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泛大陆的前世今生探讨超大陆聚散规律及其动力机制

更新时间:2023-04-25 12:40:02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转专业申请理由怎么写)

从泛大陆的前世今生探讨

超大陆聚散规律及动力机制

序言

20132月我在百度文库发表了“太阳系运行周期与地球构造

旋回、生物演化相关的探讨”一文,后来不小心删除了。庆幸豆丁网

转载,仍可供读者一阅。文章中我引用的太阳系运行到近银点时间数

据是从莫如波发表的“地球自转快慢与大陆漂移关系图”中获得的。

那篇文章五年来被点击、下载多次。使我获得一丝成就感,那只不过

是坎井鸣蛙自一天罢了。文章在发表之前,我还发现一条规律:太阳

运行到近银点的各数据与地球上各超大陆的聚散时限对照,有聚、

散,相间出现,规律明显。因为当时无法解释所以没有发表,但问题

却困扰我多年。邓超简历 去年11月,我在网上搜到《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

面临的19个科学挑战》一文,激起我研究那一问题的热情。经过一

番努力,初见成效,写成书面文字。

正文

地球在几十亿年的地质发展史中,曾出现过多个超大陆,他们合

久必分,分久必合,聚散相继,不知所终。目前,已被普遍承认的超

大陆有距今约2.5亿年的泛大陆、5.5亿年的冈瓦纳大陆、9--13

亿年的罗迪尼亚超大陆、约18-21亿年的哥伦比亚超大陆等。

泛大陆是距今最近的超大陆,其重建依据充分,少有争议。今天

全球海陆分布的格局,正是中生代以来泛大陆裂解后的结果。因之,

研究泛大陆的前世今生,对于破解超大陆聚散规律及其动力机制,

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绕太阳旋转。公转速度

最大为每秒30287公里,最小29291公里。太阳绕银河的银核旋转,

其轨道为椭圆形,有近银(核)点及远银(核)点之别。太阳运行到

近银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大,自转速度变小,而运行到远银点附近则相

反,这是用开普勒第二定律可以解释的。地球追随着太阳,情景相同。

太阳系的直径约2光年,距银心大约32616光年。太阳的质量几

乎等于太阳系的质量,而仅银心的质量就相当于几百万个太阳质量,

拥有恒星百万。相比之下太阳太渺小了,地球更不可比。可以想象他

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之巨大。但是,地球却像树木的年轮,忠实地记录

了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感受。

泛大陆的前世今生

泛大陆是距今9--13亿年在世的罗迪尼亚超大陆,经过裂解后形

成分散碎板块,再聚合的产物。最早提出泛大诗歌推荐 陆名字的人是魏格纳,

当时是一种假项目投资计划 说。而现在的地质科学家采用科学方法,获得直接证据

重建泛大陆,被普遍认可。

泛大陆是由冈瓦纳大陆5.4-6亿年)与劳亚大陆3.7亿年形成)

合并而成(3.2亿年或2.5亿年?)。后来泛大陆开始裂解,形成今

天地球海陆格局。

至此可以看出:太阳运行到近银点13亿年、9.37亿年、5.95亿

年、2.8亿年(?)分别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散开、冈瓦纳大陆

聚合、泛大陆初散时刻对应。在近银点处,地球上板块有聚有散,聚

散相间,绝非偶然。前面说过,太阳运行在近银点处公转加速自转减

速,地球也一样。为什么板块有聚、有散?这就是我没有想通的问题。

拉线开关的启示

太阳运行在近银点时候,若从银核、太阳、地球三者万有引力作

用分析,天体小环境大体相同。当然绝对相同是不可能的,恰如“人

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一样的道

理。地球为什么在天体小环境中相同时,却出现板块聚散不同反应?

在困惑之中,我联想起少年时曾对拉线开关产生好奇,为什么同是拉

绳,电灯有开有闭呢?我扭开盒盖才看明白其中的秘密。想到这里我

脑洞大开,把目光投向地球结构。

众所周知,地球的结构是层状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最薄(6-70公里,平均17公里),密度最小。

地幔厚度大(2900公里)是地球内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又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的顶部存在软流层,温度达1000-3000度,

处于熔融状态。下地幔为可塑性固态。

地核分为内外两部分。内核可能呈固态,外核可能呈液态。内外

之间存在过渡层。地核是地球内密度最大,温度最高(6000度),压

力最大(350万大气压)区域。

应特别注意的是:地核也存在自转,与地球的自转呈差速转动的

关系。每一百万年地核比赤道多转一度。因为外核液态物质凝结在其

表面,致使地核自转增速非常缓慢。

原来如此!每百万年地核比地球赤道多转一度,年平均值小得可

怜。然而,两亿年、四亿年后就是200度、400度,岂不是半周、壹

周多吗。

板块聚散变化规律及动力机制探讨

见图 1 近(远)银点地球板块与地核相对位置示意图。该图采用焦

点透视技法,突出十亿年来太阳运行到近银点及远银点时,银核、太

阳及地球三者相对位置,同时示意性的标明板块与地核位置及变化趋

势。银核位于图中心,右侧为近银点位置,左侧为远银点位置。太阳

带着地球从盘古走来,由远及近,轨迹呈盘环状。

太阳的引力可使地核偏离地球中心,背离太阳。当太阳运行到近

银点时,银核、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最大,则地球所受离心力也最大,

地核(含地幔密度大的部分)会背离银心而去。板块因密度小,而向

地核相反方向走,这同离心分离器的原理。过了近银点后,太阳走向

远银点,公转减速自转加速,地球与太阳同样,离心力变小,地核将

逐渐回归,在远银点复位。周而复始进行,它像地球内一个炽热自转

的活塞,挤压熔融、扰动侵蚀地幔,有时候上涌拖曳地壳,形成热点、

地幔柱、岩浆省,致使超大陆裂解;在反方向形成下降冷柱,拖曳板

块聚合。前者例如:侏罗纪早期(2亿年)在南、北美洲和非洲发育

的中大西洋火成岩活动省的火山活动中心、岩床、岩墙;后者例如中

亚和东亚大陆下俯冲板块,致使古生代以来陆块群长期聚合。

距今 9.37亿年罗迪尼亚超大陆走向裂解,约7.66亿年达到高潮

转向聚合。5.95亿年罗迪尼亚裂解的碎板块部分聚合,冈瓦纳大陆

诞生。4.37亿年聚合推向高潮。而后冈瓦纳大陆与劳亚大陆聚合成

为泛大陆这个超大陆。2.8左右亿年左右泛大陆寿终,走向裂解并达

到高潮,进而向聚合迈进。

为了表达地核与赤道差速转动关系,图中在两者表面分别设立相

互对应的AB两点。两亿年后AB180度左右。近八亿年AB

两点又相互对应,构成一个“超巨旋回”8亿年左右)

至此,可以看出,板块在近银点(9.37亿年)始散,达到远银点

大散(罗迪尼亚超大陆中心附近即北美大陆出现大量裂谷系为直接证

据)。再经近银点变成始聚(冈瓦纳大陆诞生为证),再经远银点大聚

(加里东运动为证)2.8亿年左右(近银点)板块始散,(有

冈瓦纳大陆裂解,形成大西洋和印度洋为证)。可以看出:1)地球

受离心力强弱影响,产生地核往复地球球心,引起地幔流动,拖曳板

块聚散;2)赤道与地核呈差速转动,致使板块在近银点(远银点)

聚散相间出现;3)银心、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作用是外因,地

球的特殊结构特征及对作用力的各种表现,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结果。

四、用《易经》的宇宙观理解板块聚散规律

易经是群经之首。“易经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现象和参军入伍视力要求 道理,说明宇宙

人生变化的法则和运用的方法的一门学问。——台湾徐芹庭 如果

用易经‘来氏太极图’表达泛大陆的前世今生,口叫 会让我们更加深请假报告 刻理

解板块聚散规律的深层次内容。来氏--明朝易学家来知德。来氏认为:

“万古之始终者,一日之气象也,一日有昼有夜,有明有暗,万古天

地即如昼夜。”他的太极图是以昼夜交替模式,让我们了解宇宙阴阳

消长与阴阳循环规律。笔者将泛大陆的前世今生(102.81.36亿

年)纳入来氏图中,见图2泛大陆前世今生易经示意图

图中间白色圆表示太极(宇宙洪荒之时)太极外侧白色部分(阳)

代表后罗迪尼亚超大陆时段,暗色部分(阴)代表泛大陆。从此图中

的阴阳消长关系可以看出,10亿年到7.66亿年是后罗迪尼亚超大

陆裂解逐渐达到极致时段,对应太阳从近银点运行到远银点。7.66

亿年到4.37亿年左右后罗迪尼亚超大陆完全消逝,与太阳从远银点

经过近银点走到新的远银点对应。此时段泛大陆经历了孕育、诞生到

壮年阶段。4.37亿年到1.36亿年应该是泛大陆进入衰亡期,太阳

又走到更新的远银点。用线段法即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了后罗迪尼

亚超大陆的时限(裂解时限)及泛大陆存在时限,这些时限是有一定

科学依据的,是众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见图3超大陆与太阳运行周

期对照示意图

上述对太极图内容了解可以说是概略的,并且与线段法表达内容似

乎有矛盾。例如,从太极图图中阴阳消长关系分析,发现7.66亿年

5.95亿年,线段法表示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高潮到终结时段,

而太极图上显示4.37亿年才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的终结之时。试

问哪个正确?笔者认为都正确,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线段法表示

6亿年左右泛大陆的成员—冈瓦纳大陆诞生,罗迪尼亚超大陆完成裂

解。太极图之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所以将4.37 亿年定为裂解终结,有其深层次内涵。倘

若以人生作比喻,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出泛大陆早在7.66亿年—5.95

亿年萌生孕育,5.95亿年左右诞生,4.37亿年进入壮年,此时罗迪

尼亚超大陆消逝。泛大陆于1.36亿年消逝,4.37亿年—2.8亿年左

右应是后泛大陆裂解孕育期,到1.36亿年达到极致。到此可以说:

把板块构造运动简单的归纳为聚合和裂解两类模式是不够的。聚合中

存在裂解,裂解中存在聚合,此消彼长,方符合宇宙阴阳消长与阴阳

循环的规律。具体说,7.665.59亿年裂解中存在聚合(泛大陆孕

育)5.954.37亿年左右,在泛大陆聚合达到最大时,后罗迪尼亚

超大陆才是真正意义的消逝,换言之,后罗迪尼亚超大陆碎板块已重

组为泛大陆了。只有太极图才能表达这一深层次的理念。

结语

1 在我看来,人们对地如何共享文件夹到另一台电脑 球的研究和认识与瞎子摸象差不多。几个

瞎子摸象偏见难免,有足够数量的瞎子摸象,集合起来的感性

认识,一定是趋近于大象的面貌。我也鼻炎怎么得的 是摸象人。

2 此文又一次证明:地球板块聚散与太阳运行周期相关。天地如

此心心相印,地上的大周期,如对超大陆存在时限推测、大冰

期等等,应该参考太阳运行周期。因为地球是太阳系的子系统,小红帽英语

太阳系是银河系的子系统,存在系统论全部特质。如果有一天

能将地层单位的层理、层系组、层系、细层的内涵与天文周期

(太阳、月亮等)对照,那我们会破译出地球年轮的更多密码,

成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

3 从图3中分析,1.36亿年开始一个崭新的超大陆正处于孕育

之中,推测再过0.3亿年诞生,我给他命名叫“大同大陆”。那

么,与新生代、新植代对应的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板块挤压亚

洲板块)可以看作是大同大陆孕育的证明。如果有三维来氏图,

会表达得更清晰。

主要参考资料:构造盆地与油气—北京大学

梅野逸

201911 日零点12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12:40: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74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聚散构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