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更新时间:2023-04-21 12:40:46 阅读: 评论:0


2023年4月21日发(作者:设计师证)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文章对月夜景

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对未来的展望 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

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

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入党有什么好处 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

是小编带来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赏析

一、明月朗照无眠夜 欣然起行寻超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长江边的小城黄州已是寒气袭人,苏轼本已解衣欲睡,准

备就寝。可是今晚明朗的月色入户,苏轼禁不住“欣然起行”。

苏轼是发现今晚的月色可爱吗?那他为什么先要“解衣欲睡”?为

什么不早早做好赏月的准备?如果是“解衣欲睡”,为什么又要“欣然

起行”?很显然,这一矛盾的动作正是苏轼内心矛盾的外在体现。“欣

然起行”应该只是五年级体育教学计划 苏轼夜不成寐的一种解脱方式。

明朗的月色、寒冷的冬夜、孤寂的身影,往往更能勾起那些想忘

掉却无法忘掉的往事,更能想起那些想逃避却无法逃避的往事。这样

的夜晚,想起这样的事情,任何人都难以入眠。苏轼自然难眠:记得

当今圣上神宗的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曾曰:“吾今为

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

经历了两代皇帝,可是时至今日,苏轼不仅没有当上宰相,不能

为朝廷大显身手,甚至连自家性命差点枉送!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王

安石变法这么十万火急,这么大刀阔斧,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能力?

慢一点速度,先团结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金华古子城 图之岂不是更稳妥、

更能收到实效吗?……往事如烟,如今却一幕幕、一桩桩展现在眼前。

除了流逝的岁月,“早生华发”的哀叹,只有“遥想公谨当年”的羡

慕了!好在如今脱离了圈圈之灾,能够“寄蜉蝣于天地”。想到这里,

苏轼于是索性“欣然起行”。

二、同是天涯沦落人 此时无声胜有声

苏轼“起行”绝不是仅仅欣赏月光山色,虽不至于找人互诉衷肠,

但确实需要排遣内心的郁闷。找谁最合适呢?苏轼想到了张怀民。张怀

民何许人?据资料记载:张怀民,名梦得,一字偓俭。宋神宗元丰六年

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黄州境内)。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

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并写水调歌头词相赠。原来他们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同的经历、相同的遭遇,还有相同的志趣,自

然他们“惺惺惜惺惺”。苏轼果然眼光不凡,这样的月色、这样的冬

夜,张怀民也是辗转未眠。于是他们踏着月色,冒着寒冷的山风,畅

游承天寺。

三、淡墨写意显心志 亦真亦幻透心声

苏轼和张怀民谈了什么,我们无从知道,他们也不会让别人知道。

“平生文字为吾累”,曾经的伤痛使苏轼言语更加谨慎。但是率真、

耿直的`苏轼心中一定有话想说,他又能说什么?他只说了一句“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仅仅18个字,寥寥数

语的写意,却烘托出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自然,这18个字就蕴涵着不

平常的内涵。明明是明月朗照,地下却是积水空明;明明是竹柏之影,

却似“水中藻、荇交横”。这亦真亦幻的景色在苏轼看来不仅是美,

却更多的是对人世的深思。“假到真时真亦假”,这真假莫辨的奇幻

之境,莫不是这真假不分的世界?那朗朗月色啊,为什么不把这个世界

照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

四、慨然长叹是闲人 超然物外苦作乐

空有报国之志,空有满腹才华,却被置于黄州团练副使这样的闲

!苏轼自许是“闲人”。这“闲人”的背后拥有太多太复杂的感情。

既有愤懑,也有自嘲,当然也有无奈和悲哀!在苦苦探索中,苏轼始终

找不到解决现实和理想冲突的突破口,六年级语文古诗 只能吟出“我欲乘风归去,纪律方面 又避孕药说明书

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和悲哀!

但在这种种的情感后面还始终透露着一种坚强和洒脱!痛苦与磨难

对于智慧者而言也是一种磨练。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劫后余生、经历了

反反复复的贬谪、经历了黄州城几年的冷落,经过了无数次的风吹雨

打,苏轼的心已经变得格外的坚强。“曾经沧海难为水”,太多的磨

练使苏轼逐渐淡漠了功名,走向成熟;也因此变得更加洒脱!纵是在黄州

这样寒雾霾形成的原因 冷的月夜,苏轼也能发现生活的美。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轮最

普通的山月,但在苏轼的眼里却也写满了情趣!即使“解衣欲睡”,也

要“欣学唱歌 然起行”!——他要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再三的挫折,苏轼昂起了头,潇洒地“闲”看

月色月影!

这就是苏轼!一个命运坎坷。却又心忧天下的苏轼!一个满腹经纶,

却不能言表的苏轼!一个饱经沧桑,却依然洒脱的苏轼!黄州承天寺上的

那轮明月啊,写满了他不尽的情思!

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

上是“团练副使”,却“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

有职无权的闲官,到写这篇文章时已经快满四年。苏轼气味相投的友

人张怀民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8日—1101824日),字子瞻,一字

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95-96]、苏仙[1-3]、坡仙

[89],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

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4-7][97]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26-27][92],赐进士

及第[10][60],一说赐进士出身[93]。嘉祐六年(1061年),应中制

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96]。宋神宗时曾在杭州、

密州、徐娘子关战役 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

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

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

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

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

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

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

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

的艺术巨匠。”


本文发布于:2023-04-21 12:4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9/841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