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民居的建筑特色
徐永战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自古就有原始先祖这里生息繁衍,成
为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唐代都城长安(今西安)不仅
成为全国的中心,而且也是世界有数的大都会之一,它作为
丝绸之路的起点,沟通南亚、非洲、欧洲。陕西社会经济的
发展,带来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在
其影响下产生了淡泊质朴与自然的协调的窑洞民居,布局的
延安附近窑洞村落
严谨、做工的正统的合院民居和吊脚楼。窑洞多分布于陕北,
四合院多分布于中部。
一、陕北民居--窑洞
黄土高原上古老的窑洞民居是在黄土层内挖出的居住空
间。这种建筑不仅让土地得到利用,而且也方便了人们的劳
作,构成人地两宜的和谐局面。在适合挖筑的山坡上形成洞
洞相连的建筑格局,远远望去,给人一种古韵遗风的天然之
趣。特别是窑洞因深入土层内部,与地气相通,冬暖夏凉,
适于居住,体现出先民因地制宜,造福自身的智慧。人因地而得到庇护,地因人而尽显生气。
很好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依存关系,一直被建筑界称为“亲地文化”的代表。
(一)窑洞民居的特点
陕北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特定的地形、地貌、土质与气象等条件的影响
形成陕西窑洞独特的特点:1、家族聚居和封建社会形态影响下形成的独特的院落结构。院落或
封闭或开敞无不有利于家族的共同生活以及维护封建秩序,如刘家峁村的姜耀祖宅。2、因地制
宜的单体平面形式和空间构成。在山区和平原都采取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平面形式,如为改善采
光而出现了前大后小的大口窑,为避风保温而出现前小后大的锁口窑等。 3、质朴的窑脸装饰,
为了展示其窑洞风采窑脸都是重点装饰对象,或简单装饰或精雕细刻的。为了充分接纳阳,多
做满开大窗方位五行 ,以及做工很是考究护崖墙处处体现窑洞的质朴。
(二)、陕西窑洞的构成要素
1、窑脸,潜藏于土中的窑洞与大地融合日本帅哥 在一起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展示其风采,这唯一的
建筑立面,是划分院落和居室的隘道,窑脸也真实的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以及门窗的装
饰艺术。陕北的门脸常设拱形门连窗做法,讲究的窑洞门脸还将花棂格窗嵌入,里面糊白纸,
加上民俗文化的剪纸窗花,形成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窑脸的上部是女儿墙和护崖墙。窑洞的女儿墙是防止窑顶人畜跌落的维护构件,民间的构造做
法多用土坯或砖砌筑花墙。护崖檐是防止雨水冲刷窑面而在女儿墙下作的檐,陕北多做叠涩,
一些大宅院中用条石挑木挑檐,其做工很是考究。
2、窑洞的洞室、单孔窑洞内部靠门一般为客厅再往内为英文日期怎么写 灶台内部为炕。锅台与炕相连,门
外设烟囱,利用烧柴做饭的余热作为烧炕的热源,家人围在炕上就餐或招待客人。也有靠窗为
炕内为灶台和储藏室的布局。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炕周围的
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陕北窑洞的窗户比
较讲究,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3、烟囱、陕北的建筑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烟囱林立,每一个窑洞上面都有一个烟囱伸出室
外,通过这些烟囱将烧炕和作饭的烟排出室外。这些烟囱也有效的克服了窑洞建筑由于一面开
窗不能形成空气对流的缺点。烟囱常用的有砖石结构和金属结构的两种。砖石结构的烟囱用于
地坑式和沿崖式窑洞与普通房屋中直接从屋顶伸出室外。金属结构的烟囱多用于沿崖式窑洞,
在灶台上设烟筒然后到一定高精神疾病 度弯折从门上头伸出室外。
二、关中民居---合院建筑
(一)关中地区民居特点
关中盆地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为主要材料的单层坡顶建筑为主,如关中韩城党家村
就是一例;关中民居一般都沿袭着传统合院式基本布局形式,但不同的是因一般用地较窄,内
院狭长居多,形成窄院格局。原因在于关中地区属暖温带,它四季分明,冬天较冷,夏季酷暑。
所以在民居中对遮阳防晒比较重视,窄院凭借两侧厢房遮蔽,可使内院在大部分时间处于阴影
中,给人以荫凉之感。同时,院落较窄,减少了宅基用地的面宽,加大了进深,可以节约建筑
用地,这对于土地肥沃,人烟稠密的关中地区尤为重要。
(二)四合院的构成要素
1、门楼、陕西四合院的门楼是立面的重点装修部分。具有很高艺术性的建筑构成要素,他
的造型、装修和细部装饰是陕西四合院民居建筑特征的综合表现,有的门楼从门洞口的两边伸
出墀头,墀头上部戗檐以下做灯笼状砖雕花饰,有的与墀头连成一体,也有突出于墀头之外。
多雕以做工精致的莲花牡丹花饰、喜鹊登梅、五蝙捧福、文房四宝等。门枕石是垫着门框连着
墙身和门槛的方石。做成抱鼓石,鼓面在门槛外,后面的小方石卡住门槛结构十分合理鼓面常
被雕刻成各种图案如伯牙弹琴等。门楼的木雕位置也很重要。门楼的门板也很讲究和坚固。门
拔被铸成虎、龟等兽面模样。
2、影壁、影壁是四合院的一种标志和象征。影壁分为独立式和靠墙式。大门内地方宽敞的,
设独立式影壁墙, 独立式的影壁又有八字形和一字形之分。独立式影壁大多由青砖或青石砌成,
从上到下分为瓦顶、砖檐、上身、下碱。各部分做工都很讲究,瓦顶多为四坡顶,上面设有正
脊、吻兽,瓦有仰瓦、筒瓦。在乡村也有用土坯砌筑的影壁则没那么讲究,仅砌筑一面墙,上
面帖块红纸而已。贴墙式影壁布置在尿黄什么原因 入口大门的内部,影壁墙上以浮雕花饰为主正中书写吉庆
的文字,他的光影落在墙上的变幻动态效果为民居增添了独特的装饰情趣。西安庙后街状元第
大门内正对的是厢房的山墙,山墙做成影壁的形式,上用砖雕的佛龛,或福、寿字装饰。
3、内庭院、陕西民居宅基大多窄长,即使有较大的而宽,也划分成若干个窄长的单元来组
合。强化了中心的主导作用。每一个元素的格局是一样的,但功能却不相同,在若干窄长的宅
基中有一院较宽的宅基,供家族内部成员使用,位于中部。两边宅基的功能是为中心宅基服务
的。供仆人、家丁等使用。这样,中心宅院的等级偶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秩序和功能模式比两侧院落显得更加明确和
突出。这种模式一方而体现了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作用;另一方而反映了传统文
化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4、单体建筑、(1)厢房,两边厢房(关中称厦房)一般供晚辈居住或作为厨房、贮藏等用,
其开间和进深按地形要求,变化较大,一般情况下,开间多为3米左右,进深在独院式平面中
也多为3米左右,关中地区,尤其在西安每户用地窄而长,院落层次多,厢房的进深浅。
(2)正房,正房的建筑形式,多为我国传统的一明两暗的布局,明间供会客、起居及庆典之用,
两暗房间是主人及长辈的住房。正房的开间多为3米左右,进深一般为5米,建于高度为45厘
米左右的条石台基上。格外考究的装修和较院内其它建筑均高大的体型显示其主体地位。正房
面对庭院的一侧一般设连续五间的通长檐廊,有的只是中间三开间设有檐廊称为抱廊,也有仅
中间一间设置檐廊,这时一般较深可达3米(如庙后街181号)。这种檐廊有良好的日照条件,大相径庭的反义词
又可避雨,为人们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2]刘敦桢.中国民居概述,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荆其敏.中国民居,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4]荆其敏.中国生土建筑,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姜波 四合院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6]王军等.中国窑洞,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 张壁田等 陕西民居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 中国技术史编写组 中国技术史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15:3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12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