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辰州符咒大全》所载符箓与《道藏》系符箓之比较研究
高欣
(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
摘 要:民间道书《辰州符咒大全》所载辰州符箓与官方编纂的《道藏》系符箓相比,在视觉上其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两者作一比较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 :与道藏符箓相比,辰州符箓分类更简明、更贴近百姓生活;形态更鲜活、
更原生态;结构上更成熟、内容上更易识别。
关键词:辰州符箓; 道藏符箓; 分类 ; 形态; 结构与内容
《辰州符咒大全》是一本成书九十余年、流传较广、原始的单体符字,如复文、三皇文、云篆、龙章、凤文、
有深远影响力的民间道教符咒类书籍。辰州符,因古代湖真文到结构上较为成熟的玉女符、六丁六甲符、大洞玉经
南辰州府巫师善造符术,故有此名,后民间以辰州符代指符、上清豁落七元符、太上洞玄灵宝五岳神符、五帝符、
一般道教符箓。《辰州符咒大全》便为道教道士所做,非国君佩符、王者佩符、诸侯符箓、五雷符、五脏六腑符、
辰州巫妇女英语 觋所为。该书是一本内容全面而简明扼要的道教符七魂八魄符、诸星符箓、行字书法 诸君符箓,诸经灵符等等。涵盖
咒法术学习、指导用书。符咒,符箓咒语之意,道士书写治国安邦,退敌制胜、消灾祈福,斩瘟断疫、治病安宅、
符箓时要念咒语,用符时也有咒语,两者在符咒法术运用驱鬼御神、增持法力等诸多种类,体系庞杂,数量巨大。
中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本文研究只涉及其书写的符箓
部分,文中将其称之为“辰州符箓”。
《道藏》是广泛收集存世道书、按照一定编纂结构和渐演变为“满足世俗宗教需求的宗教职业者……道士也不再
意图、将诸多典籍编排集结而成的大型道教类丛书。《道
藏》编纂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的《郑隐藏
书》,此后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皆曾编修
《道藏》类书籍。《道藏》系统而全面地反应了官方语境
下道教宗教文化的全貌。符箓作为道教的典型方术在《道
藏》丛书中占有大量篇幅,其形式多样、数量巨大,文中
将其统称为“道藏符箓”。
《辰州符咒大全》成书较晚,又是道书单行本,其所
载符箓与《道藏》类丛书相比,体量不及后者的万分之
一,然辰州符箓不见于《道藏》,与道藏符箓相比,其形
态上呈现出民间道教信仰的鲜活面貌。辰州符箓的视觉特
征和形成缘由,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究。
一、与道藏符箓相比,辰州符箓分类更简明、更贴近
百姓生活
道教成型于东汉,考古发现的最早符文是东汉顺帝年
间的“户县曹氏符”,可见,符箓在道教诞生之初便出现
了。道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发展,被学界认为是史上
第一部《道藏》的东晋《郑隐藏书》就已经将丛书归类为
“道经”和“诸符”两个主要部分。隋唐五代北宋则是道
教的兴盛时期,唐高祖组织编纂了《开元道藏》。北宋时
期,纂有《天宫宝藏》《云笈七笺》《政和万寿道藏》。
符箓法术在北宋时期尤为兴盛,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
“三山符箓”。元朝是道教全真教兴盛时期,纂有《玄都
宝藏》。金朝编修了《大金玄都宝藏》。明朝崇道,官方
正式将道教划为正一道、全真道两大派别,编纂了《正统
道藏》《万历续道藏》。清朝初年,安抚政策的需要编有
《道藏辑要》,这也是封建带近义词的词语 王朝官方主导编纂道藏的最后
版本。
从此脉络来看,《道藏》的编纂基本处于道教发展兴
盛之时,在官方的主导下编就,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官方政
权需要和帝王对长治永生的渴望。道藏符箓种类众多,从
明朝初期以前,符箓以道藏系为正统,及至明朝中后
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价值观使得道教徒也逐
超脱成为普通的社会成员”。道教从此走向世俗化和民间
[1]
化,道教神仙信仰、符箓方术等逐渐以世植物的资料大全 俗而简明的面貌深
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清初以后,官方对道教采取了非常
严格的抑制政策,道教发展日渐式微。到了中华民国时期,
政府更是取消了对道教的财政支持,再加上新文化运动对封
建迷信的大肆抨击,道教受到极度的打压,只能全然依托于
民间得以生存,道教深奥的宗教哲学理论并不为普通民众所
理解,倒是符箓这一消灾解厄、使用便捷、具备宗教安抚剂
作用的方术很快在平民百姓中间流传开来。
《辰州符咒大全》成书之时正是道教式微之际。该书
封面并未标明作者,其序由觉玄子作于丙寅(1926年)深
秋。序中提及“玄都法师,乃学术最深,法踪所至,魔怪
遁形,鉴于今世妖异日众也,乃发大宏愿,誓驱除之,顾
以一身不易分担,乃将平日所得秘传之符咒,亲自审书,
付诸印工,以供患妖魔邪崇者之采用。犹恐人之颠倒笔
顺,日交易 致符咒之失灵,应复命其徒叙以笔次,使人人得而学
马。法师之仁心济世,私衷苦矣”。从序来看,此书乃玄
都法师率其徒所著。法师,常指佛教高僧,其实道教也有
法师一说,道教法师又称高功,是指系统学习过道教斋醮
科仪,能步罡踏斗,沟通人神,在道教醮坛法事中担当主
要角色、德才兼备的高道。《辰州符咒大全》一书由道教
高道玄都法师率徒撰书,书中详细记有符咒的原始、书符
秘法、书符五忌七禁、书符笔次、书符用品、符之用法、
以及诵咒步法捏诀之秘要等等,内容系统而全面,对民国
在传民间符箓具有总结性的意义。该书收集了道教符咒
198道,其中镇压类符咒50道、祈禳类符咒48道、请召类符
咒50道、医治类符咒50道。相对道藏类符箓而言,经过改
良的民间符箓其类型大大减少,去除了治国安邦、退敌制
胜、
炼丹修仙之类符箓,改为关注平民百姓的生活,四个
分类集中于安宅、祈福、召神保佑、治病,体现了普通平
民百姓对平安、健康人生的渴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道教符箓中的字体设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6C0412;
本文系2018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计学视野下的道教符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YBA120。
85
界
二、与道藏符箓相比,辰州符箓形态更鲜活、更原生态
历代道藏丛书都是雕版刊印的。雕版印刷是石版印刷
术传入中国之前大量印制图文的古老方法,需要将原稿书
写复制并反刻到平滑的木板上,再进行印制,原稿复制镜
像到木版,再由刻工刻制,这其中经历了两次再创作,很
难再现道士书符的原貌。再者,符箓书写往往一气呵成,
秘图天文交杂,有时甚至笔墨层层叠加,这些,对于雕版
印刷而言都难度极大,故此,为适应雕版印刷的特质,需
要印制的符箓往往都经过了硬边化、线性化的处理,使其
易于复制和雕刻,符箓原始生动的视觉原貌因而变得相对
理性和规律化,这种硬边化、细线化的雕版印制符箓式样
严谨而美观,这也使得历代的一些道人效仿而造作此类符
箓,并陆续被收入道藏类丛书。故此,道藏系符箓整体都
倾向于这种硬边、线性,类似印章的风格(图1)
图1
《辰州符咒大全》一书初版由上海中西书局发行,名
为墨井书屋藏版,封面又标注有“真本影印”。石版印刷
术在清末由欧洲传入中国,是“清末到民国年间流行的一
种重要平版印刷术,依照制版工艺的先进程度,又可分为
绘石头制版和落石制版两个阶段。其中,落石制版中的照
相石印术又被称为影印,是民国年间应用最为广泛的古籍
印刷出版印刷方式之一” 。《辰州符咒大全》封面上的
[2]
“真本影印”指的就是照相石印,其方法就是直接拍摄玄
都法师和其徒弟书梁储 写绘制的书籍原稿,将其制作在转印材
料上,再将转印物上的图文转印到石面进行印制,不要雕
刻,平版印刷成书。与雕版印刷的道藏符箓相比,其复制
技术产生了质的变化,能最大程度保留法师书写符箓的原
貌,毛笔书符时线条的粗细变化、浸润与飞白,重叠与堆
砌都能完整的保留下来。因此,《辰州符咒大全》真实地
记录了民间符箓鲜活、原生态的形态特征,其与道藏符箓
一起构成了传世符箓的两种不同面貌。
三、与道藏符箓相比,辰州符箓结构上更成熟、内容
上更易识别
86
道藏系符箓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符箓从原始到成熟期的
发展脉络。结构上,早期道藏符箓多单体符字,其符咒就
是一段抽象的符文。成熟期的道藏符箓有聚形、散形之
分,还有上下、左右、前后结构之分。一些符箓顶部也有
三清、三官一类的符头,但整体说来,其结构并没有形成
辰州符箓一样的固定范式。一道完整的辰州符箓分为符
头、符胆、符身、符脚四个散形部分,从上至下排列(图
2)。符头,表示某位神仙的敕令。辰州符箓共198道符,
其中168道符的符头均为“三清式”。三清(玉清元始天
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成熟期的最高
神,三清通常用三点表示,书于符的顶部。符胆,处于符
头之下,代表直接执行符令的管事神仙。符身则是符箓的
主体部分,言表管事之神所要执行的法务。符脚,是符身
之尾,起到加强符箓法力的作用。此四个部分在198道辰州
符箓里都能找到
对应的位置,这
也是辰州符箓相
对道藏符箓结构
上更为成熟的一
面。
道藏符箓其
文多篆书、虫鸟
书变体,弯绕盘
曲,且常有叠字
重构与偏旁部首
调换,其图多抽
象点线,穿插于
符文之中,这种
刻意的神秘化和
符号化,使得道
藏符箓逐渐演变
成了“天书”,
后世难以辨之。
辰州符箓则不似
道藏符箓一般地
图2
采用篆书、虫鸟书变体,其符文多用楷书、隶书、行书快
速书写而就,变形也只是拆字用局部,或个别笔画夸张变
形,相较于道藏符箓,内容上较易识别。这是底层民间道
士宗教修养较浅,并未习得深奥道藏符箓精华的表现,也
是文化层次较低的民间百姓的客观需求。
四、结论
辰州符箓虽是盛行于民间的粗野符箓样式,但其相对于
道藏符箓,分类更简明,形态更为鲜活和原生态,结构成熟,
内容易解,是道教世俗化和民间化的典型产物,也是我们了解
中国民间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民族审美的一枚探针。
参考文献:
[1]曹群勇.明代中后期天师道世俗化与民间化探析[J].北华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2]崔建利.谈谈民国时期的石印古籍[J].兰台世界,2015(12).
[3]玄都法师.辰州符咒大全[Z].上海:中西书局,1926.
[4]张继禹.中华道藏[Z].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21:5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80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