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植物欣赏论文

更新时间:2023-04-22 06:59:00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清蛋糕)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02011学年第 1 学期)

课号:114J33AGX 课程名称:园林植物与观赏花卉 改卷教师:

学号:084770616 名: 清朝四大奇案 时少波 分:

中国人的植物情结探微

摘要:无论古今,中国人民都对花卉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千百年来,植物情结在中国文化

中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社会现象。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植物花卉意象,了解植物

花卉在古代中国人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与当下社会进行对比,指出这种情结的

流变。

关键词:中国人 植物情结 流变 探微

文学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并能动的反映生活。在中国古代,上至官家贵族,下至普

通百姓,都有一种对植物的热爱和情感依赖。

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粗制的石器上刻划各种花朵的纹样;新石器时代,绘

画艺术、雕塑艺术以及建筑艺术上,有了花卉的形象、纹样和图案;战国时期:在青铜器、

画像上、丝织品上出现折枝花的图案纹饰;宫室庭院中广植花草树木,民歌总集《诗经》

《楚辞》等古籍中都有记载。这时花卉赋予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标志着中国花卉文化走向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秦汉时期:东汉墓室壁画,陶盆盆景 《咏蕙》《采芝歌》等咏花诗

词,说明秦汉时期花卉文化的进步,出现了展现大自然美景和生机的花卉艺术作品,有了插

花艺术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建设的发展与花卉栽培、应用的昌盛,使花卉由纯生

产栽培走向观赏栽培;有关花卉的著作有《齐民要术》《南方草木状》;咏花的名篇佳作,

陶渊明、何逊诗词,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及当时佛画中的折枝花和瓶花。此时开始步入较

高层次的艺术享受和创作阶段,盆景、插花艺术的盛行。隋、唐和两宋时期:中国花卉文化

的发展进入昌盛和成熟阶段。花卉的科技书籍、文学作品、工艺品和绘画以及盆景、插花等

艺术品曾出不穷,可称中国史上花卉文化发化学离子 展的鼎盛时期。花卉专著有《园庭草木疏》《洛

阳牡丹记》《菊谱》等。著名的花卉诗文故事、典故著作有:《全唐诗》《洛阳名园记》《花

十三友》等。著名的盆景、插花作品有:唐•罗虬的《花九锡》、宋•王十朋的《岩松记》、五

代后蜀•张翊的《花经》等。著名的花卉画家有:唐代的边鸾,宋代的李嵩、赵昌、宋徽宗

赵佶等。元、明、清时期:元代有关花卉的诗词书画,如文人揭溪斯、王冕、李冶等。这时

花卉画呈现了潇洒简逸的水墨写意新画风,插花花型增添了借花明志或浇愁解忧的心象花花

型及放荡不羁的自由花花型,颇具新意。明、清时期:花卉栽培开始走入玫瑰花寓意 商业性生产并形成

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如北京丰台十八村、福建漳州和上海崇明岛的水仙、菏泽的牡丹、云

南大理的杜鹃、福建永福的山茶等。

植物之用处,无疑有两大方面,即实用型和观赏型。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对植物

的热爱抑或更多是依赖,这种感情是朴素而实用性的。其是建立在普通百姓生存需要的基础

上。对于社会上层而言,这种热爱更多的是观赏性的,加入了更多的审美情怀,并且,常常

把这种情怀华丽化,用高级的装饰品来“包装”这些观赏品。无论是养在高墙深院里的名贵

牡丹,还是挺拔在土墙篱笆旁的斜倚杏花,都会被文人用敏锐多情的笔触来记录、来写意。

《诗经》有诗曰: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国风卫风伯兮》

女为悦己者容,她所爱的亲人离开家乡,踏上沙场之时,发如篷草,也没有心思去整理。古

人写情之深,从姿容里,能寻出情何以堪的哀伤来。飞蓬,其根类竹根,枝叶似杨柳,盘盘

旋旋。蓬草根短浅易断,秋季枯干后,由于体轻,遇风根断,随风而走。在诗中,飞蓬就被

赋予了一种凄凉之感,丈夫远行,空留妻子,好好的家被拆开,何其悲凉!

在这里,飞蓬,这个小小的植物成为一个象征,这是文人用植物来表现普通人民的生存

苦境。当普通的蓬草被赋予普通大众的内涵时,它就升华成为一种意象,这就是文人眼里的

蓬草。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唐

朝诗人元稹的一首写菊诗。该诗诗境qq游戏mac 幽美,令人流连。可以想象,一日诗人在郊外村野偶遇

茅屋一片,周围草木几近枯黄,唯有菊花,迎着秋风,灿烂依然。它在深秋能凌风霜而不凋,

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这样的景象或许说明主人正是一位高洁之人,植菊

花以怡性。或许主人仅仅是一个农民,种菊为了布置庭院,使之不显死气沉沉。无论如何,

这里的菊花都起到了一个“美”的效果。它客观上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感动了欣赏她的路人

---包括偶到此地的诗人。而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种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进

而诗人便以文字记录下来。当然诗人赞菊花简历自我评价怎么写 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这首诗

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

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

3

2

1

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总之,人们对菊花是十分热爱的,爱她的型,更爱其“精神”。文人能够用文字来表达

这种赞美、依赖、热爱的情愫。而普通百姓对菊花的热爱则是朴素的、非语言的。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宋代咏梅诗的一首佳作。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

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

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

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

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用质朴的语言为

读者展示了一棵冬日战士的形象,这形象及时冬梅,又是诗人自己。这又体现了古人“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对植物的欣赏不手套的英语 只是单纯地赞美植物外在的形态,更多的是赞美植

物所体现的精神,换句话说,诗人赋予了描写对象以人的情感,这样的欣赏才具有深刻的内

涵,让赏梅者获得更多的生活感触。当然,有时,梅花也用于实际生活中充当物候指示的符

号。如:“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宋黄庭坚《虞美人》

除了诗歌中有许多植物意象外,其他作品也记录了许多关于植物的文字。

《西山经》《山海经》的分部)“大时之山,上多榖柞,下多杻橿。”榖,构树,桑科,

落叶大乔木,桑果可食,芽作蔬,秋后叶变红;柞,山毛榉科,落叶大乔木,种子可食,嫩

叶可作蔬菜,秋后叶变红。榖柞二木的形态和功用都有相似性。杻橿二木,自古作车材,古

籍中常并称。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

以为糗”“惠肴蒸兮兰藉”。元以前不产花茶。大抵属于芳香型的花卉多数可以入茶,所以

制作香茶的花卉种类就比较复杂。《考槃馀事》记述了当时所用的芳香型花卉有:木樨、

茉莉、蔷薇、玫瑰、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等。《红楼梦》中“宝玉又看了一回

黛玉钓鱼,„„一回又看袭人等吃螃蟹,自己也陪他饮两口酒。袭人又剥一壳肉给他吃。„„

丫鬟看见,知他要饮酒,忙着走上来斟。黛玉道:‘你们只管吃去,让我自斟, 这才有趣儿。

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因说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的疼,须得热热

的喝口烧酒。’宝玉忙道:‘有烧酒。’便令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

以上诸例说明了古代植物的功用之多,即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除了将植物当作

观赏品外,还进而挖掘其效用,以能满足生存(活)之需。这反映的是植物作为劳动人民依

赖的对象而存在的。

而对于当代社会,植物之用似乎以实用为主,或者说实用性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

9

8

7

6

5

4

下,许多事物都烙上了市场交换的烙印。现在植物被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比如,环保琥珀是什么样子的 植

被用于防沙、固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改善局部小气候等。这是源于人类社会无限制的

膨胀式发展破坏了生态固有的平衡,因此植物被赋予了这些“责任”。另外,植物还用于市

场化运作的商品交易中,比如切花市场的繁荣便说明了这点,当然,作为终端消费品,切花

是作为人们观赏品实现其价值的。相比古代而言,现代社会多了许多浮躁,人们很难再有古

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豁达与诗情,除了个别人之外,很少有人还抱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

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理想和生活轻盈的姿态了。

10

植物有无灵性?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其他动物有的只是大脑的低

级活动,而植物是连大脑活动都不存在的。然而,另一方面说来,人的认识在一定历史时期

总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人类无法完全而彻底的认识宇宙所有的未知。那我们也就可以保留

植物具有“灵性”这一看法,留待后人去探索。我们能做的是在维系人类生存的状况下尽力

去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而欣赏植物这一美学活动可以融入这一保护行动中,达到二者的有

机统一,追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和谐理想。

参考文献:

1 《中国花卉文化》周武忠 花城出版社 广州 1992

2 《诗经译注(修订本)》周振甫 中华书局 北京 2010

3 《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杨军箋 三秦出版社2002

4 《王荆公文集笺注》李之亮 笺注 巴蜀书社 2005

5 《宋词鉴赏辞典》夏承焘 等撰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6 丁永辉:〈山海经〉与古代植物分类》《自然科学史研究》第十二卷(第三期)

1993

7 刘不朽:屈赋所展示之草木世界——古三峡植物文化解读[J];中国三峡建设;

200004

8 欧贻宏:《遵生八笺》与《考槃馀事》《图书馆论坛》 199801

9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曹雪芹 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京 2008

10 《丧家狗 我读〈论语〉》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太原 2007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06:5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23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花卉植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