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王”字看帝王观念的起源
从甲骨文“王”字看帝王观念的起源
许慎《说文解字》“王部”:“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
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凡王之属皆从王。”这是汉人对“王”字的解释,内含易纬之术,并参以孔子学
说。这种解释,更多的是赋予了“王”一种政治道德的性质。这在春秋战国的儒家
思想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孟子?公孙丑上》:“以德行仁者王。”《荀子?正论
篇》:“能用天下之谓王。”等等,皆是其类。
这个意义上的“王”,是儒家思想中的“圣王”的模本,与当时现实政治生活
中统治者“王”是不同的,更不能由此来推演中国古代最早“王”的原始意义。一
对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中“王”的字形考释,揭示“王”字的造字本源,才
是了解帝王观念起源的真正途径。但对于古文字“王”字的造字本义,学术界有不
同的观点。
其一,象“火”上炎之形。清吴大澄著《说文古籀补》,即据《盂鼎》铭文注
曰:“王,盛也,大也,从二从丄,丄古火字,地中有火,其气盛也。火盛曰王
(旺),德盛亦曰王。”罗振玉、王国维、朱芳圃、马叙伦等皆踵其说,解“王”为
火。
其二,“王”乃“往”之初文。如顾实认为甲骨文“王”字即天下所归往之往
字。叶玉森、屈万里、吉德炜(.)等,也都认为“王”与“往”
有关。
其三,象男性生殖器之形。郭沫若考证甲金文中的“王”字与“土”、
“士”、“且”字同,实即皆像牡器之形:“在初意本尊严,并无丝毫猥亵之义。
入后文物渐进,则字涉于嫌腰旗橄榄球 ,遂多方变形以为文饰,故士上草编戒指 边为一横笔,而王向往春常在 更多
加横笔以掩其形。”“其在母权时代用于以尊其王母者,转入父权则当以大王之雄
以尊其王公。且已死之示称之为祖,则存世之示自当称之为折半查找法 王。祖与王,鱼阳对转
也。”此说别辟蹊径,启人心智。
其四,象凤冠倒置之形。叶玉森认为古“王”字象古代王者之峨冠。“盖王本
象古冠形,皇为后期字,仍增一冠形于上,象后制之冕,并从王声。知古代皇王,
表异于众者,惟冠冕显著矣。”陈梦家、许进雄等皆从其说。
其五,象一人端坐之形。徐中舒以“王”字与“士”、“皇”为一字,“士、
王、皇三字均像人端而坐之形,其不同者:王字所像之人,较之士字,其首特巨。
而皇字则更于首上着冠形。”董作宾、胡厚宣等人说法与之相类。
其六,象“大人”之形。黎正甫认为甲文“王”字象一大人之形。胡厚宣、齐
文心等人,也认为“王”字所象为一奴隶主站立之形,或部落酋长形象。
其七,象兵器斧钺之形。吴其昌揭示甲骨文金文中的“王”字造字本义,为兵
器斧,即黼也;林沄进一步发挥其说,认为“王”字象斧钺之形,在商代之前为军
事民主制社会的军事首领的象征和称呼。徐中舒遵从此说。
比较以上诸家考释,我们认为吴其昌、林沄等释“王”象斧钺之形,较近本
义。细察甲骨文金文“王”字字形,正像“横置的钺”,而钺正是我国古代“军事
统帅权的象征物”。二
何以斧钺就有了象征军事统帅权力的征伐大权了呢,按说斧钺本是古代兵器,
也是一种用以“大辟之刑”的主要刑具。不过在特殊意义上来说,它又曾长期作为
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物。如西周时代的《虢季子白盘》铭云:“锡用弓,形矢其央;锡
用钺,用征蛮方。”《左传》昭公十五年:“鏚钺、矩鬯、彤弓、虎贲,文公受蘑菇鸡蛋汤的做法 之
„„抚征东夏。”《世纪?殷本纪》:“赐(周文王)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
这些都是后世君王以弓矢斧钺为赐物,并以此象征授予某个大臣或诸侯以征伐大
权。我们认为,这当是对历史上已经传承已久的一种制度的继承。
严格说来,弓矢是用来作战的武器,而斧钺则并非武器,而是一种杀头的刑
具。这种刑具不是用来杀敌的,而是用来整肃军纪的。《尚书?甘誓》中言:“用命
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汤誓》中亦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
赦。”《牧誓》中亦云:“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这几篇都是夏商周三代征
战之前的誓师之辞,军事统帅都以杀头的死刑威胁
那些不听命效力的人。对于那些在军事征战之中临阵脱逃或贪生怕死之辈,或
不听军令之徒,最高军事长官肯定是要加之以刑具、惩之以刑罚的。所以,用以屠
戮罪犯或逃兵的刑具,应当就是这种象征着军事首领权威的斧钺之具。《尚书?牧
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说文解字》“戉”引《司马法》
云:“夏执玄戉,殷执白戚,周左杖黄戉,右秉白旄。”都是说明“钺”这种仪仗
之物,代表着不可一世的军事首领的生杀予夺的无上权力。直到西汉《淮南子?兵
略训》中仍有类似的记述:君王授命于将军权力之时,“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
曰:从此上之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
之”。可见,斧钺作为军事权杖的影响至大,源远流长。
这种以斧钺为军事权杖的兵制早在先商时代就应该已经形成了。因为文献中有
证据表明,商汤之时已经手持斧钺,挥师伐敌了。《诗经?商颂?长发》:“武王(成
汤)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史记?殷本纪》:“汤自把钺,
以伐昆吾,遂伐桀。”那么以斧钺权杖象征军事首领的地位的起始时代,描写秋天的景色 当在成汤
之前,也就是商族的先商时代。三
甲骨文金文“王”字字形所象,就是军事首领手中所持的斧钺,后来以此斧钺
代指有权秉持的军事首领。而这是早于甲骨文时代数百年前“王”者的身份特征。
而这个造字初期极有可能是成汤建立商王朝以前的先商时代,具体说来,应该在商
族大肆武力扩张、军事较为强盛的相土至王亥时代。这也正是商族人们的英雄时
代,由于此时部族之间的战争是以武力掠夺为目的的,军事首长的地位和作用就显
得更为重要。
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王”字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商族先公即商汤建国
之前的祖先称“王”者,如“王亥”、“王恒”、“王夨”等。古典文献中,也有
称商族始祖契为“玄王”的,如《诗经?商颂?长发》说:“玄王桓拨,受小国是
达,受大国是达。”朱熹集传:“玄王,契也。”《荀子?成相篇》云:“契玄王生
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国语?鲁语》:“自玄王以及主癸莫如汤。”等等。
这与“王亥”等人都是属于商族先公称王的。对于这些商族先公所以称“王”,有
学者解释道:“史载成汤始王天下,而卜辞于‘王亥’、‘王恒’、‘王夨’皆称
王,该后世所追尊。”这是不明白“王”的造字本义,而以后世概念理解的缘故。
另一种情况是商代君主称“王”,即商代的时王、今王。如甲骨卜辞中的“王
大令众人曰协田”、“王田于某”、“王入于商”、“王占曰„„”,等等。商代君
主所以仍然称“王”,是这一称号沿袭已久,约定俗成,仅仅是沿袭传承下来的一
种名号而已。其实其性质早已不是军事首长所能涵盖得了,其内核实质和权力职掌
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际上两者相比,前者之“王”接近“王”字的本意,后者则是“王”字的引
伸义了。
总之,古文字“王”字象上古军事统帅所执斧钺之形,初始之时指代秉持斧钺
之人即有军事统帅权的首领,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绝对权威,以后随着
国家的出现,才逐渐演化成握有最高行政权力的统治者。
本文发布于:2023-04-23 02:06: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36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