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处方的用法包括煎药法、内服法和外用法。掌握方剂的服用方法,
对于充分发挥药效有着重要作用,开中药处方时应当予以重视。汤剂
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煮方法颇为重视,
并且很有讲究。如名医缪希壅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
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灵胎亦说:“煎药之法,最宜
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足见中医对处方正确用法之重视。
1.选好煎药用具
煎煮中药宜选用沙锅,因其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起反应,煎出汤剂质量可靠,加之沙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价格
低廉,故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他如玻璃、搪瓷等器皿也可选用。但切
忌使用铁锅,虽然铁锅传热性能好,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如
中药内的鞣质可与铁化合形成难溶的络合物,铁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盐,均影响中药的效果。此外,铁锅煎煮中药还会使汤液颜
色改变。如诃子、地榆、苏木等含酚羟基类化合物,与铁结合后变成
深紫色或黑绿色、紫黑色等。由铁锅煎出的中药有铁锈味,易使患者
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不宜选用铝锅煎药。
2.煎药用水要适宜
古人常用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等作为煎煮中药
的溶媒,现在主要用自来水,但应避免使用含农药或重金属含量超标
的自来水煎药。煎煮中药应加多少水为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由
于药材的组织各异,吸水性能不同,加之水分的不断蒸发失散,若加
水量不当,会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因此,加水量之多少应根据药物
的吸水量、煎
煮时间、温度及患者所需药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根据实验研究
认为,同一方剂的药量,在一定条件下,加水愈多,浸出物含药量愈
高。一般平均每克药内需加水10毫升左右,对于吸水性较强的中药,
还可适当多加些水,反之可少加些水。总之,应根据药物性质,适量
适当增减。一般以水面高出药物约3厘米为宜,大约相当于每50克
药加水250毫升,头煎放总量的70%,二煎放30%。
3.浸泡药物勿忽视
中药绝大部分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予以浸
泡,即以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影响有效成
分的渗出。
煎药前浸泡,可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使其有效成
分溶解到药材组织水分中,再扩散到中药外部水中。实验研究证明,
未经浸泡的茵陈汤,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仅占总量的16.05%好看的电视剧排行 ,第
二次占总量的7.69%,总计为23.74%。若同样条件下,预先浸泡1
小时,则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占总量的21.31%,第二煎占总量的
9.69%,总计为30.98%,较前者高7.24%。又如白头翁汤,浸泡20
分钟后,煎得的药液较未经浸泡者抑菌作用明显增强。浸泡生药的时
间,一般花、茎、根茎、种子、果实等宜浸泡60分钟左右,用凉水,
不宜用温水或沸水,以防药物酶解。
4.煎药火候要得当
煎药火候,前人有“文火”“武火”之分。慢火煎煮,使锅内药
汁温度缓慢上升的火候,称为文火。急火煎煮,使锅内药汁温度急剧
上升的火,称为武火。除特殊需要外,一般药物常采用先武后文煎法,
即开始时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
5.两煎与三煎
一般药物经一煎、二煎后仅能煎出余下的20%~30%。除特殊情
况,一剂药煎1次外,多采用一剂药二煎为宜,个别情况,如补益药
或不易煎出的药剂可行三煎,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尽量浸出,充分发
挥药效。
中药陶敏敏 含可溶性和难溶性成分,易煎出的成分有苷类、多糖类、挥
发油等,这些成分在第一煎中出量较多,而难煎的苷元、树脂、树胶、
脂肪油等,只能在第二煎中浸出较多,为使两煎的有效成分均匀一致,
故常将一煎、二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3次服用。
6.煎药时间与温度
根据药物有效成分浸出规律,一般认为温度愈高,煎煮时间愈长,
则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愈高。但实践证明,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
药物的分解与破坏。煎煮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当溶液浓度达到溶
质平衡时,延长时间并不能增加溶出物,故传统的煎药经验“武火急
煎,文火缓煎”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一般情况下,先用高温使药液
煮沸,第一煎从煮沸开始计算时间,约煎煮20~30分钟,均用小火
使之微沸;第二煎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解表药、理气药时间宜
短,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时间宜长,第
一煎需30~40分钟,第二煎需25~30分钟。
7.煎药方法
先用武火(指大火,温度高)快煮,沸后再中国传统习俗 改文火(即小火,温
度低)慢煮,这样既能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挥发
成分的过多损耗和高温导致的有效成分的破坏。据研究发现,药物表
面有一厚层气膜包围着,浸出溶媒表面的张力愈大愈不易破坏气膜,
使溶媒不易附着于药粒渗入内部,也就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因
此,煎药过程应每隔7~8分钟搅拌1次,以克服气膜造成的影响,
使底部浸出液逐渐增浓,迅速达到平衡,经搅拌使上下溶媒置换,造
成浓度差,使煎出的药汁均匀一致。但不宜频频搅拌,以防挥发油耗
损过多。若煎正月初五接财神 煮解表药时,宜在锅上冷敷多层湿布,使随蒸气挥发的
有效成分冷凝在上,再随水珠滴落,重新回收到药液中,这样可以提
高煎药质量与效果。煎好后应立即去渣滤汁,不宜久置,一是防止时
间过久水分丢失,二是防止药汁酸败。过滤药液时,最好加压过滤,
防止药渣中残留药液,可以提高煎出率。
8.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甲、鳖甲、代赭石、石
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深圳最低工资标准 ,因质地坚硬就算世界无童话 ,难
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以
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伏龙肝)、糯
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白茅根、荔枝草、夏枯草,
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取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物。
(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
木香等,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煎失恋之后 2分钟后即可,以防有效
成分散失。有些中药有其特殊性,如钩藤不耐久煎,所含钩藤碱等有
效成分在煎煮20分钟后即大部分破坏,应后下煎2~3分钟。又如生
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能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但久煎后有
效成分大部分破坏,泻下力大为减弱,应后下煎煮2分钟即可。
(3)包煎:某些对咽喉有不良刺激与易浮水面的药物,如旋覆
花、蒲黄、车前子、苏子等,以及煎后药液混浊,如赤石脂、滑石等,
要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4)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避
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所吸收,可将药物切成小薄片,放入加盖盅内,
隔水炖1~2小时,或取锅加水另煎取汁服用,如人参、冬虫夏草等。
对于贵重而有效成分又难以煎出的药物,如犀角、鹿茸等,还可用磨
汁或锉粉调服。
(5)溶化(烊化):胶性、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用时应
另行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汁趁热和匀,或微煮溶解后服用,以
免同煎时在锅底煮焦,且粘附它药,而影响其有效成分的煎出,如阿
胶、鹿角胶、龟甲胶、饴糖等。
(6)冲服:散剂、丹剂、小丸、鲜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药
物,应放入碗内,然后将煎好的药汁冲入碗中,和匀后服。如沉香末、
肉桂末、三七粉、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生萝卜汁等。
9.汤剂内服方法
服药方法是否得当,对疗效密切相关。古代名医徐灵胎云:“病
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
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所以,应加以重视。服药法包括服药时
间与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一般来说,服药宜在饭前1小时左右为宜;对
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物宜在发作
前2小时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则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
膏、酒者应定时服。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1日数服;亦有的可以煎
汤代茶不拘时服。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者,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服
冷服,效果为佳。
(2)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是1剂分为2服,或分3服;病情紧
急的可1次顿服;同时还有根据需要采取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目
前临床服药多为1日1剂,分头煎、二煎服用,如遇特殊情况也可1
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余常
常嘱患者每6小时服用1次,目的是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
提高临床疗效。汤剂一般多用温服。服发汗解表药时,除温服外,药
后还宜加衣避风,使遍身持续微微汗出。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
用热药,宜温服。但有时病症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
吐难下,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
服,属于一种反佐服法。一般服药呕吐者,宜在汤剂煎汁中加入少许
姜汁,或用鲜姜擦舌,舌嚼少许陈皮,然后服药,或用冷服、少量频
服等服法。如遇昏迷患者,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给药。
全国首批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创立了“糊剂卧位
服药法”,余学习后,于20年前即仿照此服药法,用于食管有炎症(包
括食管憩室炎)、溃疡病病人,以使治疗性药物力求能在食管稍稍停
留,使药物对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发现确实有效。具体方法是根据
病症而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第二煎各浓煎成150亳升左右。
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勺。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首乌粉或熟
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沸而呈薄糊状半流
质药,盛于碗中,置于床边。病人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侧卧、
俯卧各咽药1~2勺,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咽,服药毕,温水漱口
吐出,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不进任何食品,若有
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徐老认为,人在直立或坐
位时服药,迅即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所以改进为卧位服,加上粉糊的
黏性,可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黏,
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辨证兼瘀滞者,
还可在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1.5克,或云南白药,每次0.5
克。如诊断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线合作的英文 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
室突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10~20分钟后转向对侧卧20分钟。
此时抽出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分钟后再用枕头。这样,可使药物
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余遵照徐老以上服药法治疗食管炎
症、食管溃疡的病人,确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见国医大师经验宝贵之
处。
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一般为每日2次,但也有少数规定为
1次或3次。对于剧毒药则必须按规定剂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小
儿和老年人服药,剂量当酌减。服用成药多用温开水送服,有的则要
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及藕汁、萝卜汁、药物煎汁等送服。对
小儿或难于吞咽的病人,可将散剂、蜜丸等用水或乳汁调成糊状喂服。
一般用于治疗咽喉病症的成药,可将其含于口中,使其缓缓溶解,慢
慢咽下,如六神丸等。凡属胶剂(阿胶、鹿角胶等)单独服用时,皆
以黄酒(亦可加冰糖)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后服下。
(3)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即服用某些药物或服药期间,对某些与病情有碍的食物,应注意避免
或节制食用。现将部分临床常用中药的禁忌简介如下。
①人参:不宜同时服食萝卜和饮茶,以免影响药力。
②西洋参:服用西洋参期间不宜饮茶。因茶中含有的鞣酸,会破
坏西洋参的有效成分。一般服用西洋参3日后,才可饮茶。
③何首乌:服药期间忌食葱、蒜。
④天冬:古代有食天冬忌食鲤鱼之说,供参考。
⑤黑木耳:不宜与萝卜同用。
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鳖甲
忌苋菜;薄荷、甘草忌甲鱼;茯苓忌醋;茯苓、使君子忌茶,以及蜜
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
于疾病的关系,亦须注意饮食宜忌。如麻疹表证,不宜食油腻酸涩之
物;疮疖肿毒、皮肤瘙痒,不宜食鱼、虾、牛、羊等腥膻及刺激之品;
热证,不宜食辛辣膻腻等食物;寒证不宜食生冷瓜果等食物;经常头
晕、失眠、性情急躁者,应忌食胡椒、辣椒、酒、茶;消化不良者,
应忌食油炸黏腻物及生冷等。
(4)中成药内服药:内服丸、散、膏、丹和一些液体制剂等中
成药,1日2次。少数特殊的中成药,每日1次或3次。服药时以温
开水或凉开水送服,有的要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大学四年规划 及藕汁、萝
卜汁或药物煎汁送服,水剂或膏剂亦可用开水冲淡后服用。对小儿及
难以吞咽的病人,可将丸、散、丹剂用水或乳汁或糖水调稀糊状喂服。
治疗咽喉病的成药,如六神丸、牛黄含化丸等,可将药物含于口中,
使其缓缓溶解,再慢慢吞下。
中成药的外用,常有涂敷法、撒布法、调敷法、吹布法、点服法、
堵塞法、外贴法等方法。
①涂敷法:是将患处洗净后,把药物均匀地涂抹患处。油膏剂与
水剂多用该法,如癣药水、獾油、三黄膏等。
②撒布法:是将粉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在患处。收敛、生肌、止血、
止痛的散剂多用该法,如生肌散、珍珠散等。
③调敷法:是将药物细末用茶水、酒、乳汁等液体调成糊状,敷
布患处。外用粗散剂,多用该法,如九分散、如意金黄散等。
④吹布法:即取一质地较硬的纸片卷成细筒,一端剪如何正确学习 成斜口,挑
少许药粉置细筒内,以口吹之使之布于患处,多用于吹耳、吹喉、吹
牙龈,如冰硼散、锡类散、消疳散等。
⑤堵塞法:即将药物制成锭剂,塞于耳、鼻、阴道及肛门,以治
有关疾患,如痔疮栓、蛇床子外用片等。
⑥贴敷法:即将黑药膏加热烘软,贴于患处(橡胶膏剂直接贴用),
如拔毒膏、追风膏、狗皮膏等。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05:5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2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