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大连外国语大学分数线 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与“恨”
论白居易《长恨歌》的“情”与“恨”
摘要:作品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用叙事抒情的手法,对李、杨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爱情极为传颂,用
充满同情的笔书写李、杨的生死别离和唐明皇的入骨相思,恨不能长相厮守,使入读来不仅感慨万千,
泪流满面,给作品注入活力千古流芳。
关键词:《长恨歌》 白居易 诗文浅析
白居易这首《长恨歌》是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恋爱悲剧的诗,其描写情事如泣如述,可谓惊天地,
泣鬼神,犹如一支生死恋曲宛转动人,缠绵悱恻,可称得上是千古绝唱,回味悠长,“情”与“恨”
交相辉映,互不逊色。且幻想死后成仙使情到极致,恨不能长相守,故为“长恨”。作者的创作风格意
到笔随,流利明快,意脉相通,突出了“情”深“恨”长,且浅显易懂,至情至深,使人读后热血沸
腾,感慨万千。
一、诗文浅析
此诗为白居易三十五岁时作品,时白居易在长安以西的周至县任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游于
附近的仙游寺,谈话中,偶提起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感叹不一,王质夫说:“如果这恋爱悲剧与时
消没,殊为遗憾”。因而建议白居易作歌而由陈鸿作传,于是就有了《长恨歌》及《长恨歌传》流传
于世,根据读者的见解把这首诗分成七个部分浅析:
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颐园”起至“不重生男重生女”。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
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在深宫中长大的杨贵妃,一选入玄宗的后宫,立即
独受恩宠,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同时,杨氏一门也跟着飞黄腾达,使天下父
母感慨万千,当时就流传了这样的歌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候女作妃,看女却为门
上媚”、“生男勿喜女勿忧,君今看女作门媚”。也正如白居易所写:“遂令天下心,不重生男重生
女”。而“温泉水流滑洗凝脂”和“待儿扶起娇无力”等的指定更是刻画入微,形象动人,魅力四射,
这种生动感人的描写,也正是《长恨歌》大受欢迎重要原因之一。
唐明皇和杨贵妃由爱情迷恋而荒废朝政,“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其被宠爱的程
度,简直是形影不离,作者用汉武帝宠爱陈阿娇,要为阿娇造一座金屋子的典故来比喻他们之间的关
系,也是杨氏族门立刻权势盖天,几个姊妹被封为大国夫人,哥哥杨国忠当了宰相,可谓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第二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分数线 分从“骊宫高处入青云”起到“回看血u盘写有保护 泪相合流”句上。由于安禄山之乱,玄宗逃离了
长安,前往蜀地,此次叛乱的直接原因是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不和,安禄山于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以
“奉密诏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所谓的讨杨国忠只不过是欺人之谈,其实他早就有取代
唐朝的野心,翌年,他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当玄宗一行来到距长安百余里的马嵬坡驿站时,卫队士
兵对杨氏一门的不满达到极点。“六军不发无奈何”,当时,六军乱兵,先杀了杨国忠及杨贵妃的两
个姊妹,又逼唐明皇将杨贵妃赐死,最后,玄宗只好把杨贵妃交给士兵们处死,民愤得以平息。“君
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无能为力的唐玄宗与惨遭杀害的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场面,使恋爱
悲剧达到了高潮,并写出了长恨的原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
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生离死别则着力形容,读者受到的是悲剧气氛的感染而不是历史的理
性批判。
第三部分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起到“东望都门信马归”。描写孤独的玄宗在旅途中的情状以及
在咸都的寂寞生活,一切景物都是玄宗心境的写照,无不带着孤独凄凉的色彩,当玄宗返长安时,在
马嵬坡前触景生情,痛哭流涕,信马还都:“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追怀忆旧,行宫
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不见玉颜空死处”,只有空坟而尸体不见了,从而增加
了故事色彩。
第四部分从“归来池花皆依旧”句起到“魂魄不曾来入梦”句止。此部分描写了玄宗回到长安后
独自伤心的情景,玄宗畏惧新任皇帝的亲信而深居后宫中不出又弱一个 ,一如往昔的宫中情景反使他更加深切
地思念杨贵妃,时间无情,一去不复返,它不仅给玄宗与杨贵妃留下遗恨,而且使梨园子弟和权房阿
监们也都变得日趋衰老,在这里出现了彻夜不眠的玄宗现象。与第一段的“春宵苦短”的幸福场面形
成鲜明的对比,出现了“夕殿萤飞思悄然”,象征性地描绘玄宗的悲伤情景,物是人非,緾绵悱恻的
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
第五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句起到“雪肤花貌参差是”句止。从这部开始描写幻想死后的神
仙世界,一位会仙术的道士为玄宗到处寻访杨贵妃的踪迹,在虚无漂渺的空间终于发现线索,最后巧
遇叫太真的仙女,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
不见”“中有一人玄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写得非常生动。
第六部分从“金阙西厢叩玉肩”句起至“梨花一枝春带雨”句止。描写杨贵妃见道士来访吃惊的
神态。这一段也写得很生动感人。“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羞下堂来,风吹仙衭飘飘举,犹似霓裳
羽衣舞”。把刚刚睡醒的杨贵妃花冠不整的娇媚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
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仙境,情的渲泄已超脱于帝王妃子之间的感情纠葛,而更多带有
诗人的主观理想成份,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冲突表现无余。
第七部分从“含情凝睇谢君王”句起至“此恨绵绵无绝期”。重述杨贵妃思念玄宗的一段话。托
使者捎给玄宗的殷切话语,她与玄宗暗中许下的爱情誓言,以及永远的遗恨。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命运捉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
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并用此句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这一句也是白居易对唐玄宗与杨贵妃恋爱悲剧评语,也是《长恨歌》标题
的由来。
二、浅析《长恨歌》的“情”与“恨”
《长恨歌》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它之所以出类拔萃,广泛地流传,并名垂青史,在很大
程度上应归功于它精心的解构和重组,把“情”与“恨”挥洒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
(一)情义绵绵、荡气回肠
《长恨歌》虽历时千载,但依然脍炙人口,荡气回肠这与其对李、杨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爱情緾绵
悱恻的描写是分不开的,也体现了玄宗对美的追求,诗歌一开始,就有“汉皇重色思倾园,御宇多年
求不血宝胶囊 得”,这也恰恰体现了唐明皇对美的追求的本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皇帝也是人,如果他不
是皇帝,我们就能轻易的理解其“爱美之心”,那么,我们就无需去讥讽他好色误国,爱美之心,也
是唐明皇的本能需求。难道皇帝非得正襟危坐,远离红尘才算明君吗?白居易把封建统治阶级为皇帝
头上神话的光圈排斥开来,而是更人性化的塑造了唐明皇的性格,写了皇帝与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
的皇帝形象。“因为唐玄宗所代表乃是一个给大唐黎民带来将近半年世纪之久的和平安定生活殷富之
世......唐人对玄宗的深切同情,蕴含着他们自己理想中盛极一时的开天盛世的如梦依恋”。开篇两
句所表现的对美的执著追求正是对唐明皇这种人性的形象浓缩,正是这种对美的追求,才让“回眸一
笔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使唐明皇、杨贵妃二人的爱情达到生死
难以分离的至深境地,也正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天性。
白居易用了大量笔墨着力描绘杨的美貌与李、杨二人形影不离的爱情生活,从“回眸一笔百媚生”
到“今日君王看不足”,正是这种至情至爱,才是二人“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
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使杨贵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正是对杨贵妃的专
情至爱,才是“姊妹弟兄皆列士”。杨国忠被封为宰相,其姊妹也封为大国大夫,使杨氏一族恩宠一
时,使得“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观念传遍长安每个角落,而且是这些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应验一句“大
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正是这种完美的爱情追求为“恨”播撒了种子。
白居易为了表现李、杨二人的爱情故事,有意识地对历史事实进行了筛选、剪裁与改造。如《上
阳向发人》中的“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宾,一生遂向空房宿”就明显刻
画一个善妒的杨贵妃形象。还有曹邺的《梅妃记》和杜甫的《丽人行》中杨贵妃勾心斗角争宠的故事。
这些都与《长恨歌》中杨贵妃“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形象不符,而白居易为表现李、杨爱情之纯美,
对历史进行剪裁,使杨贵妃在《长恨歌》中与妒无缘,以优雅动人的《霓裳羽衣》舞展现其惊世之美
选取了最能表现爱情的真挚感人情节,使李、杨二人爱情之美有了艺术之美,把“美”体现得美绝美
伦,为恨提供了有利条件。“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使恨在美的极致中爆发。
(二)“情”与“恨”在毁灭中永恒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挚情在美的极致中使恨爆发。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在正义与邪恶的战争中,
她命运正是完美之极致才成为政治替罪羊。受儒家思想观的影响,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没有体现在
直接的政治批判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阐释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将感情与道德交织在一
起,使美在现实中付这一炬,留下的是无尽的追忆。
对杨贵妃的死,做为帝王之无奈,“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在这方面白居易没有
渲染六军不发的群情激奋,没有挥毫安史宁夏景点 之乱的战争场面,也没数落杨贵妃红颜误国的罪行,只是侧
面的描述给予杨贵妃深切的同情,从杨贵妃的死可以看出,“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使杨贵妃的形象和尊严得到维护,唐明皇作为悲剧的制造者,最终成为悲剧的主人公,作为一代帝王,
面对爱妃,却无能为力,救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为安下雪了 抚三军,只有忍痛割爱,虽有呼风唤雨之能,
却无拯救心爱女人之力,只能忍受死别离恨,不禁令人遗憾,达到“恨”的极致。
入川途中,白居易又把恋情融于景之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一切残景都
烘托出唐明皇苦涩的心情。“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也映照出唐明皇朝朝暮暮思念之情,
而伤心的月色,断肠的铃声更加重了唐明皇肝肠寸断的伤心之情,景同人已非,只留下唐明皇形单影
只,孤寂一人。只有痛苦的追忆。
(三)“情”与“恨”在怀念中延续
为使两情至美,白居易用神话性的笔墨来表现二人相思誓言天地人世灵界都不能阻隔的爱情,作
者用一方士“勤觅”来增强唐明皇的相思之苦。方士可谓是“上究碧落下黄泉,雨处茫茫皆不见”,
却终是柳暗花明,在一仙山遇一仙子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一系列的描叙,使故事不限于现
实人世,更延长美感,使杨贵妃摇身一变成为蓬莱仙女,增强了诗的审美情趣,杨贵妃将钿合金钗交
给唐明皇,这一深情描叙让故事达到了人间灵界相通的意境,并寄以深情。“天上人间会相见”,由
此可见“恨”并非“恨”,诺言无法兑现,而是“恨”这一深情在生前无法完全表达。“七月七日长
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莲理枝。天长地久会有时,此恨绵绵无绝期”。
使爱情达到永恒,成为“天长地久”的相思,可谓感天动地,荡气回肠。
(四)“情”至深,“恨”之长
作者把情与恨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长恨歌》“恨”是什么,为什么要“恨”。诗人通过笔
下诗歌来展示给读者,却不直接抒写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情的渲泄超脱帝
王的感情纠葛,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此情之深,也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但是笔者认为,唐明皇和杨
贵妃的爱情虽因政治而被摧残,但“长恨歌”并非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他所写的历史
题材是依照历史之实想象而写成的爱情故事,唐玄宗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唐朝历史衰转折期中的关
键人物。因此,读者对《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游移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从而产生理解上
的困惑与分岐,陈鸿认为白居易写《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龙物,窒乱阶,重于将来也。”
赋予《长恨歌》以伦理说教的意义,白居易本人则认为,该诗表现的是“风情”,唯其如此,他在编
集时才把它归入感伤诗。
白居易用“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作者结合本人生活经历
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有独到之处,当白
居易把“情”作为描写对象时,那种被他承认人皆有之的情潮便以固有的人性美于笔端。“入宫专宠,
马嵬惊变”,涉及的主要是一个专“宠”问题,而李、杨故事特殊性的确与政治有关,它是安史之乱
的导火索,而《长恨歌》没有评击李、杨失德荒政,女色祸国方面解释,而是转向赞叹女性,歌颂忠
贞爱情为主题,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史实,超越时空局限,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
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只集中对李、杨之间緾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
人的传说,虚无漂渺的仙境,将读者带进一个纯情的世界。
白居易此首《长恨歌》的创作也与他的生活经历的人生观分不开的,他一生经历中晚唐,他的思
想经历了从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两个阶段,从贬官白州马司为界,他信奉“达则济天下,知足常乐,
随缘任运,委顺自然”。正是他这种经历和思想,才写就了《长恨歌》,把唐明皇写得同普通人一样,
一往情深,有爱欲和苦恼,有错误和缺点,人情味十足的皇帝。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形象也就具有了普
通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这种情深,恨长,用色与情描写时不再具有任何贬义。而杨贵妃“美”的形象
已不再是女色祸国,而是对其满怀怜情热爱之情,才是读者读来意味悠长,为二人的情深,恨长感到
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白居易用喜剧的两情相悦到悲剧的生死离别,恨不能长相守,达到“情”深“恨”长之极致,诗
人用精炼语句就交代了复杂的情节,并更细致的把二人款款深情用力的渲染,使二东施效颦的道理 人的浓烈的爱情和
贵妃死后相思之情跃然诗中,细细陈述,让我们的心不得不随着二人的真挚爱情而歌唱,随着二人生
死离别,刻骨相思而哭泣。
作者用“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方面极力描写和渲染,使唐明皇和
杨贵妃情深到了极点,给人以喜剧的印象,然而乐极生悲,乐的极致,也就是悲的开始,正是唐玄宗
的荒淫不理朝政,才误国误民,为悲剧的开始拉开了序幕,成为安史之乱的导火线,二人的爱情也在
个动乱中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回看血泪相和流”,为什么“六军不发”是愤于唐玄宗迷恋
女色,祸国殃民,而杨贵妃只能成为悲剧的牺牲品,而他们的爱情也成为了一场悲剧。而唐玄宗用情
之深,可谓是感天地,泣鬼神,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寂寞悲伤,在路上追忆思旧,回宫后睹物思人,
触景生情,正是这种刻骨的相思,才是道士仙境相遇杨贵妃不在是一种空中楼阁,而是真实再现,而
杨贵妃的一往情深,托物寄词重申前誓与唐玄宗的相思一唱一和,更深化了“长恨”这一主题。
白居易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构思,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把这两个历史人物又不拘泥于
历史,借助历史,根据人们的传说,书写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使读者读起来不由得不
心中漾起涟漪,使这首凄美的爱情长诗万古流芳。
参考文献:
1.华锋、白松、白本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篇.,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
2.(日本)前野致彬、石门中久编,杨松涛译.中国古诗名篇鉴常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23:06: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64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