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不如“神散⽽形不散”更准确
过去,有⼈把散⽂的特征归结为“形散⽽神不散”,应该说这对把握散⽂艺术规律有⼀定的认识作⽤,但是,这句话并没
有从本质上揭⽰出散⽂的特征。那么,散⽂的特征是什么?我认为是“神散⽽形不散”。也就是说,故事笑话 作为散⽂发展主要内
动⼒的思想观念,应该追随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新与进步,这个思想观念不是固守不变的,⽽是依据时代与社会的前
进重新确⽴的思想观念,即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这就决定了散⽂的⾰新与新⽣,但散⽂的⽂体(外在形制)却不会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前进⽽有多少变化。
散⽂这种⽂体,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应该说从古⽂字的诞⽣之时起,就诞⽣了散⽂。《尚书》是我国第⼀部伟⼤的散
⽂著作。虽然《尚书》中记载了不少当时皇室的历史档案和资料,看起来像是公⽂汇编,但就⽂学价值⽽⾔,它是中国
古代散⽂形成的标志。书中的⽂章结构渐趋完整,有⼀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功夫。可以说,之后的春秋战
国时期散⽂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散⽂⼀经诞⽣便是成熟的⽂体。仍以《尚书》为例:尽管是记录皇室的公⽂汇编,但其语⾔的整饬、⽣动、凝练,极富
说服⼒和巧妙的修辞艺术以及⼒图表现出的完整的主题思想,都构成了⽐较完整的散⽂⽂体,特别是其中的情态、对话
描写和勾画语⾔环境的能⼒,简直到了出神⼊化的地步,即使现在读来依然感觉到⽣⽓盎然,其形容如在眼前。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散⽂创作的黄⾦时代,⽆论是议论、策对、辩论,还是记叙、状物、抒情等都开拓了散⽂⽂体
的表现疆界,并为以后的散⽂⽴下了很⾼的艺术标杆,此后鲜有超出者,以韩愈、苏轼为代表的“唐宋⼋⼤家”也未能逾
越。有⼈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王纲解纽”的时代,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因此出现了诸⼦百家散⽂的昌盛局⾯,
这个说法有⼀定的道理。然⽽,炸弹钩 问题是,这⼀时期并没有凌驾于其他学说之上的思想,也没有核⼼价值观,任何学说都
可以共⽣共存,都可以在互相激辩中或发展壮⼤或消亡——只是到了后来,严格说,到了汉代以后,才有了统领⼀切学
说的核⼼价值怎么能快速怀孕 观——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既推动了我国古典散⽂⾛向繁荣,也埋下了散⽂衰败的因⼦——两千多年来,
我国古典散⽂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乎如出⼀辙,都是在努⼒诠释和张扬儒家思想,⽽拒斥⼀切新异的学说和观点,儒
家思想既是散⽂思想内容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这也许就是历代散⽂缺少思想⽣命⼒的主要原因吧。
然⽽,这种“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格局终于被打破了,散⽂出现了第⼆个黄⾦时代——这就是新⽂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
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以及冰⼼、梁实秋、林语堂、梁遇春等⼈为代表的散⽂⼤家。
进⼊20世纪80年代,社会发展到了以改⾰开放为主旋律的时代,到了⾛向⼯业化、城镇化和以后现代化为特征的现代社
会,现实迫切需要记录铿锵前进的脚步,需要⼀定的⽂学载体来引导⼈们清醒地认识急剧变化的社会⽣活,同时,也需
要⿎舞起⼈们⾛向未来的信⼼和理想,散⽂便应运再起——单就散⽂的产量⽽⾔,估计早就超过了春秋战国⽂化轴⼼时
代与新⽂化运动时期这两个黄⾦时代的散⽂总量了——这是⼀个散⽂异常发达、异常活跃的时期,也是⼀个良莠不分、
泥沙俱下的散⽂创作时期。散⽂的作家⾝份不再仅仅是那些从事⽂化⼯作的⼈,⽽⼏乎是普及到了各个阶层,他们不在
乎⾃⼰的散⽂作品能不能登上⼤雅之堂,⽽是注重宣泄⾃⼰的情感和对社会⽣活带有极其强烈的个性化认识。
互联⽹上难以数计的⽹站,为他们提供了发表散⽂的平台,在他们⾃娱⾃乐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有些还产⽣了
较⼤的艺术影响——这些散⽂创作,都为当代⽂学奉上了⼀⽚葳蕤的绿⾊——不但散⽂的题材范围更为宽泛,⽽且⽂体
界限也有了很⼤的变化:在题材⽅⾯,除了延续“⽂以载道”以及范⼭模⽔、写景抒情这些传统的题材之外,还出现了以
回溯历史和以充满⽂化⾊彩为特征的新散⽂。这给散⽂这个古⽼的⽂体注⼊了强⼤的⼒量,并使散⽂进⾏⾃我更⽣、⾃
我发展,⽽且来势汹涌、风起浪⽣,成为我国当代⽂学甚为壮阔的散⽂景观——教师实习自我鉴定 出现了和⼩说、戏剧、图像、电视以及
绘画、书法联姻的新的散⽂⽂体,其艺术的触⾓不但深⼊到时间⽽且深⼊到了空间,这是散⽂相较其他⽂学体裁所很少
或未曾出现教师公务员 信贷和贷款 过的艺术现象。
可以说,散⽂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普遍、寻常但审美境界越来越⾼的⽂体形式——这仅仅是散⽂热的表象,⽽更重要的是
这个世界已经不再单⼀与封闭,⽽是凭借着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获得⽂化、思想和科技信息的有利的物质条件,前
所未有地开阔和改变了⼈们的思想和眼界,⼈们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如何调戏男朋友 度,这才是散⽂热的主要原因——其特征就
是“神散”:禁锢⼈的旧思想、旧观念犹如“落花流⽔春去也”,⽽出现的是完全有别于之前的崭新的思想和理念,散⽂的⽣
命被激活了,呈现出春⾊⽆限好的兴旺景致。
散⽂的“神散⽽形不散”,实际上是说,新的思想和观念,形之于散⽂则是决定其内在⽣命⼒的内核,没有这个内核,散
⽂就不会摇曳起绿⾊的⽣命,⾄于散⽂的⽂体,从春秋战国时代⾄今仍然没有多少改变。就当下的散⽂创作实际⽽⾔,
有⼈写历史,有⼈写⽂化,有⼈写⼭⽔,有⼈写⼈物,有⼈写民俗,有⼈写风情,题材不⼀,姚黄魏紫,各有千秋,但
是,散⽂的⽂体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固有的形制。
是,散⽂的⽂体并没有改变,依然无愧是什么意思 是固有的形制。
需要说明的是,这⾥所说的散⽂“神散⽽形不散”是指决定散⽂⽣命⼒的内在的新的思想和理念。⽂学写作是富于个性的
艺术,但只要作者把⾃⼰的命运同祖国和⼈民紧紧地联系在⼀起,就必定会有新的收获。有⼀位当代诗⼈写过这样两句
诗,我以为放在这⾥很恰当:“登⾼知⼏重,太⽩连太⼄。”是啊,散⽂艺术的追求是⼀个永⽆⽌境的“神散⽽形不散”追求
过程。
柏峰,陕西蒲城⼈。著有多种⽂学理论专著、散⽂集熟悉的陌生人作文600字 。曾获全国及省级⽂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艺评论家协
会会员,陕西省⽂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21:4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79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