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支持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更新时间:2023-04-25 23:48:35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英语诗歌经典短诗)

⼴东:⽀持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推⼴太阳能建筑⼀女人怎样补气血 体化

近⽇,⼴东省发布了《⼴东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动计划》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可将意见在5

14⽇前书⾯反馈给⼴东能源局。⽀持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推⼴太阳能建筑⼀体化应⽤。

政策原⽂如下:

⼴东省培育新能源产业集群⾏动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

为适应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做⼤做强我省新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效的能源体系,培育发展新动能,

根据省政府部署要求,制定本⾏动计划。本⾏动计划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物质能、氢能、天然⽓⽔合物、地热

能、海洋能、储能、智能电⽹等领域。

⼀、总体情况

(⼀)发展现状。⼴东陆上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般,海上风能、地热能、核电场址资源较丰富。近年来,我省科学统筹

资源开发条件,加快新能源开发利⽤和技术创新步伐,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是产业规模不断扩

⼤。风能、太阳能、⽣物质能已规模化应⽤,海上风电进⼊快速发展通道,成为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驱动⼒。截⾄

2019年底,全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903万千⽡(其中风电、光伏、⽣物质发电装机1289万千⽡,核电装机1614万千

⽡),较⼗⼆五末增长约133.9%;建成充电站约2350座,充电桩约12万个,加氢站34座;2019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约

2900亿元。⼆是产业技术⽔平不断提⾼。风⼒发电机组、逆变器、⾼效太阳能电池、⾼温和低温氢燃料电池电堆等设备

和产品研发制造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氢能利⽤、储能技术、充电桩和智能电小学语文试讲 ⽹建设等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具有国际先

进⽔平的⾃主品牌华龙⼀号三代核电技术,在核聚变核⼼设备与⼯程设计等颠覆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天然⽓⽔

合物连创试采纪录。三是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高三励志故事 步形成。在风电、太阳能、核电、氢能产业⽅⾯产⽣了⼀批优势特⾊企

业,形成了⾻⼲企业带动、重⼤项⽬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发展的态势。

(⼆)存在的问题。⼀是资源利⽤不充分。风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明显低于苏浙鲁等省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热

能、海洋能处于⼩规模⽰范应⽤阶段,其他新能源开发应⽤成本较⾼。⼆是⾃主创新能⼒较低。国家级和省级联合创新

平台建设推进缓慢,⼈才资源较少,企业研发投⼊不⾜,新能源装备核⼼设备和关键材料需依靠进⼝,如风机主轴承、

⼤功率IGBT等。三是整体竞争⼒不强。龙头企业少,带动⼒和控制⼒不强,产业配套和集聚效应不够明显,⾼端装备

制造⽔平落后于长三⾓地区,检测认证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等。

(三)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能源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四个⾰命、⼀个合作能源战略的深⼊推

进,新能源产业迎来加速发展期。我省作为全国经济⼤省,能源消费需求⼤,开放程度⾼,投资活跃,⾯临良好的发展

机遇:海洋风能和波浪能、中低温地热能和⽣物质等可再⽣能源较为丰富,开发应⽤前景好;省内装备制造业和电红鱼的做法 ⼦信

息业优势明显,产业链齐全,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跨界融合提供了有⼒的⽀撑;全⾯实施粤港澳⼤湾区和⼀核⼀

带⼀区发展战略,为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临着诸多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

易壁垒增多、技术封锁加剧;国内各省份竞相将新能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越发激烈;现阶段⽯

油等传统能源价格创纪录⼤跌对新能源⽣产和消费带来冲击;国⼟资源、环境保护、军事影响等约束加剧成为新能源发

展的制约因素;国家相关补贴政策的退坡,给新能源发展带来加速降成本的压⼒。

⼆、⼯作⽬标

(⼀)扩⼤产业规模。到2025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 6050 万千⽡(其中风电、光伏、⽣物质发电装机规模4200

万千⽡,核电装机规模1850万千⽡),氢燃料电池兆⽡,储能规模达到兆⽡时;新能源制造业产值(或增加值)达到亿

元,其中风⼒发电机组制造达亿元;新能源服务业加快发展,智能电⽹收⼊达到亿元;全省新能源主营业务收⼊超过亿

元。

(⼆)提升创新能⼒。建成⼀批国家级技术研发中⼼、省重点实验室,在核电、海上风电、光伏、氢燃料电池、智能电

⽹⽅⾯培育出具有国际先进⽔平的技术创新型龙头企业,形成⼀批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核⼼技术和⾃主品牌,

基本健全检测认证体系和标准体系,争取天然⽓⽔合物进⼊产业先导期,把⼴东建设成为全国新能源应⽤⽰范区、产业

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区。

(三)完善基础设施。到2025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绿⾊、⾼效的智能电⽹体系;储能初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储能

技术产品得到⼴泛推⼴应⽤,形成源荷全⾯布局;全省建成充电站约3600座,充电桩约17万个,加氢站约90

个,适应珠三⾓需求、辐射周边的充电、加氢设施体系基本建成。

(四)强化产业协同。建成⼀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核电和海上风电装备、氢燃料电池、储能设备、光伏产品研发制

(四)强化产业协同。建成⼀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核电和海上风电装备、氢燃料电池、储能设备、光伏产品研发制

造基地。新能源产业规划、设计、运维等应⽤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更加⾼效。

三、重点任务

(⼀)有序推动新能源开发。凸显资源禀赋,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适应环境要求,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陆上风电;发

挥平价优势,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以丙烷脱氢和清洁能源制氢为基础开展多元制氢,扩⼤氢能利⽤规模;加快垃

圾焚烧发电建设,开展⽣物天然⽓开发;安全⾼效发展核电,综合开发利⽤地热能、海洋能;推进天然⽓⽔合物勘探和

开发试验。

(⼆)⼤⼒提升制造业⽔平。发展⼤容量、抗鲫鱼汤怎么做 台风、智能化风机整机以及轴承、叶⽚、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和配套设备

制造;发展⾼效薄膜电池、光伏逆变器、⾼性能平板集热器和⾼效晶硅电池、薄膜电池成套⽣产设备;加快推动氢燃料

电池⾼性能电堆国产化,发展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其分布式发电成套装备,突破碳纸、催化剂、⾼压储氢制氢设备等

关键材料和设备;推进国产化核电装备技术研发制造;推动智能电⽹、储能相关设备制造。

(三)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政府主导,整合资源,攻克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难题;以企业为主体,对准系统集成、硬核

技术、关键材料、精密⼯艺等⽅⾯存在的应⽤短板,实施联合攻关。

专栏1技术攻关领域

1.核电。重点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范运⾏、第四代核电技术的研究⼯作,推进海上⼩堆和铅基快堆关键技术研究,

实现核能综合利⽤,包括海⽔淡化、制氢、余热再利⽤,核能与风、光等间歇能源耦合。提前布局低温超导、超强磁

能、超⾼温材料等核⼼技术领域。

2.风电。重点开展低风速、⼤容量、抗台风、防盐雾风电机组技术攻关,加强风机主轴承国产化研发,提升风机叶型⼯

艺设计、碳纤维材料制造能⼒,推进风电机组⼀体化集成设计、深远海远距离输电技术、漂浮式等新型风机基础等领域

研发和⽰范。

3.光伏。加强单晶电池PERC技术、CdTe等化合物半导体薄膜电池技术、薄膜电池集成应⽤技术(BIPV)以及逆变

器、智能组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加强核⼼⼯艺设备的⾃主研制和⽣产。探索等离激元效应对光能新利⽤的技术。

4.氢能。开展低温和⾼温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系统集成攻关,加快新⼀代碳板、⾦属板氢燃料电池电

堆、膜电极、催化剂和碳纸、⾼压储罐等技术研发。

5.⽣物质能。加强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的2代先进⽣物燃料技术攻关,推动清洁焚烧、⼆噁英控制、中⾼温发酵、⼲式

厌氧发酵、沼⽓提纯提质、天然⽓⽣产等关键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研发。

6.智能电⽹。重点攻关智能电⽹核⼼材料及元器件,突破智能电⽹重⼤装备,建设电⼒⼤数据平台、能源区块链平台系

统,加强⼈⼯智能与电⼒融合、能源⼯业互联⽹、电⼒全域物联⽹、电⼒通信、电⼒⽹络安全等装备及系统研制。

7.储能。加快推动⾼功率密度、⾼转化效率、长寿命等新型充换电技术及装备研发。加强低成本、⾼安全性储能系统⽅

案设计、设备集成、试验检测、运营运维、梯次利⽤等关键技术研发。探索液流电池储能、电化学型超级电容、飞轮储

能技术和混合储能⽅式推⼴应⽤。

8.充电桩。重点推动电动汽车充放电双向互动V2G关键技术、有序充放电管理系统设计、动⼒电池快速充放电设备、智

能⼤功率充放电桩、V2G车桩间通讯设备、车辆移动终端能量管理通讯设备、智能V2G调度系统、⽆线充放电设备等研

发,推进充电设施标准化。

9.地热能。加强中⾼温地热资源(⽔热、⼲热)勘查技术的攻关,⽀持地热钻井装备、地球物理探查装备的研发。

(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引导⽀持上下游企业对接配套⾏业龙头企业集约集聚发展,形

成以⼤企业为核⼼的产业组织形态,打造错位发展的特⾊产业集聚区。

专栏2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

1.核电。⼴州重点发展三代核电装备制造,四代核电、核聚变装置设计研发与先进制造;深圳、阳江、东莞重点发展核

电运⾏维护、先进燃料研制、核材料研发与检测、⾮动⼒核技术应⽤等产业;惠州、湛江重点发展核电⼯程施⼯调试、

核能综合利⽤等产业。

核能综合利⽤等产业。

2.风电。重点建设阳江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加快推进中⼭风电研发基地和粤东海上风电海⼯、运维、科研及整机组

装基地。

3.光伏。依托⼴州、深圳、佛⼭、东莞、中⼭,重点建设光伏⽣产设备、辅料、逆变器和⾼效PERC电池⽣产基地。

4.氢能。推进佛⼭(云浮)产业转移园、⼴州开发区、佛⼭南海⾼新区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建⽴⼴深⾼温燃料电

池及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建⽴⼴州、佛⼭、东莞氢能⾼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

5.⽣物质能。依托⼴州、深圳、佛⼭,结合循环经济产业园、先进制造业产业建设,扩⼤⽣物质能应⽤,带动相关设备

研发制造。

6.智能电⽹。依托⼴州、深圳、珠海,重点发展电⼒专⽤芯⽚、智能传感、通信与物联、智能终端、电⼒⼤数据、⼈⼯

智能与电⼒融合、智能输变配⼯程集成、智慧能源等产业。

(五)加快能源新基建。稳步实施⼴东电⽹⽬标⽹架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变电站建设,推进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络建

设,构建适应⼤规模新能源接⼊并满⾜分布式能源即插即⽤要求的全省智能化电⽹。推进⼈⼯智能与电⼒领域深度融

合,扩⼤输电线路新材料新技术应⽤,提⾼全省电⽹输、变自荐信结尾 、配、⽤电侧的智能化⽔平。稳步推进加氢站、氢油电综合

能源补给站和液氢站建设,初步建成与氢能应⽤相适应的供氢⽹络。全⾯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质量发展,进⼀步优

化充电设施布局,提⾼充电设施技术质量,强化充电保障能⼒,推进充电⽹络互联互通。

(六)促进新能源综合应⽤。在各类园区、乡村等推进可再⽣能源及其他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综合利⽤,⽀持发展农

光互补、渔光互补分布式光伏,⼤⼒推⼴太阳能建筑⼀体化应⽤。推动可再⽣能源+储能系统和微电⽹系统建设,加快

电⽹侧、发电侧和⽤户侧的储能技术推⼴运⽤。推进可再⽣能源在5G基站、特⾼压、充电桩、⼤数据中⼼等领域的应

⽤,推⼴地热能与集中供热、制冷、燃机发电等⽅⾯的应⽤。

四、重⼤⼯程

(⼀)创新能⼒提升⼯程。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充分整合省内外科研院所、⾼校、企业等创新资源,积极部署建设国家

级、省级和国家地⽅联合创新平台,实现共性技术共研共享。⽀持省属投资平台粤科集团对接中国能建⼴东电⼒设计研

究院、中⼴核研究院等央企技术平台,发起成⽴新能源产业成果转化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励省内新能源龙头企

业与国外领军企业建⽴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加⼤招商引资⼒度,引⼊具有核⼼专利和技术的国际知名企业在

我省建⼚和设⽴研发中⼼。加强⼈才引进。充分利⽤我省珠江⼈才计划扬帆计划⼴东特⽀计划等⾼层次⼈才计

划,积极引进国内外技术领军⼈才和创新团队,突破关键技术,提⾼产业竞争⼒。

专栏3 重点建设产业⽀撑平台

1.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东省实验室。重点开展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强流重离⼦加速器装置(HIAF

建设。

2.⼴东省实验室海上风电阳江分中⼼和汕尾分中⼼。重点开展海上风电基础理论和共性应⽤技术等研究创新。

3.中国科学院⼴州能源研究所。重点开展⽣物质能和波浪能的应⽤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

4.南⽅电⽹数字电⽹研究院。综合运⽤云计算、⼤数据、物联⽹、⼈⼯智能等新技术,为新能源、微电⽹、综合能源的

管理、监测和优化提供服务。开展海上风电等智慧能源相关核⼼控制器硬件在环测试。

5.南⽅电⽹珠海新能源研究中⼼。⾯向智能电⽹、储能领域开展新能源、分布式微⽹、储能、超导、电能质量等实验和

⼯程研究,建设超导电⼒技术创新中⼼、电⽹智能监测中⼼。

6.南⽅电⽹深圳数字电⽹研究院。⾯向⼯业联⽹和⼈⼯智能技术⽅向,重点开展基础性理论与前沿科技技术在电⽹中的

应⽤探索,引⼊国内外先进能源科技创新类企业,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

7.⼴东省智能电⽹新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东电⽹),推动发输变配⽤系列智能化产品基础研究、⼯程化应⽤和产业

化,实现智能产品规模化转化应⽤。

8.⾼能⾼安全性动⼒锂离⼦电池电解液及隔膜材料与制备技术国家地⽅联合⼯程研究中⼼。⾯向储能动⼒电池关键材料

领域,开展基础问题研究,研发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及安全性等关键技术。

9.深圳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能建⼴东省电⼒设计研究院共同开展等离激元促进光催化分解⽔制氢、⼆氧化碳

还原⽣产汽油、氮⽓合成氨等新能源利⽤技术的⽰范⼯程。

10.天然⽓⽔合物国家⼯程研究中⼼。开展天然⽓勘探开采及装备研发、海洋⽣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控等关键⼯程技术

攻关。

11.中国能建⼴东省电⼒设计研究院。开展海上风电⼯程优化研究、⾼温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液氢⼯程化研究、⼆氧

化碳捕集利⽤、等离激元技术⼯程化研究、四代核电与聚变堆⼯程化研究、智能电⽹与储能系统研究。

(⼆)龙头企业培育⼯程。重点⽀持在海上风电、核电、光伏、氢能、智能电⽹、储能等领域具有优势和潜⼒,并根植

于⼴东具有研发能⼒、规模实⼒和牵头作⽤的企业。海上风电:明阳集团、中国能建⼴东电⼒设计院等。核电:中⼴核

集团、东⽅重机等。太阳能:华为、爱旭科技、捷佳伟创、儒兴科技、中⼭瑞科、五星太阳能等。氢燃料电池:潮州三

环、爱德曼、鸿基创能、国鸿氢能、⼴顺新能源、泰极动⼒、海德利森等。智能电⽹:南⽅电⽹、长园深瑞、珠海全志

等。储能:亿纬锂能、科陆电⼦、上能电⽓等。⽣物质能:⼴州环保投资、瀚蓝绿电等。

(三)新能源开发建设⼯程。核电: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期⼯程、汕尾陆丰和湛江廉江核电项⽬⼀期⼯程;建设⽣

产能⼒400吨铀/年的核燃料组件⼚,逐步扩⼤产能,打造集燃料组件⽣产、运输、贮存、研发为⼀体的核燃料产业园。

海上风电:加快完成阳江南鹏岛、珠海⾦湾、湛江新寮、汕尾后湖、惠州港⼝等近海浅⽔区项⽬开发,以华电阳江青州

三项⽬先⾏⽰范推动近海深⽔区项⽬开发,到2025年海上风电建成投产约1300万千⽡。⼒争国家批准建设近海深⽔区

千万千⽡级海上风电基地。太阳能:稳步推进千万千⽡级光伏发电平价上⽹项⽬建设。氢能:推进化⼯制氢、电⼒制氢

等氢源建设,适当超前布局加氢站等储运加注⽹络。智能电⽹:推进粤港澳⼤湾区主⽹架优化⼯程,加快推进95项珠三

⾓主要城市保底电⽹⼯程,提升对港对澳供电保障能⼒建设,推动智能变电站⽰范⼯程建设。

(四)前沿技术⽰范⼯程。海上风电:漂浮式海上风电基础⽰范⼯程、近海深⽔区海上风电柔性直流集中送出⽰范⼯

程、明阳漂浮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和海上制氢综合开发⽰范⼯程等。太阳能:千吨级等离激元强化光催化还原⼆氧化

碳合成天然⽓⽰范⼯程,⾼效碲化镉薄膜发电玻璃与⼴州美术馆BIPV⼀体化项⽬。⽣物质:在珠三⾓建设⼤型餐厨垃

圾沼⽓发电-有机肥多联产⽰范项⽬;在农村种养基地开展⽣物天然⽓⽰范⼯程、循环农业⽰范⼯程。氢能:扩⼤

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全球领先优势,在国内率先⽰范基于SOFCMW级冷热电三联供应⽤。地热能:河源黄

村地热能综合利⽤⼯程。波浪能:珠海市⼤万⼭岛波浪能海岛独⽴电⼒系统⽰范基地⼯程和兆⽡级波浪能⽰范⼯程。天

然⽓⽔合物:可燃冰钻采船(⼤洋钻探船)码头及岩芯库项⽬。智能电⽹:⼴州南沙粤港澳全⾯合作⽰范区、深圳前海

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储能:推进东莞松⽊⼭110KV变电站储能、深圳宝清储能电池储能站扩建等项⽬建设。

(五)标准和检测体系建设⼯程。推进华龙⼀号核电标准化⽰范;完善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装备、风电场运维、安

全等标准,形成覆盖海上风电全产业链的技术标准体系;建⽴太阳能薄膜电池标准体系,完善光伏建筑⼀体化

BIPV)及光电建筑标准体系;健全氢能⾏业技术标准和氢安全监管体系。建⽴阳江北京鉴衡风电装备检测认证中

⼼,并依托⼴东电⽹全省“1+N”统⼀海上风电试验场,开展⼤功率机组并⽹检测和认证试验;依托省特种设备检测研究

院加快氢能产业检测中⼼建设,筹建中德氢能研究院氢能检测中⼼。

五、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协调。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协调机制下,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形成⼯作合⼒。各地、各

有关部门要根据⾏动计划的部署,明确本地区、本部门⽬标任务和职责分⼯,建⽴⼯作台账,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动

计划顺利实施。(省发展改⾰委牵头,省⼯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然资源厅、⽣态环境厅,省税务局,各

地级以上市政府按职责分⼯负责)

(⼆)加强规划衔接。将⾏动计划内容纳⼊正在编制的⼗四五全省能源发展规划、可再⽣能源发展规划、氢能发展规

划、⽣物天然⽓⽰范⼯程⽅案等,加强规划引领,明确新能源产业发展⽅向、⽬标任务、空间布局等。同时做好与

四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空间规划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储备落实新能源开发和产业项⽬,配

套落实地林海等资源。(省发展改⾰委牵头,省⾃然资源厅、⽣态环境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按职责分⼯负责)

(三)强化政策扶持。督促落实国家有关新能源开发的税收优惠、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出台地⽅配套政策措施。进⼀

步改⾰审批制度,建⽴并联审批通道。优先安排海上风电、地⾯光伏发电以及垃圾等固废资源化利⽤的⽤地⽤林⽤海。

安排财政专项资⾦⽤于省能源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持⾸台(套)重⼤技术装备研制、奖励企业对硬核

技术的研发。⿎励⾦融创新,通过设⽴产业基⾦和风创投基⾦、绿⾊贷款、股权投资等,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

持。研究推⾏绿⾊能源价格机制,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持省内⾼校加强新能源关键领域学科建设,⽀持企业和职业院

校建设⼈才技能实训基地。(省发展改⾰委、⼯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然资源厅、科技厅、教育厅、⼈⼒

校建设⼈才技能实训基地。(省发展改⾰委、⼯业和信息化厅、财政厅、商务厅、⾃然资源厅、科技厅、教育厅、⼈⼒

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地⽅⾦融监管局、省税务局,⼴东电⽹、⼴东电⼒交易中⼼按职责分⼯负责)

(四)做好跟踪评估。积极跟踪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定期对⾏动计划推进情况进⾏阶段性评估,检查⾏动计划落实情

况,分析⾏动计划实施效果,及时查找和解决问题。对重点项⽬、重⼤⼯程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建⽴和更新名录清单,

完善推进机制,保证重点项⽬、重⼤⼯程顺利实施。(省发展改⾰委、⼯业和信息化厅、各地级以上市政府按职责分⼯

负责)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23:48: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8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珠江人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