奋斗人生 层扩展到气旋所占的整个区域。
由于我们不能把气旋完全作为一个动力学和热力学的闭合
系统,所以气旋发展中的能量过程实际要复杂得多。
4.锋面气旋天气
锋面气旋的天气可以看成是以气旋的空气运动特征为背
第 7 页
景的气团天气与锋面天气的综合。
锋面气旋在对流层的中下层主要是辐合上升气流占优势,
因此对应着云雨天气。但由于上升气流的强度和锋面结构的
不同,以及组成气旋的冷、暖空气随季节和地区的差异,锋
面气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很大的差异。要给出锋面气旋
在各种情况下的具体天气特征,确实是很难做到的。流型基
本相同的天气系统可以有差异很大的天气分布。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通过概念模型把云、降水分布与
各种环流系统联系起来,为预报提供一个大致轮廓,在此基
础上再结合具体因素,如考虑地形的影响、下垫面的特征、
季节的变化、气团的稳定性、水汽的多寡等等,加以修正。
(1)初生阶段
在锋面气旋的初生阶段,一般强度较弱,上升运动不强,
云和降水等坏天气区域不大。在暖锋前会形成云雨和连续性
降水,能见度恶劣。云层厚的地方在气旋波顶附近。当大气
层结不稳定时,暖锋上还可以出现阵性降水。在冷锋后,云
和降水带通常比暖锋前要窄一些。
(2)发展阶段
在锋面气旋发展阶段,气旋区域内的风速普遍增大,气旋
前部有暖锋天气特征,云系向前伸展很远,靠近气旋中心处
云区最宽;离中心越远,云区越窄。气旋后部具有冷锋后冷
气团的天气特征。但夏季冷气团中常有对流云发生。靠近气
第 8 页
旋中心的一段冷锋移动较快,锋前及地面锋线附近为对流云
及阵性降水。远离气旋中心的一段冷锋一般处于高空槽后,
移动缓慢,锋后云雨区较宽。在气旋的暖区部分,其天气特
点主要取决于暖区气团的性质:如果是热带大陆气团控制,
由于空气干燥,一般无降水,至多只有一些薄的云层;如果
是热带海洋气团控制,水汽充沛,则在层结稳定时出现层云
或雾,层结不稳定时易有对流性天气发展。在发展强的气抑郁的药有哪些 旋
中,暖区可出现偏南大风,冷锋后的冷区则可能出现西北大
风,在干燥季节,伴随大风会出现风沙,能见度变坏。
(3)锢囚阶段
当锋面气旋发展到锢囚阶段时,地面风速很大,辐合上升
气流加强,在水汽充沛时,云和降水范围扩大,降水强度加
剧,而云系比较对称地分布在锢囚锋两侧。
(4)衰亡阶段
当气旋进入衰亡阶段后,云和降水开始减弱,云底抬高。
以后随着气旋趋于减弱消失,云和降水也随着逐渐消失。
以上讨论的仅是气旋天气的大尺度特征。60年代以来,
随着雷达、卫星观测的增多,人们发现气旋的天气远不是那
么简单,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云和降水具有中尺度结构,降
水呈多带分布。Hobbs等根据处于气旋不同部位咏柳古诗 的特征,把
雨带分为六类:
①暖锋雨带;
第 9 页
②暖区雨带;
③宽冷锋雨带;
④窄冷锋雨带;
⑤锋前冷雨带;
⑥锋后雨带
第 10 页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22:3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98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