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

更新时间:2023-04-23 21:10:18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文化传承素材)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一

光子说

⑴量子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电磁波的

发射和吸收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姓笔画顺序 每一份电磁波的能

量。

⑵光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也是不

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

能量与光的频率成正比。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既表现出波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大量光子表现出的

波动性强,少量光子表现出的粒子性强;频率高的光子表现出

的粒子性强,频率低的光子表现出的波动性强。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这种波称为德布罗意波,也叫物

质波。满足下列关系:

从光子的概念上看,光波是一种概率波.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二

记录自由落体运动轨迹

1.物体仅在中立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

自由落体运动(理想化模型)。在空气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

素是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卡莉丝塔 响,与物体重量无关。

2.伽利略的科学方法:观察→提出假设→运用逻辑得出结

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

速度为常量,称为重力加速度(g)g=9.8m/s?

2.重力加速度g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其大小随着纬度

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2gs

竖直上抛运动

处理方法:分段法(上升过程a=-g,下降过程为自由落

),整体法(a=-g,注意矢量性)

1.速度公式:vt=v0gt

位移公式:h=v0tgt?/2

2.上升到点时间t=v0/g,上升到点所用时间与回落到抛

出点所用时间相等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三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

10-10m来度量。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

无规则的运动。

③课本中的装置下面放二氧化氮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

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

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

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引力=斥力。

②d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很难被拉

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

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

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大全四

第一节探究形变与弹力的关系

认识形变

1.物体形状回体积发生变化简称形变。

2.分类:按形式分:压缩形变、拉伸形变、弯曲形变、扭

曲形变。

按效果分:弹性形变、塑性形变

3.弹力有无的判断:

(1)定义法(产生条件)

(2)搬移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状

态是否有变化。

(3)假设法:假设其中某一个弹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状态

是否有变化。

弹性与弹性限度

1.物体具有恢复原状的性质称为弹性。

2.撤去外力后,物体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

变。

3.如果外力过大,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不能完全恢

复,这种现象为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发生了塑性形变。

探究弹力

1.产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

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龙眼核的功效与作用 称为弹力。

2.弹力方向垂直于两物体的接触面,与引起形变的外力方

向相反,与恢复方向相同。

绳子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铰链弹力沿杆方向;硬杆弹力可

不沿杆方向。

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

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

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称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倔强系数),反映了弹簧

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5.弹簧的串、并联:串联:1/k=1/k1+1/k2并联:

k=k1+k2

第二节研究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滑动时,物体之间存在的摩

擦叫做滑动摩擦。

2.在滑动摩擦中,物体间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作用

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3.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压力N(≠G)成正比。即:

f=N

4.称为动摩擦因数,与相接触的物体材料和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有关。0<<1。

5.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与

其接触面相切。

6.条件:直接接触、相互挤压(弹力),相对运动/趋势。

7.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与相对运动速度无关。

8.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9.计算:公式法/二力平衡法。

研究静摩擦力

1.当物体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叫做静

摩擦,这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2.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有一个限度,这个值叫静摩擦

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

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由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外部受力情况决

定,与正压力无关,平衡时总与切面外力平衡。0≤F=f0≤fm

5.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fm=0?N(≤0)

6.静摩擦有无的判断:概念法(相对运动趋势);二力平衡

;牛顿运动定律法;假设法(假设没有静摩擦)

第三节力的等效和替代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定量)表示力的三要素

的方法。

2.图示画法:选定标度(同一物体上标度应当统一),沿力

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按比例画一线段,在线段末端标上箭

头。

3.力的示意图:突出方向,不定量。

力的等效/替代

1.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效果作用相

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

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分力。

2.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力的替代,称为力的合成与分解。求

几个力的合力叫力的合成,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合力

和分力具有等效替代的关系。

3.实验:平行四边形定则:P58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用表示两个共点力的线段为

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两个邻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

小和方向。

2.一切矢量的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1.方法:公式法,图解法(平行四边形/多边形/△)

2.三角形定则:将两个分力首尾相接,连接始末端的有向线

段即表示它们的合力。

3.FF1F2的合力,F1F2的夹角,则:

F=√(F1?+F2?+2F1F2cos)

tan=F2sin/(F1+F2cos)

考试鼓励的话 当两分力垂直时,F=F1?+F2?,当两分力大小相等时,

F=2F1cos(/2)

4.

1)|F1—F2|≤F≤|F1+F2|

2)F1F2夹角的增大,合力F逐渐减小。

3)当两个分力同向时=0,合力:F=F1+F2

4)当两个分力反向时=180,合力最小:F=|F1F2|

5)当两个分力垂直时=90,F?=F1?+F2?

分力的计算

1.分解原则:力的实际效果/解题方便(正交分解)

2.受力分析顺序:G→N→F→电磁力

第五节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共点力

如果几个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

于同一点(该点不一定在物体上),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寻找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1.物体保持静止或者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叫平衡状

态。

2.物体如果受到共点力的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就叫做共

点力的平衡。

3.二力平衡是指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

态,其英文星期一到星期天 平衡条件是这两个离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多力亦是

如此。

4.正交分社区实践报告 解法:把一个矢量分解在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

上,利于处理多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矢量()作用分解。

第六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作用力时,同时也受到另一物

体对它的作用力,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力的性质:物质性(必有施/手力物体),相互性(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同:等大,反向,共线

异:相互作用力具有同时性(产生、变化、小时),异体性

(作用效果不同,不可抵消),二力同性质。平衡力不具备同时

性,可相互抵消,二力性质可不同。

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牛顿第三定律适用于任何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与物体

的质量、运动状态无关。二力的产生和消失同时,无先后之

分。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各自分别产生作用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21:10: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48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