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摄影美学思想的分化与溯源
发表时间:2008-12-22T09:31:57.25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 作者: 颜柏桓
[导读] 摘要:一般美术建立在技能的训练与熟练以及达到的境界,摄影技术的产生在一般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技术美学体系,这其中的关系
需要进行科学表述,本文在解决技能文化与技术我的梦想200字 文化界定上,打开了逻辑与现实的视野。在技能与技术文化的“分化”与的“溯源”上讨论人
类的美学,对美学的文化界定确立了大眼光,对确立传统技术的大文化在教育和训练中的价值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关键词:美术技能 摄
影技术 审美文化
摘要:一般美术建立在技能的训练与熟练以及达到的境界,摄影技术的产生在一般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技术美学体系,这其中的关系需要进
行科学表述,本文在解决技能文化与技术文化界定上,打开了逻辑与现实的视野。在技能与技术文化的“分化”与的“溯源”上讨论人类的美
学,对美学的文化界定确立了大眼光,对确立传统技术的大文化在教育和训练中的价值进行了科学的阐述。
关键词:美术技能 摄影技术 审美文化
0 引言
摄影术发明之时,正是西方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正如蒸汽机、电灯、留声机等十九世纪重大的发明一样,摄影术的发明是技术革
命和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摄影是什么?它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技术?自摄影诞生之日起,人们就一直围绕这两个问题纠缠不清。摄
影是“用光绘画”,是技术和视觉观察力的一种结合,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一说法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在摄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
不难发现摄影技术对摄影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每一次摄影技术的更新与变革,都对摄影文化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学表述
中的“技术”与“艺术”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在“技”与“艺”之间的“术”,显然是基于人的深层文化属性,而不是人的浅表属性。我
们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教育的文化教学视频 形式——强调“修身为本”、“齐之以礼”、“义以为上”的文化整体观;道家文化强调人本来具有的“意”,这
个“意”普遍存在,就叫“道”。也既是说,“技”是人的技能的体现,使人与社会、自然的一种平衡、观照、审视,而“术”只是工具的观点。按照
古人的观点,人应当遵循“虚”、“静”、“去欲”、“去己”的训练原则,在这个原则下,人才能实现“德教行为”、“知识体系”、“艺术技能”的目的。
因此恰恰只有是“虚”才可以接受万物,而简单的“技术”完全不能达到古人说的关于“艺术境界”的认识。
确切地说,技术与艺术,分化点在于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因此,技术与文化以及艺术与文化,他们的观点成为了我们讨论的着眼之处。
1 文化观念分歧对技术与艺术分化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是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曹昆萍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摄影文化是极其广泛的范畴,对于摄影文化的界定至今还没有
较为清楚的解释。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从文化的概念中明显地看出技术与文化的密
切关系,技术具有文化的属性,属于文化的范畴之内。由此可见摄影文化应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摄影艺术文化,另一个则为摄影技术文
化。
他说:何谓摄影技术文化?在西方,早在古希腊,甚至到了18世纪,西粗茶淡饭下一句是什么 方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就把技术看作是人类文化领域之一
并对其展开了研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技术本身和文化是相互对立的,文化论者和技术工匠是两个无法逾越的领域。
也有些研究者认为技术是一种文化,例如,马林诺夫爱情是圆的 斯基在他的文化定义中,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因素;公休假请假条 卡普则把技术看成是促进文化
进步的手段;怀特把技术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埃吕尔、F拉普和李克特等人则把技术看成是一种文化现
象或“一种文化过程”。([日]栗原史郎:《未来的技术哲学》1987年,第107、81—85页;(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辽宁科技出
版社,1985年,第57、100页。)这些研究者多数认为技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技术就是一种文化。
2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点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几个视角
2.1 手段论:文化一体,艺术也是手段。这个观点强调技术对文化的作用。在对技术与文化关系的阐述中,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
最为重要的一位。他竭力推重技术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技术上的更新应受到重视。”他对技术重新进行了界定,技术包括生产、传播的方
式,传播的革新,形式手段的变革,还包括物质性的技术手段、工具等。本雅明之所以对技术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体现在他从摄影、电
影这些新技术手段发明所受到的强大鼓舞当中。摄影技术的发展进步根植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摄影技术不仅表现出有形的物质性特
征,而且它还体现出无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摄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可
以说是摄影文化发展的历史。
从达盖尔将摄影术发明公布于众的那一天,一直到数码摄影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以摄影技术改革发展为前提的摄影发展史出现了民歌民谣 两个重
要的时期,分别为机械复制时代、电子影像时代。环节论: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取决他的记录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记录的任务,技
术是保证社会文化认识、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因此,艺术就是适当的调节审美活动和技术活动。所有技术都承担着文化的任务,如属
于技术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涉及感官,不仅承担着文化的任务,也同样力所能及地肩负着社会方面的一些任务,因此,摄影在艺术中地位没
有确定,文化主体地位容易丧失,容易被人瞧不起。
各种文化艺术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是都承认环境、教育在人性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不过是人性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古今中外大量的事实表明,凡持有不同的文化观的思想家、教育家,就会有宝宝吸收好的奶粉 不同的艺术思想与实践。由于在文化问题
上的假设不同和认识分歧,因而在艺术目的、艺术作用和艺术任务上的主张也有根本的不同,对技术原则和教育及技术方法的选择就会不
同。在一定意义上说,技术论乃是艺术的立论依据。具体而言,这里所说的艺术,就是“发展”、“改造”、“塑造”对文化的内容、方法都会各
自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摄影”这一概念开始进入艺术范畴。
2.2 诉求与追问:机械复制时代摄影文化的反思
记录、复制,乃至技术处理,摄影文化的机械功能引起了人们对摄影艺术以及摄影技术的诉求与追问。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摄影文化是
应文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应文化提升的需要而发展的。回溯古今中外的美术文化史,莫不是源于劳动,竟于技艺,化于美学,劳动史、
艺术史、美学史具有相关一体的特征。因此,我们说:艺术文化是“生成的”而不是“给定的”,是“多样的”而不是“同一的”,是“异质的”而不是
“均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变化的”而不是“僵化的”。
视觉文化,就是对身体以及文明、竞争的广泛的认识,就是人类悟性的、文明的、行动的基础。古人就认为,自我与世界、自我与宇宙、
自我与万物,都可以包容到知觉的意蕴中去。中国视觉文化在树立意蕴上能够包容西方美学的形式以及运作体系,随着国力的增长,摄影
艺术运作体系的健全也一定为期不远。那么,如何把我们优秀的文化,发扬到现代艺术的技术和技巧中去,建立自己的艺术科学、艺术训
练、美学系统,就成了研究者的追求目标。
相反,西方美学的“机械复制时代”,在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最先提出后。美学界对机械复制
时代,就是工业时代,这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农业社会的艺术作品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工业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其它工业产品的特征,这
就是可以在相工作描述怎么写 同品质的基础上无限复制。技能表现向技术复制转化,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好感,使得摄影成了复制的代名词。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16:56: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60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