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启示

更新时间:2023-04-24 16:21: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电子邮件营销案例)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启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的启示

摘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观察学习理论、三元交互决定理论、自

我调节学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这些理论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

此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应该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重视认知、

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引导学生提高自我

效能感。

关键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教学 启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他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了儿童社会学习问题,提出了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

调节、自我效能等,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 1977年出版的《社会

学习理论》,是该理论及其研究成果的总结性著作。

一、具体实验研究

1963年开始,班杜拉对儿童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在前期实验中,他将被试

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观看一部影片,其内容是一个成年人对一个充气娃娃

又踢又打,对照组没有观看影片。其后,在被允许与充气娃对某人友好英语 娃玩耍时,实验组儿童对

充气娃娃的施暴行为超过了对照组的两倍,这说明实验组模仿了成年人的暴力行

为。在随后的实验中,班杜拉研究的是示范原型的行为后果对儿童的模仿是否产生

影响,共有3组参加。第一组看到施暴的示范原型受到奖赏,第二组看到示范原型受

到惩罚,第三组看到示范原型既没受到奖赏也没受到惩罚。后来在与充气娃娃玩耍

,第一组的行为最具侵犯性,第二组最不具侵犯性,第三组居中。然而,当被鼓励去

模仿示范原型的行为时,所有3组的儿童都表现出了类似的侵犯性。通过这一实验,

班杜拉认为:经由观察, 3组儿童实际上都学会了示范原型的侵犯性行为,只不过只

有在看到示范原型受到强化,或观察者自己期待在做出相同举动后也能得到强化时,

这种行为才更有可能发生。由此,班杜拉提出学习通过观察便可以发生,但学习是否

转化为表现出来,则要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在这一实验的基础上,班杜

拉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1, 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以往无论是认知学派还是行

为主义学派,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直接经验的获得及强化上,班杜拉则认为靠直接经

验获得的任何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来获得,同样,也可以不用亲自体验直

接的强化,通过榜样的替代反应和替代强化也能学会某种行为。在此观点的基础上,

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亦称替代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或榜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于观察

学习者来说是新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

应的行为的过程。 观察学习不同于模仿,模仿是指学习者对榜样行为的简单复制,

而观察学习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学习过程,是从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获得信息,

中可能包含模仿,也可能不包含模仿。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不要求必须有强化,也不

一定产生外显行为,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即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

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1.注意过程

班杜拉认为,学习者置身于大量的示范事件下,从中观察什么、知觉什么、吸取

什么,是由注意过程决定的。“注意过程决定着在大量的示范影响中选择什么作为

观察的对象,并决定着

1

从正在进行的示范事件中抽取哪些信息,因此,选择性注意在观察学习中起着关

键作用”。制约和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示范原型的

特点,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能力和较大权力的示范原型较易受到关注;

是观察者本身的特征,即知识经验、认知能力、已经形成的知觉定势等;三是人际关

系的结构特征。班杜拉认为,在影响和制约注意过程的因素中,人际关系的模式是最

重要的,因为一个人通过观察会学到什么样的行为,由他归属的团体的不同而可能有

所不同,这尤其对于观察者的行为模式或人格特征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2.保持过程

如果人们不记住示范行为,观察是不会有多大意义的。观察学习的第二个主要

过程就是对示范活动的保持。保持过程就是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

留在记忆中。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主要依存于两个系统:表象和言语。有些示范行

为是以表象的形式保存着,当示范行动引起观察者的注意后,就产生了观察者对示范

行为的感觉和知觉,示范行为刺激在头脑中重复呈现,从而造成示范行为持久的、可

复现表象的产生,以便在以后的某种情境中被唤起。表象系统与示范行为的言语编

码有关,调节行动的认知过程大多数是言语的而不是表象的。班杜拉认为,通过言语

符号编码,可以促进观察学习和保持。当把示范行为转换成表象和容易利用的言语

符号后,这些记忆编码就用来指导人的行为表现。

3.运动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子过程是把符号的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这一过程比较复

,行为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将再生的反应在认知水平上选出和组织起来,然后在

行动中表现出来。再现出来的行为并非是准确无误的,还需要给予调整和纠正。在

一些自己能够观察到的行为中,可以通过自我反应的监察来纠正或调整动作;在那些

自己观察不到的行为反应中,则需要他人提供反馈信息来进行纠正或改进,从而达到

同示范一致的正确的反应。

4.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们能够通过观察模式而获得新知识,但人们可能对这种模式进行

操作,也可能不去操作,这要取决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

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界因素

对学习者的行为直接进行干预;也可以是替代强化,即学习者看到他人成功受到赞扬

或失败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增强或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同时,强化还可以是

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

的行为的过程”。

()三元交互理论

对行为的因果分析,在心理学界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行为主义强调由环境因素决

,人本主义倾向于个人因素决定。班杜拉不赞成这两种看法。他认为个人的和环

境的因素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两者是相互决定的,而且人也不是独立于行为之外

的。他把人的认知因素引入到对行为的因果决定模式的分析中,提出三元交互决定

理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他认为:“行

为、认知、环境三者彼此相互联结、相互决定,这一过程涉及三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而不是两因素的结合或两因素之间的单向作用。行为和环境条件作为交互决定的因

素而起作用。人的认知因素(即观念、信仰、自我知觉)和行为同样是彼此交互决定

的因素。”在班杜拉看来,行为、认知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把某

2

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有时环境的影响对行为具有决定作

;有时行为也可能成为这三个交互决定因素中的主要成分;同样,认知因素也可能

在这个交互决定链中起决定作用。但在书法格式图片 大多数情况下,这三者是密切相联、互为因

果的,这是三元交互理论的核心所在。

()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

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他认为人的

行为不仅受外在因素的影响汕头大学排名 ,也受到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可以自己调节

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

,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

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自我导向,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

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

响。”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这

三个过程,个体可以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自我观察:即人们根据各种标准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这种评价对行为既有

积极影响也有消极作用。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提供必要的信

息以确定符合现实行为的标准和评价正在进行变化的行为;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思

维模式和行为的加倍注意,促进自我指导的发展。

自我判断:即人们在行动之前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并以此来判断和评定自己的

行为标准间的差距,如果行为超过了标准,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则会产生

消极的自我评价。自我判断的核心是目标的确立。

自我反应:即个人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做出评价后产生的自我肯定、自我满足、

自我否定、自我批评、自怨自艾等情感反应。自我反应是个人满足兴趣和自尊发展

的重要和持久的基础。自我调节理论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具有理

性认知的能力,能合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班杜拉把自我效能定

义为人们关于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Bandura,

1994)。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

等。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

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四种因素的影响:成败经验、替代性经

验、言语劝说以及情绪和生理状态。

1.成败经验(直接经验)

以往的成败经验是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前提,它为个体提供判断与构成自我

效能的信息成功的经验,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自我效能感较高;多次的失

败则会使个体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丧失信心。研究表明,个体在挑战性任务中所

获得的成功,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的影响最大。

2.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

3

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很多知识经验不是通过亲身实践,而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

察与模仿而获得的。这种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

成有巨大影响。当一个人观察到与自己能力、水平相似的人获得成功,则会增强自

信心,相信自己也有能力完成同样的任务;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能力不相上下的

,虽然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仍失败时,他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认为自己也没有成功

的可能,付出的努力也不会太大。

3.言语劝说

言语劝说主要包括他人的暗示、建议、劝告等,通过接受他人认为自己具有完

成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言语鼓励而提高自己的效能。言语劝说是否能发挥作用依赖于

劝说者的声望、地位以及是否切合实际,与个体自身的经验联系不大,所以对自我效

能影响也不很大,而且,经由劝说形成的自我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比较容易消失。

4.情绪和生理状态

班杜拉认为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当个体在面临某项任务

,身心反应平静则会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简要评价

()理论的积极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他突破了旧的理论框架,把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

义加以融合,以信息加工和强化相结合的观点阐述了学习的过程和机制,并把社会因

素引入到研究中。他所建立的社会学习理论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第一,班杜拉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强化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有机地

结合起来,以认知的术语阐述了观察学习的过程和作用,提出了替代强化、自我强

化、三元交互、自我效能等概念,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中枢过程的

倾向,使解释人的行为的参照点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第二,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把学习心理学同社

会心理学的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观察学习、间接经验、自我调节等概念,

对学习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实验结果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得出的,这就避免了行为主义以

动物为实验对象,把由动物实验得出的结论推广到人当中的错误倾向,结论更加具有

说服力。

()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当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有其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

第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缺乏内在统一的理论框架。该理论的各个部分较

分散,如何将彼此关联起来,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以儿童为究对象建立起来的,但他忽视了儿童自

身的发阶段会对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第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虽然可以解间接经验的获得,但对于比较复杂的程

序性知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理性思维的形成缺乏说服力

第四,班杜拉虽然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对为的影响,但对人的内在动机、内心冲

突、建构式等因素没做研究,这表明其理论本身仍然有大的局限性。,3,

4

四、社会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做好榜样示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一条捷径%

学生有通过语言与非语言形象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能够

不必经过亲自体验,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便可习得复杂的行为,尤其是学生学习现

成的知识,往往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进行,虽然这种学习含有模仿的过程,但是通

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和认知加工,经过消化和吸收,会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为

进入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观察学习理论对于教师有效地

传授知识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比如,教学中教师认真的作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吸引学生的注

意,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在学生运用知

识或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调动学生的自

主性,使其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同时,观察学习不仅能够在认知学习

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动作技能以及品德教育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学

生要习得特定的动作技能,或者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必

须要进行一定的实际操作和道德实践,但是,观察学习可以为技能和品德的形成提

供良好的认知基础,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了解到应当如何去操作,怎样操作才会更

加方便和准确。通过观察,学生也能够懂得该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正是

因为观察学习在动作技能和道德品质的习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

通常会把那些卓越者,把自己,把优秀的学生塑造成为观察学习的对象,成为班级

的榜样。

()重视认知、行为、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个体发展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是教育研究中一个古老的话题。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者都倾向于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和教育。后来,

受到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不少于学者开始认识到人的活动及其主观能动性在个

体发展中的作用,于是便有人在原有的三因素基础之上加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构成四

因素说。其实,这些思想在班杜拉的相互决定论中早已得到充分体现。认知、行

为、环境三者要想相互作用,就必须先产生关系,而要产生关系则需要个体采取某

种行为或活动,没有活动的存在,三者之间的联系也就无从谈起。只要认知、行

为、环境三者之间的活动一启动,那么个体的主体因素便会自然而然的参与到三者

之间的互动活动中去,并且,它参与后所发挥的功用还会举足轻重。因此,实际的

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遗传、环境、教育三因素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活动以及

主体的能功性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各种

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实现发展,具体的来说: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

环境来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外部影响,比如说,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合理竞争与

合作的喝的成语 学习风气、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等等。另一方面,教

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因素,要注重学生认知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把

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自我教育和自我监控能力以突然失明 及利用环境的能力作为根

本性的任务,贯彻到一切阶段和活动中去。当然,外部的环境因素和个体内部的认

知因诗歌朗诵比赛 素也并非平分秋色的,外部因素只有被个体认可,并且个体的能动活动表现出

来才能够发展其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警察常服 别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因素在三者之

间的重要地位,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他们的潜能,才能

够使行为在环境和认知因素的动态影响下得到改进。,2,

5

()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强化的过程,学生通

过对自我行为的积极强化或消极惩罚形成相应的行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

调节学习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会他们自主学习。班杜拉通过实验

研究表明,有效的自我调节依赖于学生在学习中持有一种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并且

进行积极的归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除了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学困生”通常将学习结果归因为能力、教

师或运气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而很少与自己本身的努力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做主观努力方面的归因,这样他们就会产生有

效的成就动机,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学会学习。,4,

()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总是要面对各种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如何对待这些任

务、应当付出怎样的努力以及对自己能否胜任的判断,都与个人的自我效能感有

关。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任务的话,他就可能产生焦虑和逃避行为,而

如果他判断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那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努力学习。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探讨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也具

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立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的经验能够增强学生

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树立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桥梁。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

生,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激励

其他学生的观察学习行为。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更应该及时给予鼓励,从而逐渐增

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最后,要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然

会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

在班级中负有一定的责任,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权利,并不断地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

的机会,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感。

当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并非十全十美的,它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比如过

分夸大了榜样和环境的作用,有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缺

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策略等等。但不可否认,社会认知理论对我国的教学工作具有重

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成晓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因素[J].辽宁师范大学学

,2003(11)

[2]龚珊珊.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610

[3]李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6

[4]卢德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

年第33

6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16:21: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60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