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打支山歌过横排》教案

更新时间:2023-04-26 18:11: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6日发(作者英语作文邀请信 :格林童话读书笔记摘抄)

课题 课时数 1

课型 唱歌 主备人 代亚菲 审核人 姜萍 执教周次 5

3.通过聆听模仿学唱能够用高亢嘹亮的声音唱出山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感情、

优美豪放

学习重点 学会用有感情、优美豪放的声音去演唱歌曲。

学习难点 唱出歌曲的特点、风格

《打支山歌过横排》

1.通过学唱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了解“金针菇肉丝 兴国山歌”的创作手法及艺术特点

2.能够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体会客家方言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是咱们学过的哪首歌曲?

:《沂蒙山小调》

师:它是什么体裁呢?

生:“小调”

师:没错,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三大体裁,以前的课堂中我们学习过小调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一

起来学唱一首山歌(出示幻灯片介绍)

介绍山歌:指在山野外从事劳动的人们抒发感情即兴编唱的民歌。我国山歌丰富多彩。分布很广,其节奏大

多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奔放、悠长、常加入衬词、衬句。

设计意图: 小调歌曲的导入对比和山歌的异同。

二、作品学习:

一:聆听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在江西省兴国县有这样一句话“世界记忆锦标赛 一把芝麻撒上天,兴国歌王万万千”由此可见兴国山歌之多,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一首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让我们先来听一遍音乐,感受一下兴国山歌有哪些特点?初次聆听音乐 回答老师提出问题。 1 语言特点:

客家方言 2 装饰音:前倚音,波音 3 衬字衬句:民歌特点 4 旋律特点:高亢悠扬。

设计意图:初次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特点,简单分析作品

二:复听音乐,标注方言发音

复听音乐,标注出发音不同的字,在学生没找全的情况下,教师把发音不同的字找出来,让学生们自己聆听。

Za wang s七字网名 a wo hai 同学们谁能帮我解释

个小问题?打和横排是什么意思呢? 打:唱 横排:两山之间崎岖的山路

设计意图:多次聆听音乐,加深对音乐的印象,听辨方言,以便后面的学唱。

三:学唱歌曲

歌曲开头用了称词衬句(“哎呀嘞哎”)开始,结合山西的地形地貌, 山歌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演唱该句

呢?

教师示范(表情动作到位) 学生学唱,注意动作,和情绪的引导。

学唱歌曲注意装饰音的处理,前倚音,波音,和每句下滑音的处理,能够更好的唱出歌曲的韵味。

客家山歌的演唱方式有独唱 对唱 重唱 领唱加合唱以及客家说唱等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唱这首《打支山歌

过横排》分两大组,起立演唱,带手势,注意表情。 试着找同学独唱歌曲,教师给予鼓励评价。

设计意图:设计多种演唱形式,以及动作等,让学生更有兴趣演唱歌曲。

四:介绍兴国山歌三音列的创作手摒 法

同学们关注一下音乐中除开头第一句以外,旋律中用了哪几个音? 1 2 6 此去运用三音列创作手法,音域

跨度比较小,最后停在主音上结束,旋律激情动人,娓娓道来。

五:兴国山歌特点

聆听两段兴国山歌做对比,找出有什么共同点? 播放《红区干部好作风》《请茶歌》 开头都是以“哎呀嘞

哎”或者呼应语“哥”开头 出示幻灯片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介绍和音乐的聆听,了解兴国山歌旋律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和歌词唱腔的创作手法。

三、探究提升阶段:

歌曲运用了客家方言演唱歌曲,这么唱有什么好生菜球 处呢? 更能表现出民歌高亢悠扬,亲切感人,表现出客家

人明快、朴实、豪放的山野气息。 观看视频歌手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来演唱,基本

上都是四句七言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的时候随口而出 深情意切,唱腔也丰富多彩,节奏自由而富

于变化。

民歌谚语说“山歌不过梁,各是各的腔”客家山歌也是这样的同中有异,因为口音的不同,还有环境的差异,

而导致了客家民歌唱腔的不同,形成了客家山歌“九腔十八调” 唱会了这首歌。

四、小结:

兴国山歌就是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下面让我们重温

这首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

作业设计

课下寻找、欣赏、聆听其他兴国山歌。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18:11: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95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