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1]
罗迦费因格
时代呼唤创新。我们能够创新吗?作者坚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
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那么,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
的人的关键是什么?请细读课文。
问题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伊朗国家队 来。
对于上面这个问题,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B,那就恭
喜你答对了。因为图形B是惟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不过,也许有人会选择图形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所以
会被认为与其他图形不同。确实如干豆角红烧肉 此,这也是正确答案。答A也是可以
的。因为A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所以A也是正确答案。那么,D又怎
样呢?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因此D也是正确答案。
换句话说,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都正确。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
2[2]
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
3[3]
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
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
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
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
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形容手的成语 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
4[4]5[5]
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补体结合试验 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
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6[6]
。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
7[7]
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1[1]
选自《中外母语教材选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郭常义、胡晓丁据日本小说家
城山三郎的日文译文译为中文。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
2[2]
〔模式〕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3[3]
〔根深蒂(d)固〕比三鲜米线的做法 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4[4]
〔孜孜(zz)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
5[5]
〔汲(j)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6[6]
〔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7[7]
〔素材〕指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
8[8]
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
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
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
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
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
9[9]
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
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
了游戏机的革命。
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
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
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
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
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
10[10]
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
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
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
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
为现实。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
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
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
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研讨与练习
一 熟读课文,探究下边的问题。
1.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这篇
课文却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要求我们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
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二 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
起?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8[8]
〔约翰古登贝尔克(1400-1468)〕德国发明家。
9[9]
〔罗兰布歇内尔〕美国实业家,生于1942年。
10[10]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三 议论文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
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
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请从课文中妙语连珠的意思 再找
出几个设问句,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达作用,并且思考一下怎样
才能用好设问句。
四 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否极泰来的反义词 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
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
读一读,写一写
根深蒂固 轻而易举 锲而不舍 持之以恒
怎样分析多重复句
多重复句是一般复句的扩展形式;它在结构上有两个以上的层次,
表示两种以上的意义关系。学会分析多重复句,不仅有助于提高对语言
的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分析多重复句,大体
可以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构成全
句第一层次的有关分句,并弄清它们之间的意义关系。第二步,再对第
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他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构
成这个复句的有关分句,并弄清分句间的意义关系,这是整个复句的第
二层次。其他层次的分析以此类推。例如:“①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
简易、直捷的法门,②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③倒变得不适实
用了。”这个复句共有三个分句,①分句与②③分句构成第一层次,是转
折关系;②分句与③分句构成全句的第二层次,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
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本文发布于:2023-04-26 09:02: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88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