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化学传感器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化学波导与量测技术基础
上的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荧光信号表达的传感装置。其主要组
成部件有三个(图1.1):1.识别结合基团(R),能选择性地与被分
析物结合,并使传感器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这种结合可以通
过配位键,氢键等作用实现。2.信号报告基团(发色团, F),把识别
基团与被分析物结合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
信号。信号报告基团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它把分子水平上发生
的化学信息转换成能够为人感知(颜色变化)或仪器检测的信号(荧光
等)。3.连接基团(S),将信号报告基团和识别结合基团连接起来,
根据设计的不同连接基团可有多种选择,一般用做连接基团的是亚
甲基等短链烷基。连接基团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是否有输出信号
的产生。信号表达可以是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
命的变化等。
图1.1 荧光探针的结构
1.1.1 荧光探针的一般设计原理
(1) 结合型荧光探针
[21]
1 / 12
+
Signalling
Space
subunit
Binding
subunit
Analyte
Output
signal
图1.2 共价连接型荧光探针
结合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化学共价键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连接
起来的一类荧光探针,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荧光探针。该类探针通过
对比加入分析物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光谱位置的移动或荧光寿命
的改变等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在该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中,
必须充分考虑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a) 受体分子的荧光基团设计、
合成:考虑到用于复杂环境体系的荧光检测,要求荧光国大药房是国企吗 基团要有强
的荧光(高荧光量子产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Stokes 位
移要大(可有效消除常规荧光化合物如荧光素等具有的自猝灭现
象),荧光发射最好要在长波长区(最好位于500 nm 以上,广东靓汤 可避免
复杂体系的常位于短波长区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另外由于长波长区
发射的荧光能量的降低可减少荧光漂白现象的发生而延长传感器的
使用寿命)。(b) 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设计以
软硬酸碱理论、配位作用以及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
等)作为理论指导,多选择含氮、硫、磷杂环化合物作为识别分
2 / 12
子。(c) 荧光超分子受体的组装:组装荧光超分子受体就是利用一个
连接基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要充分考虑
到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之间能通过连接基进行信号传递,对识别对
象的识别信息(如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
化等)可以及时传递出去。
N
N
N
1
图1.3 共价连接型锌离子荧光探针
De Silva 在1997年报道的化合物1 是一个典型的共价连接法
[22]
设计的荧光探针。它分别以有优良光学性质的蒽作为荧光基团,以
对Zn有特异性识别的基团双( 2-吡啶甲基)氨 (DPA)为识别基团,
2+
通过亚甲基将识别基团和荧光报告基团连接在一起。通过对比加锌
前后荧光强度的不同实现了对锌离子的检测。
(2) 置换型荧光探针
3 / 12
图1.4 置换型荧光探针
利用该方法设计的荧光探针是通过识别基团分别与荧光指示剂
和被分析物结合能力的强弱来实现对被分析物的检测。该类传感器
对识别基团和荧光指示剂的要求都比较高,既要选择能和识别基团
结合但结合能力又不是特别强的荧光指示剂,又要设计对被分析物
能特异识别的识别基团。该类设计方法多用于阴离子传感器的设
计。
2002 年,Kim小组设计了邻苯二酚紫作为荧光指示剂,双锌
[23]
配合物为HPO 识别基团,并将二者自组装成化合物2,用于中性
4
2-
条件下水溶液中HPO的检测。加入识别客体 HPO 后,由于
44
2-2-
HPO 与双锌配位能力强于邻苯二酚紫,从而把邻苯二酚紫挤开,
4
2-
使之进入溶液,表现为其原来颜色。在识别过程中,溶液颜色从蓝
色变为黄色,常见的 Ac、CO、NO、N、ClO、S、F、Cl
-2----2---
3334
、Br都不影响 HPO 的检测,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
-2-
4
4 / 12
图1.5 置换型HPO化学传感器
4
2-
(3) 化学计量型荧光探针(chemodosimeter)
化学计量型荧光探针分子是利用探针分子与识别客体之间特异
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前后产生荧光信号的不同而对分析对象进行检测
的一类探针。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目标离子和探针分子发
[24]
生化学反应后仍旧通过共价键相连接:另一类是目标离子催化了一个
化学反应(图1.6)。
图1.6 化学计量法的两种类型
一般而言,化学计量型荧光探针分子都具有专一性和不可逆
性。尽管这类探针已有不少报道,但由于设计较为困难和反应不够灵
5 / 12
敏等缺陷而进展较为缓慢。
3
4
图1.7 氨基酸荧光分子探针
Kim和Hong等设计的识别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的荧光分子
[25]
探针3, 属于第一种类型。他们利用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与醛生
成五元噻唑环或六元噻嗪环的特异反应以及反应前后化合物3和4
荧光性质的显著差异实现了对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的高选择性检
测。
化合物 5是较早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实现检测客体的荧光探
[26]
针,属于第二种类型。化合物5的乙腈溶液中加入汞离子后荧光显
著增强(34倍)并红移,进一步用质谱检测发现生成了脱硫产物6。
5
6
图1.8 基于汞脱硫原理的汞离子荧光探针
6 / 12
1.1.2 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
目前,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光致电子转
移(PET, 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等。
(1) 光诱导电子转移原理(PET)
光致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光激发后,激发态的
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典型的光致电子转
移荧光探针体系是由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识别基团R通过连接基团
S和荧光基团相连组成的功能分子。
一般情况下,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基团是电子给体,荧光基团
是电子受体,并且通常情况下多采用含有氨基的基团作为识别基
团。具体PET工作过程如下:在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种结合之前,当
荧光基团受激发,具有给电子能力的识别基团能够使其处于最高占
据轨道的电子转入激发态荧光团因电子激发而空出的电子轨道,使
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导致荧光基
团的荧光猝灭。而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种结合之后,由于降低了识别
基团的给电子能力,光致电子转移过程被减弱或者不再发生,荧光
基团的荧光发射得到恢复(如图1.9)。
7 / 12
PET
PET
荧光基团
(Fluorophore)
h
exc
h
fluo
(linker)
连接体
识别基团
荧光基团
(Recepter)
(Fluorophore)
h
exc
h
fluo
(linker)
连接体
识别基团
(Recepter)
(a)
(b)
图1.9 荧光分子光致电子转移的“开”“光”过程示意图。
由于与待测物种结合前后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呈现明显的
“关”、“开”状态,因此这类荧光分子探针又被称为荧光分子开关。
PET荧光分子探针的作用机制可由前线轨道理论来进一步说明
[2]
(见图1.10)。从图可以看出,识别基团处于自由态时,其HOMO
轨道上的电子可以向荧光基团的HOMO轨逐梦新时代 道上转移,致使荧光基团
被激发到LUMO上的激发态电子不能返回基态而难以产生荧光,此
过程对应于发生PET现象。在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种结合后,识别基
团上的HOMO电子已无法转移到荧光基团的HOMO轨道上,使
PET过程无法进行,这时荧光基团的激发态电子可以返回基态,产
生荧光。由此可见,利用识别基团对PET过程的控制可以实现对体
系荧光发射状态的调控。
荧光团荧光团
结合受体前结合受体后
图1.10 光致电子转移机制机制的前线轨道理论解释。
8 / 12
化合物1是一个非常典型的PET机理荧光增强型的例子。锌离
子不存在时,由于识别基团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够在荧光基团
受激发态时占据激发态荧光团因电子激发而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
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导致荧光基团
的荧光猝灭,即发生了光致电子转移(PET)。当Zn存在时,Zn
2+2+
离子与两个吡啶氮及氨基配位,束缚了氮上的孤对电子,使发生在
氮原子和荧光团之间的 PET 过程被禁阻,荧光强度大幅度增强.实
验结果也证实了此过程。在乙腈溶液中,加入Zn 离子之前,化合
2+
物1的荧光量子产率仅为 0.01;加入Zn离子之后,它的荧光量子
2+
产率为0.77,荧光增强了77 倍。
(2) 分子内电荷转移( ICT )机理
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分子通常由富电子基团(电子给体)
和缺电子基团(电子受体)共轭相连,形成推-拉作用的共轭体系,
没有 PET 探针分子那样明显的连接基。也就是说荧光团F和受体R
通常融合在一起,识别过程二者同时参与。当受体结合被分析物
后,作为受体的供电子部分或拉电子部分的供拉电子能力被改变,
整个共轭体系的电荷重新分麦芽粥 布,荧光团的推-拉作用被抑制或强
化,进而导致吸收光谱、激发光谱以致发射光谱发生红移或蓝移
(如图1.11)。
[27]
化合物7 两端分别含有羰基、苯并噻唑两个强拉电子基和两
[28]
个氨基强供电子基团,激态时荧光团能够有效地实现了从供体到受
9 / 12
体的整个体系电荷分离,是典型的ICT机理的荧光分子探针。当
汞离子存在时,四氨基识别基团捕获Hg离子, 6, 7 位氮的供电子能
2+
力大大减弱,减弱了整个体系电荷分离程度,引起吸收波谱和荧
光光谱分别蓝移了60 nm 和92 nm ,荧光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同
时实现了比色及比率型Hg离子的检测。 什么的雄鹰
2甲午战争史 +
图1.11 识别基团分别为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的ICT过程光谱移
动示意图
10 / 12
7
8
打羽毛球英语
图1.12 具有D-A结构的ICT汞离子荧光探针
(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指当一对合适的能量给体分子(Donor)和受
体分子(Acceptor)相距一定距离(一般为2-5 nm),且给体的发射光谱
与受体的吸收光谱能有效重叠时,处于激发态的给体将把一部分或
全部能量转移给受体,使接受体被激发的过程。受体可以是荧光物
质也可以是只有吸收而没有发射的荧光猝灭剂。根据Frster理论,
共振能量转移效率可以用式 1.5 表示:
[29]
T
1
R
1
R
0
6
(1.5)
式中R为两个荧光基团的距离,R为Frster距离(供体-受体之间的
0
临界转移距离)。从这个方程可以看出,即使R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
11 / 12
9
10
能量转移的效率强烈改变。
[24-26]
图1.13具有D-A结构的FRET汞离子分子荧光探针
利用FRET效率对升旗仪式时间 距离的强的依赖性,FRET广泛应用于蛋白质
和核酸的结构及动力学研究、分子结合的测定等领域。同样,能
[30]
量共振转移原理也被用于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
2004年,Ono小组设计了以荧光素为能量供体,以没有发射
[31]
的荧光猝灭剂4-(4- 二甲氨苯偶氮)苯甲酰基为受体,二者通过富含
胸腺嘧啶的碱基连接在一起。当加入汞离子之前,供体受体之间的
距离较长,二者不会发生能量共振转移,只发射荧光素的荧光;当
加入识别客体Hg后,含有多个T的碱基发生特异性分子识别,拉
2+
近了荧光素和4-(4-二甲氨苯偶氮)苯甲酰基间的距离,发生荧光素向
4-(4- 二甲氨苯偶氮)苯甲酰基的能量转移,从而猝灭荧光素的荧光。
12 / 12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16:06: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13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