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更新时间:2023-04-24 06:54:44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4日发(作者: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配方)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水资源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水资

源过度开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染严重,缺乏保护和高效利用,水生态系统

退化等,本文从中国当代水资源现状出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提出尊

重客观规律,谨慎开采地下水,重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污水和雨水资源化,提

高海水淡化技术,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加强水资源立法等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提

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关键词:中国水资源;水资源现状;措施建议;可持续发展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

来,联合国水资源大会曾向世界各国多次警告,由于缺水,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持

续发展肯定受到制约,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将增加40%,届时将

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甚至国家安

全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以人均水资源为例,中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

平均水平的1/4fanxing 美国的1/5已成为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近年

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随着人口的大量迁移和集中,局部地区高强度需

水与水资源天然分布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加剧,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建设和可持续

发展战略,我国正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以及极端与

突发事件频繁等各种突出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俨然成为当今中间乃至世

界的重要课题。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

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系统工程。它需要在水资源

开发、保护、管理、应用等方面采取各种综合措施才能奏效,任何偏颇或缺失都

可能事倍功半。面对这一实际,笔者在前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从水资源的现

状和问题切入,提出一些对于基础现状解决的见解和对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和措施,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谐发展。

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 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发展对水需求急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需求总量为4400亿m20世纪90年代为5500亿

3

m2000年增至6000亿m2010年需求总量近7000亿 m预计2030年将增

333

8200亿m。目前,中国人口已达13亿,今后,中国人口仍将继续增长,预

3

2030年将达到高峰。2050年,中国人均拥有水资源量将从20世纪80年代的

2700m减至1700 m中国有近2/3的城市将出现供水不足,年缺水约60亿 m

333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1.2 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在年内分配上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降水的年际变化随季风出现的次数、季风的强弱及其

夹带的水汽量在各年有所不同。年际间的降水量变化大,导致年径流量变化大,

而且时常出现连续几年多水段和连续几年的少水段。

我国地域覆盖宽广,降雨时空分布存在严重差异,再加上水资源严重短缺。

因此,水资路由器网络管理 源时空分布明显不均。同时,中国又是人口大国,各地人口分布不等,

因此造成人均淡水资源、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单位面积水资源数量极为有

限,也造成了地区分布上的极大差异。这就构成了中国水资公安个人总结 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和

特点。目前,水资源短缺问题己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长江流域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200km、新增土壤侵蚀1.5亿t。自1954

2

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面减少了12000km。这从另一个方面,又影

2

响了中国水资源的分布问题。

1.3 极端灾害频繁

19491991年的43年中,全国每年平均受灾面积780km ,成灾面积

2

431km 1998年,长江、嫩江及松花江爆发百年不遇的洪水,连续70天超

2

警戒水位,直接经济损失2642亿元。干旱缺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约2300亿元。近年,由水资源缺乏而引起的旱灾在一

些地区,如松辽平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年减产粮食200300t目前,

全国有6000万人口严重缺水。20世纪90年送你的独白 代以来,一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突出,缺水范围扩大,程度加剧。近期的如今年的百湖之城武汉大水灾,黄河水

土流失严重等等。

1.4 水资源污染严重

根据测试,我国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为例,辽河、海河、淮河、

巢湖、太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长高。淮河流域几乎一半的支

流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生态用水严重短缺,其中位于内蒙古区的西辽

河已经连续多年断流。巢湖、太湖、滇池等水质已经处于劣五类,总磷、总氮等

有机物污染严重。

1.5 水生态系统退化

受经济社会用水快速增长和土地开发利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生态系统退

化严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水生物种减少和生境退化等问题突出。

淡水生态系统功能整体呈现局部改善,整体退化的态势,北方地区地下水普遍

严重超采,全国年均超采200多亿m,现已形成160多个地下水超采区,超采

3

区面积达19km,引发了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环境地质问题。

2

2 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2.1 水资源过度开发,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资料显示,多年来,中国地下水平均超采量约74亿m,超采区面积已

3

18.2km,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已占到42.6%。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

2

地面沉降、塌陷、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影响了水资

源质量。

2.2 水资源缺乏高效利用

工业生产用水效率低,导致成本偏高,产值效益不佳,尽管在北京、天津等

大城市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城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超过90%,但全国大

多数城市工业用水

仍然浪费严重,平均重复利用率只有30~40%。从客观因素方面分析,一方面,

人口不断增加、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用水量不断

增多。另一方面,温室效应逐步出现,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又导致了降水量的减少。

从人为因素分析,由于中国水资源利用率偏低、污染严重、管理不善等,也严重

影响了水资源的效能。

2.3 节水治污不到位

一方面,全民节水意识有待增强;另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采取一些有力、

有效的节水措施。在治污方面,地表水中五类水的比例越来越大。原因大致有两

个方面:一是国家制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较高,而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放标准较低,

两者存在明显矛盾;二是需加大治污力度,由于城市规模逐步扩大,生活水平逐

步提高,市民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造成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短缺,生活污水

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必须加大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力度,以解决城市污水处理

问题。

2.4 水利设施存在威胁

第一,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逐步萎缩衰老,配套的工程保安、维修交通事故报警 、更新和功

能完善任务艰巨,由于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许多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差、尾工大、

设备老化失修、管理水平低、运行状态不良,至今仍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现

象日益显露。第二,设施科技含量低和管理基础差,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任务艰

巨,在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

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

3 水资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1 尊重客观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国治水策略重大调整的核心

和关键。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系统完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防洪工作要坚

持引洪与用洪并举的思路,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治理水土流失要积极发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活动要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巩固和增强

其自我修复能力,坚决杜绝人为干预自然生态。

3.2 谨慎开采地下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实践告诉我们,继续采用粗放型的水资源利用方式,重视开发、轻视节约,

结果必然是调水越多,浪费越大,污染越重,增加开采地下水并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目前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

效的战略举措。要抓紧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推进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节约型、高效性转变。

3.3 重视水资源保护和修复

在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工作中,重视生态环境用水,比如,通过对黄河水资源

进行统一调度实现了黄河连续10年不断流,有效保证了河流生态功能的发挥;

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行中,加强水利工程的生态调度和运行,充分发

挥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的作用。总之,从源头楚威王 上对水资源进行保护,合理开采,同

时,对目前已经受到破坏和污染的水资源,进行一系列修复措施,增大水资源的

可使用量。

3.4 污水和雨水小于90度的角是锐角对吗 资源化

大多数城市,主要以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外调水( 如南水北调)

为主要水源,对雨水和污水的开发利用不够重视。雨水是继中水"海水之后的人

类第三水源"。中国平均年降雨总量为6.210亿t,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

4

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之外,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巴旦木的功效 的多年平均

水资源总量为2.810亿t是一个具开发价值的水资源。污水和雨水都是潜在的

4

水资源,目前大量的污水处理不当进行排放,不仅造成了环境污染,同时还造成

了浪费,如果把污水进行利用,不止可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可以缓解水资

源不足的压4年级数学手抄报 力。而目前按照我国的科技能力和技术创新,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

只是在处理设施上,还需要加大建设力度。而雨水方面,目前大多数雨水我国都

是直接排放掉,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在全国广大地区积极推广应用雨水资源化技

术,无论从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角度,还是从技术设施和运营成本看,雨水收集和

利用作为一种非传统水源,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3.5 提高海水淡化技术,升级海水淡化设备

全球设有海水淡化厂1万多家,1/40地区的世界人口靠淡化海水作为饮用

水,目前已形成以多级闪蒸、低温多效和反渗透为代表的三大海水淡化主流技术。

中国海水淡化技术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主要采用低温多效和反渗透技术淡化海水。

2010年日产淡水60t成本相对较高,淡化海水价格从6/t10/t不等,

影响了其推广和应用,沿海居民用作饮用水的仅占海水淡化工程供水总量的

13.6%,从区域分布看,在建和待建的多个海水淡化项目,大部分集中在浙江、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可持续发展

山东、辽宁、大连、天津等地,到2020年,海水淡化量将实现250~300t/d

的目标。海水资源非常丰富,海水淡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我国目前最主要

的问题就在于技术和设备问题,笔者认为,国家和政府可以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

提高海水淡化技术,这具有良好的前景。

3.6 加速建设海绵城市

前文已经提到,目前极端天气频繁,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雨洪管理成为

影响城市发展的安全隐患,比如今年的百湖之城武汉就遭受了严重的灾害;另一

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水资源供应严重不足,随之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

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习总书记在中央城镇

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海绵城市的建设,提出在建设城市排水

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

积存、自然渗透和净化的海绵城市。无疑,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

的一条路径,能够解决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面临的水资源日益加重的生态危机。

设海绵城市也是解决水资源永续利用、寻找雨水出路的必由之路,其前景和作用

都是毋庸置疑的。

3.7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资源立法,加大执法力度

水资源危机己成为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水资源危机日益严峻情

况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资源立法并加大节水执法力度,运用法制手段严格规

范、约束和治理用水行为,引导正确的用水理念,将成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必要

途径和有效突破。因此,必须调整水资源立法思路,改进立法机制,逐步健全完

善水资源法律体系,以促进水资源的科学和规范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群众参与、

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解

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认真研究并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真正解决水资源配置

问题,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4 结语

当代中国水资源日益短缺,,水环境持续恶化,已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严

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可以再生,却不能增生;水可用于洁净,

但不能自洁。几十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用生态破坏作为代价的,

象非常深刻的,小时候戏水的河流,现在已经面目全非,我们在成长,它们在肮

脏。对水资源谨慎利用开发已经越发重要,很多事情,已经发生,但是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因为与我们自己的生活并不是直接相关,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形

成这种节水爱水的习惯。宏观方面,国家需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来保护水资源,

制约破坏,而微观方面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平时的一个小动作,

都可能是汇聚万千水资源的一点一滴。

文中已经提到,建设海绵城市,海水淡化等等措施和建议,这都只是理论上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可英雄用英语怎么说 持续发展

的认识,而在实践上,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试验,不断地发现问题,

不断地解决问题,因为几十年根深蒂固的影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可能

是一朝一夕的事,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过程中需要有人扛起这旗帜前行,

我觉得,我们作为给排水专业的学生,这一代的大学生,就是这样的扛旗人,有

责任也有义务,将它进行到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本文发布于:2023-04-24 06:5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55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