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更新时间:2023-04-22 14:30:58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潍坊事业单位招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质课教案(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

容。

2、掌握律诗的体裁常识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

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

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

诗歌;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方法】

讲授法、批注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建议】

1 10

1课时

【课前预习】

一、预习篇:千呼万唤始出来

1、知识链接:

文体讲解: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

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

句以上)三种,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

制。

律诗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

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

的平仄格式。

2吞拿鱼沙拉 、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出身儒学世家,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

16岁,授职朝散郎,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

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

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

贬。27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

集》。

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

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

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他才华横

2 10

溢,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位列四杰之

首。

3、朗读注意生字词:

城阙( 宦( )游人

歧( )路

4、根据课下注释翻译生字词:

城阙(

三秦(

五津(

宦游(

歧路( 学校工会工作计划

沾巾(

【学习过程】

二、准备篇:未成曲调先有情:

1、题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提问: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从那些字可以看出来?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送别

诗)

①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

设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文丞武

3 10

尉,是协助县令的官职。文人书简往来,或者在公文上,尊称

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②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

为州,故王勃改称为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

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

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抑郁的症状 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为蜀

州。

2、送别诗的情感:雄壮

①大声朗读诗歌,通过诗歌内容,确定诗歌基调。 本诗

的情感基调:(雄壮)

②与其他送别诗相比:(悲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作为一首暗含离情别绪的诗歌却是完全不沉浸于悲伤,一

言以蔽之:雄壮。 诗是具有时代性的,反映特定时代的审美

情趣(宫体诗,陶渊明)但也有一些诗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

从古至今大家都认可,例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

4 10

三、学习篇:轻拢慢捻抹复挑

1、学习方法指导:

①律诗: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

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结合诗歌讲解: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 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颈联)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

简要回顾我们常用的诗歌学习方法:知人论世、以意逆

志。

②“起承转合”法:

“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A起曾经的美好 :首联。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事件发生的相关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等)。

B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

描述(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饱满)

C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或情感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D合:尾联,回应题目,在情绪、逻辑、意义上进行揭示

和升华

2、诗歌解析:

1)技法指导示例:

5 10

①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破题作

用,交待诗的主要因素,这首诗是送别诗,主要因素是时间和

地点) 提问:诗中有几耳洞发炎用什么药 个地名?这几个地方各是什么样的?

A.首联是一个地名对: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点出了送别的地点)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点出了远行的方向)

B.城阙辅三秦: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关中平原是秦地,关羽入关后一分为三(秦岭、秦

川)

提问:景物的描写给人什么感受?(描绘帝都的浑雄大

气)

C.风烟望五津:风烟:风尘烟雾(点明时间是早上,诗歌

常用节令、气候、自然

景物的变化来象征性的表现时间)

望:把相隔万里的两地连在了一起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

的五个著名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

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五津,是古人由秦入蜀的必经之

地, 用以泛指蜀地。

提问:诗的开头短篇小说500篇 明说离别了吗?

6 10

(没有直接说,但是却点化了诗人心中的如烟如雾的迷茫

和翘首相望的心情) 明晰:这别离在王勃眼里,不是“折杨

柳”,不是“看孤舟”,更不是“执手相看泪眼”,它不是小

情小调,它是秦和蜀的对望,一近一远,一明一暗,一实一

虚,对比强烈,宏厚壮阔,气象万千,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

实的送别画面。

2)利用技法,以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分析剩余3句诗

句:

②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点明离别的心情) 需解决的问题:作者讲述了怎么样的离别

心情?(PPT展示) 讨论达到的效果:

A.与君离别意:

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情谊太深,一言难尽反而言

止)

B.同是宦游人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宦游是唐诗的重要主

题,指古时冬景 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或游学,离开家乡到

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明晰:两人都是客中作别,有共同的感受,诗人用了一种

体贴关注的语气,劝慰杜少府,感情真挚,很自然的把两个人

7 10

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尝惯了背井离乡之苦,认定飘蓬

随风的宿命)

③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转:强调在内容上或情感上要改变描写方向。作者情感

发生变化) 需解决的问题:这一联那些词语让你觉得雄壮大

气?(PPT展示) 讨论达到的效果:

A.海内、天涯:地理上的空间之大(让人望而生畏)

B.知己、比邻:心灵上的情谊之深(让人思而生悦)

明晰: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豁达

大度、掷地有声,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使真

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真正的朋友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

意的相通)

这是本诗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不是

王勃的首创,他是对曹植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的高度概括,是对建安风骨,慷慨悲歌的继承,是对古诗歌的

推陈出新。

如今已经成为壮别的代名词了,根植于中国人的心灵之

中。

④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合:回应题目,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揭示和升华。

再次劝慰朋友) 需解决的问题:尾联在抒情上与前几联有什

8 10

么不同?(PPT展示) 讨论达到的效果: 无为:不要,不

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照应分别主题)

沾巾:挥泪告别(人哭用手帕拭泪,于是沾巾用来代替哭

泣)

明晰:这一句使得诗从极高的情境下舒缓进温柔的情感世

界里,收放自如,阳刚的基调里托这么一句温柔的结尾,让人

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劝慰朋友,宽解自己,极具有人

情味)

3、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

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

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

理解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

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金句。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

过于悲伤。

四、展示篇:大珠小珠落玉盘

经典咏流传:学唱歌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结语:江淹的《别赋》开篇就写“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矣!”但王勃此诗却潇洒浑厚,独树一帜。其原因有二,一是豆豉排骨

9 10

他年轻,二是他赶上了初唐时期。人生的青春和时代的青春相

互呼应,才有这样浑厚的气象。正如大家这个年纪和所处的中

国大发展时期,所以也希望大家秉持青春豪情,为华夏崛起而

读书,在中国发展的大舞台上尽显个人风采。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侯晓旭

10 10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14:30: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28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宦游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