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抬头习俗说明文
龙抬头习俗说明文1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农耕文化,春耕是一年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二月二是中国的
龙头节,龙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传说这一天是龙
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要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
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
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
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有关,“龙抬头”这个日子自然也不例外。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
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
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
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
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
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
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导游解说词 玉帝得知
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
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
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
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污小 节”流传至今!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排骨炖萝卜怎么做 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
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
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元宵吃汤圆,清明节吃艾果,在龙头节这一天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有着自己
的特色食物。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
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
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
子了。北方多炒豆子的习俗,就是将黄豆、豌豆、玉米等豆子放到锅里炒,然后食
用,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
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龙抬头习俗说明文2
恭祭华胥氏过“龙头节”,充满了崇拜龙的思想观念,以为龙治水行雨,决定
庄稼丰歉,万万得罪不可。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
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
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
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
龙尾”。
其实,“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一说实为讹传,其中的“死舅”其实是
“思党员转正申请 旧”的变音,这种说法的起因也与沈阳有关。清朝成立后,当时不少汉人为怀
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敢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
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下来。
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
“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
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
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
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
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当地还有在这天
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
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地方风俗:山东滕州聊城一带二月二这天男性都要理发,龙抬头这天理发希望
一年好运。滕州青岛地区吃棋子和炒豆,象征着“金豆开花”。
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旱之苦,
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
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
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
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龙抬头习俗说明文3
龙头节的来由有两种版本,一是民间传闻,老农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
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
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
这天也叫“春龙节”。二是科学解释,专业务本 家说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
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
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
(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天文学者
说,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此时节,
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由于民间流传着“二月二”与龙的传说,加上“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所以农家人这一天的讲究颇多,他们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这一年过得
更加美好。
在我们苏北地区,“二月二”清晨,农家人会用石灰自幸福树好养吗 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
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然后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
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元末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一书在描述京畿地区
的风俗时也提到:“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
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
“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
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
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
《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
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特别忙。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
“二月二,带姑娘”之说。苏北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
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
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
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
“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
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免费获得q币 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
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龙抬头习俗说明文4
农历二月初二,古称“春龙节”、“龙头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
是古代民间极为盛行的节日,其中的许多习俗一直延续到现代。二月二有哪些民俗
活动?它与山西又有何关系?本网记者采访了国学专家,文瀛书院院长卫方正。
在山西谈到“二月二,龙抬头”格外有意义。中国的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农业文
明,而山西是一个农业大省,中国的农业很早就高度发达和成熟,很早就把时间和
农作物的生长结合起来。“二月二”气候变暖,万物生长。此时,我们用“龙抬
头”这样宏大壮美的`意象来表示万物欣欣向荣。
另外,山西很早就出土过不少有关“龙”的器物。“龙”本来就是华夏民族,
尤其是以农耕为主的中原一代的图腾或者是崇拜物。把“龙”与农作物的生长结合
起来,第一因为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二也体现出中华民族到了这个季教师寄语幼儿园 节更加勤奋
更加自信的民族行为。
此外,“二月二”还有一个印证。根据古代天文学记载,东方苍龙是二十八星
宿的其中一象。在每年“二月二”的时候,东方苍龙星开始抬头。因此,“二月
二,龙抬头”第一起源于农事,第二起源于农事与天文的关系。
以太原为核心的山西各个地方,“二月二”的民俗活动特别多。比如,太原本
地人会在这一天吃烙饼,有扒龙皮或卸龙衣之说,还有一些地方会食用猪头肉,也
有一些地方这一天会吃鸡蛋,吃扯面等等。
目前,全国各地最广泛的“二月二”的民俗就是剃头。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流传
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的习俗。其实,在清朝是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
留头”的说法,但汉族人都要剃头,人们为了怀念自己的头发,于是有了“思旧”
的说法,讹传为“死舅”。而“二月二”剃头也意味着气象一新。
“二月二”在大江南北还有一些讲究。如,王羲之书法特点 妇女在这一天不要做针线活,意为
“扎龙眼”。在山西的一些地方还有“引龙”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用水、灰或
者丝线来“引龙”。
总之,在“二月二”这一天,全国各地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风俗来保持一份对
于物阜民丰,对于风调雨顺的祈求和盼望。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20:07: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15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