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更新时间:2023-04-22 05:58:57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2日发(作者:大宗交易网登录)

中药处方的正确用法

处方的用法包括煎药法、内服法和外用法。掌握方剂的服用方法,

对于充分发挥药效有着重要作用,开中药处方时应当予以重视。汤剂

是中医临床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历代医家对其煎煮方法颇为重视,

并且很有讲究。如名医缪希壅说:“观夫茶味之美恶,饭味之甘餲,

皆系于水火烹饪之得失,即可推矣。”徐灵胎亦说:“煎药之法,最宜

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于此。”足见中医对处方正确用法之重视。

1.选好煎药用具

煎煮中药宜选用沙锅,因其性质稳定,不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起反应,煎出汤剂质量可靠,加之沙锅传热性能好,受热均匀,价格

低廉,故深受群众的喜爱,其他如玻璃、搪瓷等器皿也可选用。但切

忌使用铁锅,虽然铁锅传热性能好,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如

中药内的鞣质可与铁化合形成难溶的络合物,铁与有机酸发生化学反

应,产生盐,均影响中药的效果。此外,铁锅煎煮中药还会使汤液颜

色改变。如诃子、地榆、苏木等含酚羟基类化合物,与铁结合后变成

深紫色或黑绿色、紫黑色等。由铁锅煎出的中药有铁锈味,易使患者

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也不宜选用铝锅煎药。

2.煎药用水要适宜

古人常用泉水、井水、河水、露水、雨水、雪水等作为煎煮中药

的溶媒,现在主要用自来水,但应避免使用含农药或重金属含量超标

的自来水煎药。煎煮中药应加多少水为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规定。由

于药材的组织各异,吸水性能不同,加之水分的不断蒸发失散,若加

水量不当,会直接影响煎药的质量,因此,加水量之多少应根据药物

的吸水量、煎

煮时间、温度及患者所需药量等具体情况而决定。根据实验研究

认为,同一方剂的药量,在一定条件下,加水愈多,浸出物含药量愈

高。一般平均每克药内需加水10毫升左右,对于吸水性较强的中药,

还可适当多加些水,反之可少加些水。总之,应根据药物性质,适量

适当增减。一般以水面高出药物约3厘米为宜,大约相当于每50

药加水250毫升,头煎放总量的70%,二煎放30%

3.浸泡药物勿忽视

中药绝大部分为干品,有一定的体积和厚度,若煎煮前不予以浸

泡,即以武火煎煮,会使药物表面蛋白凝固,淀粉糊化,影响有效成

分的渗出。

煎药前浸泡,可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使其有效成

分溶解到药材组织水分中,再扩散到中药外部水中。实验研究证明,

未经浸泡的茵陈汤,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仅占总量的16.05%好看的电视剧排行 ,第

二次占总量的7.69%,总计为23.74%。若同样条件下,预先浸泡1

小时,则第一次煎出的有效成分占总量的21.31%,第二煎占总量的

9.69%,总计为30.98%,较前者高7.24%。又如白头翁汤,浸泡20

分钟后,煎得的药液较未经浸泡者抑菌作用明显增强。浸泡生药的时

间,一般花、茎、根茎、种子、果实等宜浸泡60分钟左右,用凉水,

不宜用温水或沸水,以防药物酶解。

4.煎药火候要得当

煎药火候,前人有“文火”“武火”之分。慢火煎煮,使锅内药

汁温度缓慢上升的火候,称为文火。急火煎煮,使锅内药汁温度急剧

上升的火,称为武火。除特殊需要外,一般药物常采用先武后文煎法,

即开始时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

5.两煎与三煎

一般药物经一煎、二煎后仅能煎出余下的20%30%除特殊情

况,一剂药煎1次外,多采用一剂药二煎为宜,个别情况,如补益药

或不易煎出的药剂可行三煎,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尽量浸出,充分发

挥药效。

中药陶敏敏 含可溶性和难溶性成分,易煎出的成分有苷类、多糖类、挥

发油等,这些成分在第一煎中出量较多,而难煎的苷元、树脂、树胶、

脂肪油等,只能在第二煎中浸出较多,为使两煎的有效成分均匀一致,

故常将一煎、二煎药液混合均匀,分23次服用。

6.煎药时间与温度

根据药物有效成分浸出规律,一般认为温度愈高,煎煮时间愈长,

则有效成分的浸出率愈高。但实践证明,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会引起

药物的分解与破坏。煎煮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当溶液浓度达到溶

质平衡时,延长时间并不能增加溶出物,故传统的煎药经验“武火急

煎,文火缓煎”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一般情况下,先用高温使药液

煮沸,第一煎从煮沸开始计算时间,约煎煮2030分钟,均用小火

使之微沸;第二煎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解表药、理气药时间宜

短,第一煎1015分钟,第二煎1520分钟;滋补药时间宜长,第

一煎需3040分钟,第二煎需2530分钟。

7.煎药方法

先用武火(指大火,温度高)快煮,沸后再中国传统习俗 改文火(即小火,温

度低)慢煮,这样既能防止药液溢出,又可减少水分蒸发,避免挥发

成分的过多损耗和高温导致的有效成分的破坏。据研究发现,药物表

面有一厚层气膜包围着,浸出溶媒表面的张力愈大愈不易破坏气膜,

使溶媒不易附着于药粒渗入内部,也就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

此,煎药过程应每隔78分钟搅拌1次,以克服气膜造成的影响,

使底部浸出液逐渐增浓,迅速达到平衡,经搅拌使上下溶媒置换,造

成浓度差,使煎出的药汁均匀一致。但不宜频频搅拌,以防挥发油耗

损过多。若煎正月初五接财神 煮解表药时,宜在锅上冷敷多层湿布,使随蒸气挥发的

有效成分冷凝在上,再随水珠滴落,重新回收到药液中,这样可以提

高煎药质量与效果。煎好后应立即去渣滤汁,不宜久置,一是防止时

间过久水分丢失,二是防止药汁酸败。过滤药液时,最好加压过滤,

防止药渣中残留药液,可以提高煎出率。

8.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贝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甲、鳖甲、代赭石、石

决明、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骨、磁石、生石膏等深圳最低工资标准 ,因质地坚硬就算世界无童话 ,难

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以

使药物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伏龙肝)、糯

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植物药,如芦根、白茅根、荔枝草、夏枯草,

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取其药汁代水煎其他药物。

2)后下:气味芳香,借其挥发油取效的药物,如薄荷、砂仁、

木香等,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放入,煎失恋之后 2分钟后即可,以防有效

成分散失。有些中药有其特殊性,如钩藤不耐久煎,所含钩藤碱等有

效成分在煎煮20分钟后即大部分破坏,应后下煎23分钟。又如生

大黄所含蒽醌衍生物能刺激大肠,增加蠕动而促进排便,但久煎后有

效成分大部分破坏,泻下力大为减弱,应后下煎煮2分钟即可。

3)包煎:某些对咽喉有不良刺激与易浮水面的药物,如旋覆

花、蒲黄、车前子、苏子等,以及煎后药液混浊,如赤石脂、滑石等,

要用纱布袋将药包好,再放入锅内煎煮。

4)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分,避

免同煎时被其他药物所吸收,可将药物切成小薄片,放入加盖盅内,

隔水炖12小时,或取锅加水另煎取汁服用,如人参、冬虫夏草等。

对于贵重而有效成分又难以煎出的药物,如犀角、鹿茸等,还可用磨

汁或锉粉调服。

5)溶化(烊化):胶性、黏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用时应

另行加温溶化,再加入去渣的药汁趁热和匀,或微煮溶解后服用,以

免同煎时在锅底煮焦,且粘附它药,而影响其有效成分的煎出,如阿

胶、鹿角胶、龟甲胶、饴糖等。

6)冲服:散剂、丹剂、小丸、鲜汁,以及某些芳香或贵重药

物,应放入碗内,然后将煎好的药汁冲入碗中,和匀后服。如沉香末、

肉桂末、三七粉、紫雪丹、六神丸、生藕汁、生萝卜汁等。

9.汤剂内服方法

服药方法是否得当,对疗效密切相关。古代名医徐灵胎云:“病

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

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所以,应加以重视。服药法包括服药时

间与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一般来说,服药宜在饭前1小时左右为宜;对

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治疟药物宜在发作

2小时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急病则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

膏、酒者应定时服。另外,根据病情有的可1日数服;亦有的可以煎

汤代茶不拘时服。个别方剂有特殊服法者,如鸡鸣散,在天明前空服

冷服,效果为佳。

2)服药方法:汤剂一般是1剂分为2服,或分3服;病情紧

急的可1次顿服;同时还有根据需要采取持续服药,以维持疗效。目

前临床服药多为11剂,分头煎、二煎服用,如遇特殊情况也可1

日连服2剂,以增强药力。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发热性疾病,余常

常嘱患者每6小时服用1次,目的是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

提高临床疗效。汤剂一般多用温服。服发汗解表药时,除温服外,药

后还宜加衣避风,使遍身持续微微汗出。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

用热药,宜温服。但有时病症寒热错杂,相互格拒,可出现服药后呕

吐难下,如系真寒假热,则宜热药冷服;如系真热假寒,则宜寒药热

服,属于一种反佐服法。一般服药呕吐者,宜在汤剂煎汁中加入少许

姜汁,或用鲜姜擦舌,舌嚼少许陈皮,然后服药,或用冷服、少量频

服等服法。如遇昏迷患者,吞咽困难者,可用鼻饲给药。

全国首批国医大师、江苏省中医院徐景藩教授创立了“糊剂卧位

服药法”余学习后,20年前即仿照此服药法,用于食管有炎症(包

括食管憩室炎)、溃疡病病人,以使治疗性药物力求能在食管稍稍停

留,使药物对食管黏膜直接起作用,发现确实有效。具体方法是根据

病症而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第二煎各浓煎成150亳升左右。

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勺。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首乌粉或熟

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沸而呈薄糊状半流

质药,盛于碗中,置于床边。病人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侧卧、

俯卧各咽药12勺,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咽,服药毕,温水漱口

吐出,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不进任何食品,若有

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徐老认为,人在直立或坐

位时服药,迅即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所以改进为卧位服,加上粉糊的

黏性,可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黏,

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辨证兼瘀滞者,

还可在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1.5克,或云南白药,每次0.5

克。如诊断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线合作的英文 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

室突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1020分钟后转向对侧卧20分钟。

此时抽出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分钟后再用枕头。这样,可使药物

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余遵照徐老以上服药法治疗食管炎

症、食管溃疡的病人,确可提高临床疗效,可见国医大师经验宝贵之

处。

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一般为每日2次,但也有少数规定为

1次或3次。对于剧毒药则必须按规定剂量服用,或遵医嘱服用。小

儿和老年人服药,剂量当酌减。服用成药多用温开水送服,有的则要

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及藕汁、萝卜汁、药物煎汁等送服。对

小儿或难于吞咽的病人,可将散剂、蜜丸等用水或乳汁调成糊状喂服。

一般用于治疗咽喉病症的成药,可将其含于口中,使其缓缓溶解,慢

慢咽下,如六神丸等。凡属胶剂(阿胶、鹿角胶等)单独服用时,皆

以黄酒(亦可加冰糖)隔水加热使之溶化后服下。

3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俗称“忌口”

即服用某些药物或服药期间,对某些与病情有碍的食物,应注意避免

或节制食用。现将部分临床常用中药的禁忌简介如下。

①人参:不宜同时服食萝卜和饮茶,以免影响药力。

②西洋参:服用西洋参期间不宜饮茶。因茶中含有的鞣酸,会破

坏西洋参的有效成分。一般服用西洋参3日后,才可饮茶。

③何首乌:服药期间忌食葱、蒜。

④天冬:古代有食天冬忌食鲤鱼之说,供参考。

⑤黑木耳:不宜与萝卜同用。

在古代文献上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鳖甲

忌苋菜;薄荷、甘草忌甲鱼;茯苓忌醋;茯苓、使君子忌茶,以及蜜

反生葱等记载。这说明服用某些药物时不可同吃某些食物。另外,由

于疾病的关系,亦须注意饮食宜忌。如麻疹表证,不宜食油腻酸涩之

物;疮疖肿毒、皮肤瘙痒,不宜食鱼、虾、牛、羊等腥膻及刺激之品;

热证,不宜食辛辣膻腻等食物;寒证不宜食生冷瓜果等食物;经常头

晕、失眠、性情急躁者,应忌食胡椒、辣椒、酒、茶;消化不良者,

应忌食油炸黏腻物及生冷等。

4)中成药内服药:内服丸、散、膏、丹和一些液体制剂等中

成药,12次。少数特殊的中成药,每日1次或3次。服药时以温

开水或凉开水送服,有的要求以黄酒、白酒、米汤、盐汤大学四年规划 及藕汁、萝

卜汁或药物煎汁送服,水剂或膏剂亦可用开水冲淡后服用。对小儿及

难以吞咽的病人,可将丸、散、丹剂用水或乳汁或糖水调稀糊状喂服。

治疗咽喉病的成药,如六神丸、牛黄含化丸等,可将药物含于口中,

使其缓缓溶解,再慢慢吞下。

中成药的外用,常有涂敷法、撒布法、调敷法、吹布法、点服法、

堵塞法、外贴法等方法。

①涂敷法:是将患处洗净后,把药物均匀地涂抹患处。油膏剂与

水剂多用该法,如癣药水、獾油、三黄膏等。

②撒布法:是将粉药粉直接均匀地撒在患处。收敛、生肌、止血、

止痛的散剂多用该法,如生肌散、珍珠散等。

③调敷法:是将药物细末用茶水、酒、乳汁等液体调成糊状,敷

布患处。外用粗散剂,多用该法,如九分散、如意金黄散等。

④吹布法:即取一质地较硬的纸片卷成细筒,一端剪如何正确学习 成斜口,挑

少许药粉置细筒内,以口吹之使之布于患处,多用于吹耳、吹喉、吹

牙龈,如冰硼散、锡类散、消疳散等。

⑤堵塞法:即将药物制成锭剂,塞于耳、鼻、阴道及肛门,以治

有关疾患,如痔疮栓、蛇床子外用片等。

⑥贴敷法:即将黑药膏加热烘软,贴于患处(橡胶膏剂直接贴用)

如拔毒膏、追风膏、狗皮膏等。


本文发布于:2023-04-22 05:58: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22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药处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