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解释

更新时间:2023-04-23 02:57:42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有近义词的四字词语)

一、名词解释

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

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

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

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

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

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

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

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1.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

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22.背斜谷:向斜山和背斜谷是逆构造的,称为逆地形,或倒置地形。倒置地形的形成是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得比

较快,背斜山逐渐发展成背斜谷。 23.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 大样中脊:分布在大样中心部位,是地

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 24.流域:分水岭围限并有径流流入干流及其支流的集水区域。

25.向斜山:褶曲构造受外力作用在张节理发育的背斜轴部,侵蚀作用较经典桌面壁纸 强,发育成谷地,即背斜谷,向斜处形成山地,即向斜山。

26.岩溶丘:熔融岩流冲出地面后,迅速在原地冷凝而形成的原形、椭圆形小丘。

27.潮汐作用: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流动。 28.横向环流:水流的运动受到

河槽边界的限制,因此,水流的平均方向,决定于槽线的方向。槽线的曲折和断面形态的改变,会使水流内部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旋转运

动。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

流。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产生的。

30.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结构松散、

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31.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

34.槽谷:冰川作用大部分仍袭冰覆以前的河流切割的V形谷地,但与河谷却显然不同,冰川谷平直,宽阔谷地平缓,横剖面呈U型或槽

型,故冰川谷又称U形谷和槽谷。

35.冻融作用: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由于温度周期性的正负变化,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于是土层经受反复的冻融并发生应力变形,

产生冻涨、融陷、流变等一系列不同于非冻土区的力学表现。冻融反复交替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43.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

基岩夷平地面。 44.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46.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地部分,它具有河漫滩相冲积物和河床相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50.季候泥:由冰水湖泊所形成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天冰融水增多,携大颗粒碎屑入湖沉积,颜色较淡;秋季冰融水剧减,长久

悬浮湖水中的粘土胶粒开始沉淀,颜色较深。这样就形成了季候泥,也叫纹泥。

51.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

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54.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55.风蚀蘑菇: 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

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60.蠕动: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变化引起体积膨胀、收缩,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包括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

61.溶蚀洼地: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变化引起体积膨胀、收缩,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包括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

63.层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

中可能存在。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64.准平原:当地貌发育达到阶段4以后,残余分水岭的侵蚀和河谷的下蚀都进行得非常缓慢,地势起伏非常和缓,形成一个微微高出海平

面的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之为准平原

65.坡积物:大气降雨或融化后,在倾斜的坡地上,形成面状水流,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处,称为坡积

66.洪积物:由洪流作用在山的沟口或山前坡麓所形成的堆积物。

67.残积物:地表及近地表岩石在遭受风化后,残留在原地形成的松散堆积物。 68.冲积物:河流作用在河床中或溢(流)出河床所形成的

各种堆积物。 69.洪流:是一种暂时性的急流,历时短、紊动性大、流程不长。 70.面流(片流):是雨水或冰雪融水在斜坡上形成的一种

网状细流。 71.面流作用:面流侵蚀斜坡面,并将洗刷的泥沙搬运到山麓进行堆积的过程。 72.坡积作用:面流作用在山麓的堆积作用。73.

洪积扇:洪流在山口或沟口的堆积物叫洪积物,洪积物形成的扇状堆积体即为洪积扇。 74.冲沟:冲沟是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

槽。 75.腌糖蒜 冲出锥:间歇性洪流在沟口形成的一种半圆锥状的堆积体。 76.河流地质作用: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77.坡积裙:是在水流在遇到坡度减小,磨阻加大,或突然分散的情况下,它的动能即不足以搬运所携全部泥沙,而将泥沙堆积下来。坡面

水流到了坡麓因坡度突然减小而将所携泥沙碎石沿坡麓堆积下来,其形如裙故称坡积裙。

78.阶地:指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79.岩漠:又称石荒漠,分布在干旱地区大山的山麓,某些风蚀洼地或干河洼地的底部,为岩石褐露的平坦地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尖角石

块和砾石,其岩性与基岩一致。在这里由于昼夜温差变化急剧,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当水分渗入岩石裂隙形成胀裂作用。经过长时间的剥

蚀作用,使地面十分破碎。在水分缺乏的条件下,不能生长植物,地面光秃,岩石裸露,或盖有厚度不到1的残积-坡积岩屑,细粒物质经

过风的长期吹扬,已被迁走。在岩漠地区常有残丘矗立。 80.砾漠:地面由砾石所组成的荒漠。

84.海岸地貌:由波浪、潮汐和海流的海洋描写下雪的古诗 水动力作用所形成独特的地貌。 85.波浪: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水面。

91.海蚀桥:在击岸浪的作用下,两个相反方向的海蚀穴被蚀穿而互相贯通,形成拱门状形态。 92.海蚀柱:海岸受海浪侵蚀 、崩坍 而形成

的与岸分离的岩柱。 93.基岩海岸: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

94.沙质海岸: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

95.淤泥质海岸:是由淤泥或杂以粉沙的淤泥(主要是指粒径为0.050.01毫米的泥沙)组成,多分布在输入细颗粒泥沙的大河入海口沿岸。

96.生物海岸:海岸带的某些生物(如红树林、珊瑚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具独特形态的海岸。 97.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

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98.大陆坡:向海一侧,从陆架外缘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 99.大陆基:是大陆坡坡麓附近各种碎屑堆积体的联合体总称。

100.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

海沟5,564米)的沟槽。何谓状元 101.岛弧:大陆边缘连绵呈弧状的一长串岛屿。

102.大洋中脊: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3.洋盆:在海洋的底部有许多低平的地带,周围是相对高一些的海底山脉,这种大牙痛 类似陆地上盆地的构造。 104.三角洲:河流流入海洋或

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

边为其外缘。

1.第四纪共划分为4个世,它们分别是( 早更新 Q1P )世、 中更新 Q2P)世、 晚更新Q3P )世和( 全新 Qh )世。(有23个地质

年代、距今约166万年)

2.黄土中多层埋藏古土壤的存在常标志着( 沉积间断或沉积速度减缓 ,说明在黄土沉积的漫长时期内气候有多次( 干冷与温湿

的变化。

3构造地貌有 断层三角面山 (背斜谷 向斜山 断块 等。 4三角洲的结构分为 顶积层 前积层

和( 底积层 5.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指( 上层的河漫滩相细粒物质,下层的河床相粗粒物质 6.岩层产状20030

中,20030分别表示岩层的 倾向 (倾角 7.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包括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三种。1.5分) 8.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三种主要地震波为( 横波S 纵波P )和( 面波或混合波 9.河流下切的主要原因是

存在侵蚀基梁靖之战 准面 10.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有(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透水性 水的溶蚀 水的流动性 )四

11.第四纪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古气候曾有过多次重大的变迁,出现了全球性的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更替). 三、选择题

1.河漫滩形成于河流的( A A、凸岸 B、凹岸 C、凸岸和凹岸均可 D、都不对

2.石灰岩是( A )环境中形成的岩石。 A、海相 B、陆相 C、海陆过渡相 3.柱状节理常发育在( B 中。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石英岩4.岩溶地貌是( C )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

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 A、地下水 B、地表水 C、地下水和地表水 D、降水 5.经片流搬运至坡的平缓处或坡麓的物质叫

D A、洪积物 B、残积物 C、冲积物 D、坡积物 6.下列符合冲积物特征的是( ABC

A、分选性好 B、磨圆度高 C、有层理 D、成分与下伏基岩一致 7.新构造运动的标志反映在( ABCDE )等方面。 A、山势 B

河谷 C阶地 D夷平面和溶洞 E水系 8断层的基本类型有 ACD A平移断层 B阶梯断层 C正断层 D逆断层 E

地垒 9.根据阶地的构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BD A、基座阶地 B、堆积阶地 C、埋藏阶地 D、侵蚀阶地 10.影

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 ABDE A气候 B地形 C时间 D岩性 牡丹花图片手绘 E节理发育情况 11地质条件主要包括 ABC

A、岩性 B、地层 C、地质构造 D、层理 E、节理 12.冲积平原按作用营力和地貌部位分为( ABC )三部分。 A、山

前平原 B、中部平原 C、滨海平原 D、构造平原 E、剥蚀平原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02:57: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37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地形学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