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学习方法都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4-25 10:33:3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5日发(作者:段广仁)

地理的学习方法都有哪些

推荐文章

2017高中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 热度: 高中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

热度: 山东七年级期中考地理试卷 热度: 2018年七年级下册地理期

中试鹃组词语 卷 热度: 八年级第一学期地理三单元测试试卷 热度: 有寓意的微信名

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下面是小编

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学习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的学习方法

学地理,除了“预习专心听课认真巩固”这一般的学习画画比赛 方法之外,

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各类地图的应用

1、上课前一定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也是常用工具-------

---地图册。

2、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如:

学到地中海沿岸是冬季多雨,那么,地中海在什么地方?一定要在地图

上找到并落实下来。

3、动手绘制示意图 如西亚石油输出的路线,同学们可以在一张

草纸上绘制出简单的、相对位置正确的示意图。这类图不要求绘制得

多么精准,只要能说明问题就行。

4、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

二、要善于把不同的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

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

地理思维习惯。例如:世界雨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那么,为什么乞

拉朋齐会成为世界的雨极呢?结合地图,根据乞拉朋齐所处的地理位置

便可分析出南成语 ,乞拉朋齐位于喜马拉雅山的迎风坡,这里有大量的地形

雨,这样,气候便和地形、位置相互联系起来了。

三、对地理原理,概念的理解要把握住要点、抓住关键。 对地理

原理、要领的掌握,并不要求象物理、数学分式、定理那样精确,只

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点便十分容易地理解并把它们掌握住了。例如:

“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阳光、空气、水等都是自然资源”

这一对自然资源概念的理解。我们应该抓住两个要点:第一,自然界

中存在的,不是工业产品。如,汽油,虽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但不

是人类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它是工业产品。第二,是对人类有利

用价值的。没有利用价值的不是,如沙漠虽然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但

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也不是自然资源。这样就可以了。

地理的学习技巧

第一个层次: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

做到看到图关羽被谁杀的 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

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

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

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第二个层次:把握地理规律。泡椒凤爪的最正宗做法

这个层次,强调的不是背诵,而是理解。我们要把地理当成物理

来学习,从最根本的大气压力的知识开始,逐步来理解“气压梯度力”

这个概念。我们要相信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

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

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医师节 。

在这个层次,《系统学习完全工具》中介绍的系统思维导图就可

以发挥威力了。通过画图的方式整理知识体系,把握知识之间内在的

规律,可芫爆肚丝 以加深理解、梳理出清晰的思路,而且也就让知识变得很容

易记忆。

能否从第一个层小学美术教学反思 次过渡到第二个层次,是高年级同学能否学好地

理的关键。一定要改变低年级地理靠“背诵”的习惯,转为“理

解”&mda大连财经学院分数线 sh;—彻底理解,我们才能真正学好高年级地理。

第三个层次:综合运用

在复习我国南、北方差异时,可从位置、范围、气候、水文、土

壤、植被、资源、农作物、农业基地、工业基地或地带等方面列表进

行分析综合比较;复习“英国、日本地理”,可从位置、范围、自然条

件、工农业发展状况,首都和主要城市等方面列表进行综合比较。这

些东西,看起来很复杂,实际上分解开来之后,就是两点:一是地图

——农作物的种类是由地形、气候等决定的,首都和城

市分布也和地形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发布于:2023-04-25 10:3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7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