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超文本超文本特点

更新时间:2023-04-23 10:01:53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超数排卵)

什么是超文本超文本特点

“超文本” 是超级文本的中文缩写。

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

本更是一种用户界面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

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

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超文本的格式有很多,目前最常使用的是超

文本标记语言标准通用标记语言下的一个应用及富文本格式。

历史

1963年,德特纳尔逊Ted Nelson创造了术语“超文本”。1981年,德特在他的著

作中使用术语“超文本”描述了这一想法:创建一个全球化的大文档,文档的各个部分分

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中。通过激活称为链接的超文本项目,例如研究论文里的参考书目,就

可以跳转到引用的论文。

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超文

本更是一种用户介面范式,用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之间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电

子文档方式存怎么查电脑系统 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结到其他位置或者文档的连结,允许从当前阅

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连结所指向的位置。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上的链结都属于超文本。

一种按信息之间关系非线性地存储、组织、管理和浏览信息的计算机技术。超文本技

术将自然语言文本和计算机交互式地转移或动态显示线性文本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它的本

质和基本特征就是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关系,正是这种关系给了文本以非线性的组

织。 概括的说,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储和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现信息之间关联的

一门网络技术。

超文本是由若干信息结点和表示信息节点之间相关性的链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逻辑结

构和语义关系的非线性网络。

超文本是一种用户接口范式,用以显示文本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现时超文本普遍以

电子文档方式存在,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文本链接,允许

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文本链接所指向的文字。

人们普遍认为超文本的概念源于范尼瓦布什Vannevar Bush1890-1974年。他

20世纪30年代即提出了一种叫做Memexmemory extender,存储扩充器的设想,预言了

文本的一种非线性结构,1939年写成文章“As We May

Think”,于1945年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该篇文章呼唤在有思维的人和所有的

知识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由于条件所限,布什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变成现实,但是他

的思想在此后的50多年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造新词

超级文本,是美国学者纳尔逊1965年自造的英语新词。hyper在古希腊语中意为

“超”“上”“外”“旁”等。纳尔逊对“超文本”的解释是:“非相续性著述non

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本。”“大

量的书写材料或图像材料,以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以至于不能方便地呈现在纸上。它可

能包含其内容或相互关系的概要或地图,也可能包含自已经审阅过它的学者所加的评注、

补充或脚注。”1另据牛津英语词典1993年版对“超文本”的解释是:“一种并不形成单

一系列、可按不同顺序来阅读的文本,特别是那些以让这些材料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读者

可以在特定点中断对一个文件的阅读以便参考相关内容的方式相互连接的文本与图像。”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超文本是计算机出现后的产物,它以计算机所储存的大量数

据为基础,使得原先的线性文本变成可以通向四面八方的非线性文本,读者可以在任何一

个关节点上停下来,进入另一重文本,然后再点击、进入又一重文本,理论上,这个过程

是无穷无尽的。从而,原先的单一的文本变成了无限延伸、扩展的超级文本、立体文本。

与技术发展相关

这样一种新鲜事物的出现显然和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子媒介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世

界的文化面貌。电影、电视可以把纸面上的文学转换成可视可听的电子形式,计算机的技

术条件所提供的“超文本”使罗兰巴特设想过的“可写文本”变成了现实。

根据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研究,文本的结构包含着一系列的规则与规定,它作为先在

的结构、隐蔽的框架引导着人们的认知秩序。布厄迪尔认为,符号不仅具有沟通功能,而

且具有一种真正的政治功能,“符号权力是建构现实的权力,是朝向建构认知秩序的权

力。”2福柯则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考察了权力与话语二者互为扶持、共生共荣的关系。

对文本结构意义的大规模反抗始自解构主义。食品安全自查 德里达——这位解构主义的宗师大肆宣

扬文本意义的无限开放。他从结构主义的内部开始他对语言的解构,既然语言是靠内部系

统的差别运作的,那么,这个差别到什么地方停止呢?他自创了一个新词:“延异”,表

明这个差异的无限延宕。文本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从一个能指飘浮到另一个能指,闪

烁在能指无穷无尽的海洋中。《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德里达在这篇

著名论文中强调了用“游戏”来超越结构、终极、在场形而上学的阐释活动。福柯指出,

为了防止文本意义的无限膨胀,“作者”常常是用来保障意义的稳定的意识形态形象。3

为了彻底否弃“作者”的权威,罗兰巴特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作者已死。他指出,

作者只是书籍作其谓语的一个主语,作者不是个人:“言语活动认识‘主语’,不认识

‘个人’”,这个主语在确定它的陈述过程之外就是空的。4事实上,一个文本是由多种

写作构成的,它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起源,这样的写作来自多种文化的相互对话,相互结

合,相互戏仿,相互争执:“文本是由多种引证组成的编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

个源点。”5废除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父子关系,巴特的目的是解放文本的意义,担倡一种

解除权威控制的“写作性”福书法 文本:在复合写作中,一切都在于分清,没什么需要破译的了,

在每个关节点,每个层面上,结构都能被跟踪,被编织像丝袜线团一样,然而,其底部一

无所有,写作的空间应被走遍而不可穿透;写作不停地固定意义以便又不停地使之蒸发消

散、使之系统地排除意义。”6这样,一个统一的作者瓦解了,每个读者既是读者,又是

作者。

优越性

罗兰巴特对“写作性文本”的描述象是一个理论家的奇思异想,然而,计算机网络

技术的出现轻而易举地实现了他的梦想。“超文本”使得每个读者摆脱了文本线性的控制,

读者可以随意地在哪个地方停下来,进入另一个文本。现在,读者成了真正的上帝,读者

才是最后的文本意义的生产者。读者在阅读新闻时,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思路,实现新闻

内容的“跳转”及表达方式的转换,更好地适应用户的主体地位及联想的思维规律。超文

本结构是网络上信息的组织方式,大大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综合性、信息量、可选择性和自

主性。

局限性

然而,摆脱了纸面文本的束缚,这个赛博空间是否就一定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问题。目前网络上的“超文本”中的关键词仍然有限。除了软件的支持,

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何确定一个文本中的关键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许多时候,文本中关键词的挑

选涉及某些知识系统的认可、某种话语传统的承传、某种权威观念的接受,如此等等。总

之,曾经控制文本结构与逻辑的一切权力都会某种程度地复活。另一方面,如果超文本隐

含的可能得到了全面的实现——如果超文本之中的每一个词都可以充当关键词成为潜入另

一个文本的通道,人们会得到什么?超文本突如其来地实现了巴特反抗单向意义结构文本

的愿望。可是,现在这个愿望实现得如些彻底,以致人们不得不追问另一个后续的问题:

无穷的意义会不会等于没有意义?

标记语言的真正威力在于其收集能力,它可以将收集来的文档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信息

库,并且可以将文档库太极拳好处 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档集合链接起来。

这样的话,读者不仅可以完全控制文档在屏幕上的显示,还可以通过超链接来控制浏

览信息的顺序。这就是 HTml xHTml中的 “HT” - 超文本,就是它将整个 Web 网络

连接起来。

超文本的基本特征就是可以超链接文档;可以指向其他位置,该位置可以在当前的文

档中、局域网中的其他文档,也可以在因特网上的任何位置的文档中。这些文档组成了一

个杂乱的信息网。目标文档通常与其来源有某些关联,并且丰富了来源;来源中的链接元

素则将这种关系传递给浏览者。

超链接可以用于各种效果。超链接可以用在目录和主题列表中。浏览者可以在浏览器

屏幕上单击鼠标或在键盘上按下按键,从而选择并自动跳转到文档中自己感兴趣的那个主

题,或跳转到世界上某处完全不同的集合中的某个文档。

超链接还可以向浏览者指出有关文档中某个主题的更多信息。例如,“如果您想了解

更详细的信息,请参阅某某页面。”。作者可以使用超链接来减少重复信息。例如,我们

建议创作者在每个文档中都签署上自己的姓名。这样就可以使用一个将名字和另一个包含

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的单独文档链接起来的超链接,而不必在每个文档中都包含完整的

联系信息。

超链接外语全称:hyper text,或者按照标准叫法称为锚anchor,是使用

标签标记的,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锚的一种类型是在文档中创建一个热点,当用

户激活或选中通常是使用鼠标这个热点时,会导致浏览器进行链接。浏览器会自动加载并

显示同一文档或其他文档中的某个部分,或触发某些与因特网服务相关的操作,例如发送

电子邮件或下载特殊文件等。锚的另一种类型会在文档中创建一个标记,该标记可以被超

链接引用。

还有一些与超链接相关联的鼠标相关事件。这些事件与 JavaScript 结合使用可以产

生一些令人激动的效果。[2]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10:01: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41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