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更新时间:2023-04-23 02:20:59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3日发(作者:护理理论)

第一章 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

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受着人们的

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

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道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第一节 道德

一、道德的含义

所谓道德,就是指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

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

规范的总和。

道德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在古代典籍中,道德最早是分开使用

的两个概念。

“道”在先秦时代就被广泛使用,原始的含义与“行”字相通,表示人行走的街道或道路。

引申开来,在先秦思想史上,道德主要是指一种支配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例如,表示自

然的运行规律称为天道,表示社会生活准则的称为人道。“德”字的原意与“得”相通,是对“道”

的获得。在伦理学意义上,道指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德则

指修道有得,即人遵循为人处世之道所具有的行为和品德。宋朝的朱熹,《论语》对“德”

字的注释为:“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这就是说,德的实质就是心中得道,

行为合乎一定的规矩。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把“道”与“德”二字合起来作为一个概念使用,始于战国矿泉水标准 时的《荀

子》一书。荀况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意思是说,礼是封建规章制度的根本依据,是统制物类的主要纲纪,所以求学问以达到礼为

止境,达到了礼也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荀况不但将“道”和“德”二字连用,

而且赋予了它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各种伦常关系中表现的道德境界、道德品质和调整这

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自此以后,道德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在我国古代的文化典籍

中,成为影响中华民族精神和心理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古代的文化中,“道德”morality)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意为风俗、习

惯。该词的单数mos则指个人的性格、品性。后来,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根据希腊道德生活

的经验引申其义,mores一词创造了一个形容词moralis指国家生活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

道德个性。以后英文的morality则沿袭了这一含义。因此,可以说,西方的道德一词也兼具

社会风俗和个人品性这两种含义,类似于中国古代道与德的含义。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还

是西方,道德一词都包含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个人的道德品质两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是人们现实经济关系的产物,

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经济关系的制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属于社会上层建

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道德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于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形成、巩固

和发展,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与其他社会范畴相比,道德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道德具有很强的自律性。道德作为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同于政治

和法律等行为规范的主要之点就在于它的自律性,即它发挥作用的主要力量是靠个人内心的

自我约束,虽然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也在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并包含着一定的强制性,

是,道德真正的力量则在于人们对其规范从内心的认同、服从和遵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第二,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道德,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大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领域,小到个人的婚姻生活、言谈举止、文明礼貌

等领域,无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不渗透着道德的影响和作用。道德之所以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就在于

它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

第三,道德具有独特的多层次性。道德规范既具有理想性,也具有现实性,它既是人类

对未来社会各种关系的美好向往,也是基于现实社会条件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要求。道德从

现实到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形成了道德规范在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上,具有

由低到高的多层次结构。此外,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觉悟和道德水平也是有高有低的,

了更好地发挥道德的作用,必须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提出相应的道德要求,这样也使得道

德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了有高有低的层次性。

第四,道德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由于道德主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养成的一种行

为习惯,因而道德往往深藏于一个民族和个人的心理、品性和情感之中,成为一个民族文化

和性格的一部分,因而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较,道德往往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变革而立即变化,

而是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有时候,道德得以产生的社会形态早已灭亡,而与此社会形态相

适应的人们的道德情感、道德观念、道德习惯却迟迟不能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一种积淀的文

化传统,对新的社会形态产生着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二、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一)道德的特点

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发展过程中有历史继承性,

此外它还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

道德的规范性。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所包含的和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个人利益和整体

利益之间的矛盾。其解决方式,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去指导规范人们以什么

行为标准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道德的渗透性。人类生活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都存傅雷家书启示 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

的关系,大都需要道德来调节。从纵向来看,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道德持续存在,它

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横向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比法律规范存在的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并同时也向政治、法律规范中渗透。

道德的稳定性。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稳定性,而道德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在漫长

岁月里,形成了人们的传统习惯和风尚,而且往往又与人们的信念情感民族的社会心理结合

在一起,因而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某种道德一旦形成便会长期存在。

道德的自律性。道德只是提倡“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怎样”“不

准怎样”它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通过劝诫、说服、示范方式起作

用,不是靠国家力量来维持。个人能否按“道德”要求去做,关键在于个人信念。它对人们的

行为起支配作用,构成道德的自律性。如果人们缺乏道德的自律性,胆红素偏高的原因 社会舆论也很难起作用。

㈡道德与法律

法与道德相区别: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

形态的范畴。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相同。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益与义务,强调

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即应当做什么或者不应当

做什么,并不一定要求社会或者他人对其承担等量的义务。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结构

不同。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

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4、保证法与道德实施的力量不同。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

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等手段。5、法与

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同。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勇担使命 制

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6、法与道德的调整范

围不同。可以说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即可以由法和道德共同调整,也可以由它们各自调整;

是也有少数的社会关系只能由道德来调整。7、法与道德的发展前途不同。法必然要经历一

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最终被道德取代,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法与道德相联系:

1、一国范围内的法与统治阶级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的体现。2、法与统治

阶级的道德相互渗透。忠孝节义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道德规范,在其立法

中体现为“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实践中,将儒家思想的教义作为办案的根据,《春秋决

狱》一书就是其中的典型。3、法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孟子

《离楼上》中讲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它需要其它手段的配合,其中法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4、道德的状况制约立法的发展。5、道德对法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6、道德有

助于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 7法必须以道德作为价值基础。 8法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

㈢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够促进自己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任何道德都以自己的善恶标准去

论证产生它的经济基础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善恶评价造成相应的社会舆论,去谴责、否定不

利于和危害其经济基础的思想和行为,直接促成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阶级社会里,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武器,

各阶级的道德总是按照自己阶级的利益和和要求发挥作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

道德能够促进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通过人的精神状态来实现。当一种道德观

念为人们所接受以后,必然对其劳动态度工作效率发生影响,并间接地影响社会生产力乃至

整个社会的发展。一般地说,一定的道德当它们反映的经济基础适合生产力的要求,所代表

的阶级是社会进步力量的时候,它就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则起消极阻碍作用。

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道德按照一定的善恶标准,

在全社会范围内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自律”从而有利于维护

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与交往。因此道德是法律的必要补充,二者相辅相成。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德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以集体主义

为基本原则的道德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离不开对以往社会优良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是资本

主义社会无产阶级道德的直接继续和发展。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理

论基础,是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道德应该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国正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基于此,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完整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体系的结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

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

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

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根据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包括一个核心、

一个原则、“五爱”规范以及社会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一个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一个

原则就是集体主义;“五爱”规范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

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就是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

确立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不但指明了我国今后道德建设的方向,而且也能保证我国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也就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

性质和发展方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之所以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

心,就是因为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集中体现。为人民服务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最早提

出的。早在19449月毛泽东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张思德,专门写了一篇题为《为人

民服务》的文章。《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又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

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同

志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他都极其重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他明确地指出,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作

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适

用。它的具体要求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革命

和建设的积极性,关心人民的物质利益和文化利益,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坚决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

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是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相联系的一种价值导向,是人们在

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时应遵循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在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时期,集体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坚持国家、集体、

个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鼓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取正当经济利益,当国家、

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保障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前提

下,切实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大力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反对各种形式的小团体主义、本

位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

范和要求,是在为人民服务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相适应,调节

社会生活中重大道德关系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在50年代,“五爱”就已经具备雏形,1982

年我国修订宪法时,明确把“五爱”纳入到宪法的条文之中,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都把“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确定下来。实践

证明,“五爱”的确立,不仅为我国全体公民指出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在全社会树立了衡量、

评价人们行为是非的统一的道德标准,而且有作训帽 利于对全民进行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三大领域应遵循的具体的道德要求,

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原则和基本规范都要通过这三大领域的道德要求才能得以体

现,并发挥其作用。而且,它们能否得到遵守,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以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幸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

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02:20: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36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道德含义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